荷蘭研究人員藉助人工智能設計超材料

荷蘭代爾夫特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的米格爾•貝薩教授研究團隊藉助人工智能,將脆性聚醋酸(PLA)轉變為形狀可恢復、高可壓縮性的超材料。


研究背景

通過探索新幾何結構,超材料不斷挑戰電磁、力學等性能極限。由於幾乎可獲得任何幾何結構,增材製造成為探索超材料的重要驅動力,已經發現具有可調負剛度、可重構性等新性能的超材料。但是,超材料設計依賴大量實驗不斷試錯,分析或計算模型僅能提供後驗解釋。為解決該問題,貝薩團隊嘗試將人工智能引入超材料設計。

研究情況

貝薩團隊選擇呈脆性的熔絲製造(一種增材製造方法)聚醋酸作為研究對象,使用四步驟流程設計幾何結構:①實驗設計確定輸入變量(其中材料力學性能數據由以往測試獲得);②通過有限元分析等預測分析方法,生成輸出數據庫;③使用機器學習算法,由數據庫推導輸入-輸出關係;④優化,根據輸入-輸出關係構建不同模型,從中確定最優的幾何結構設計方案。根據最優設計方案,研究人員使用熔絲製造方法制造出毫米級和微米級聚醋酸構件,並進行壓縮測試。測試期間,毫米級聚醋酸構件應變超過94%,恢復強度約0.1千帕;微米級聚醋酸構件應變約80%,恢復強度超過100千帕;壓縮力去除後,兩種聚醋酸構件均恢復至原始形狀。


荷蘭研究人員藉助人工智能設計超材料

研究意義

貝薩團隊的研究證明了藉助人工智能設計超材料的可行性,可使超材料的設計流程由實驗導向轉向數據驅動。未來,人工智能結合增材製造有望廣泛應用於設計、製造各類具有複雜幾何結構的超材料,大幅降低實驗試錯成本,加快設計流程。但是,人工智能設計超材料的必要條件是擁有大量且準確的材料性能(如力學性能、熱學性能等)數據,應構建可信的材料性能數據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