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莊王問鼎中原,果真是仁義之師?還是深不可測的政治謀略

《史記.宋微子世家》中記載:

十七年,楚以圍宋五月不解,宋城中急,無食,華元乃夜私見楚將子反。子反告莊王。王問:“城中何如?”曰:“
析骨而炊,易子而食。”莊王曰:“誠哉言!我軍亦有二日糧。”以信故,遂罷兵去

公元前596年九月,楚莊王圍攻宋國。戰爭非常慘烈,鄭國因缺糧“易子而炊”,鄭國大將華元晚上悄悄潛入楚國軍營,向楚國子反描述了城中慘狀,楚莊王知道了,眼裡泛著淚光說:“這是君子啊!”言下之意,對於這樣的君子之國,孤實在是不忍下手了,於是撤軍離去。

好一個仁義的君主躍然紙上,可是,事實果真如此呢?讓我們翻開塵封的歷史,看看當年的楚莊王究竟是為何會被“易子而炊”感動,繼而退兵。

楚莊王問鼎中原,果真是仁義之師?還是深不可測的政治謀略

雄心勃勃的楚莊王

01、多年的征戰,楚國已經兵疲,且自身糧草不足

楚莊王當上大王后,“韜光養晦”了三年,終於在伍舉、蘇從等忠臣的進諫下,決定遠離酒色,親自處理朝政,自此開啟了楚莊王的霸業。

他首先平定了公子燮(莊王傅)和子儀(莊王師)的“二子之亂”,肅清了國內不安定因素。繼而親自御駕親征,率軍指揮楚、秦、巴聯軍一舉殲滅了庸國,為楚國鞏固了大後方,為全力北上圖霸奠定了基礎。

楚莊王果然是“三年不蜚,蜚將沖天”,我們一起來看看楚莊公那幾年的征戰歷程。

楚莊王十五年(前599年),晉楚爆發穎北之戰,楚莊王伐鄭,晉國派士會率軍救鄭,擊敗楚軍。

楚莊王十六年(前598年),楚莊王以陳國大臣夏徵舒作亂為名伐陳

,誅殺夏徵舒,陳伯索索發抖,立即表示歸順楚王。

楚莊王十七年(前597年)開春,楚莊公再次領軍北伐鄭國,經過三個月的激戰,楚軍佔領鄭國,鄭襄公袒胸露臂向楚軍請罪以求和。於是楚、鄭結盟,楚軍後退三十里。

楚莊王在伍參的建議下,與姍姍而來的晉國援軍展開了正面交鋒,最後楚叔孫敖率軍出戰,大敗晉軍,楚軍進駐邲地(今河南鄭州西北),楚、晉在此決戰,就是有名的邲之戰,楚勝。

楚莊王十九年(前595年),楚莊王遣申舟使齊,經過宋國卻不借道,宋君覺得自己的尊嚴受到侵犯就殺死申舟,楚莊王大怒,率三軍攻打宋都睢陽。

楚莊王問鼎中原,果真是仁義之師?還是深不可測的政治謀略

楚莊王北上圖霸

經過了連年征戰,士兵疲憊,後方糧草難以為繼了。而此時楚國國內因多年徵兵,田地無人耕種變得荒蕪,這勢必釀成來年糧災。而且這次楚軍攻打宋國,想不到宋國堅挺了九個月,完全出乎楚莊王的意料之外,後方糧草供應非常吃緊。

在這種嚴峻事態下,楚莊公已經萌生了退兵的想法。

夏五月,楚師將去宋。申犀稽首於王之馬前,曰:“毋畏知死而不敢廢王命,王棄言焉。”王不能答。《左傳.宣公十五年》

正在進退兩難之際,宋將華元夜晚潛入楚軍營地,對楚將子反說:

去我三十里,唯命是聽。”《左傳.宣公十五年》

楚莊公自然就見好就收,不!應該說是求之不得。楚莊王說:“我們楚軍也只有兩天的糧食了,撤兵吧。”

楚軍退兵,宋、楚結盟,皆大歡喜。長達九個月(從公元前595年9月到公元前594年5月,《史記.楚世家》誤記為五個月)之久的攻堅戰終於畫上了句話。這場戰役讓中原諸侯談楚色變,對周圍各諸侯國也起到了震懾作用。

楚莊王決定退兵之際,還不忘打著講信用的名義。真不愧是個偉大的政治家,凡事講究個利益最大化,裡子和麵子都賺足了,看來政治家首先就是個好的經濟學家

楚莊王問鼎中原,果真是仁義之師?還是深不可測的政治謀略

楚國欲問鼎中原

02、晉國在一旁虎視眈眈,準備坐收漁利

楚莊王不但有雄心壯志,且對國際形勢瞭如指掌,他深知楚國北上問鼎中原最強勁的敵人就是晉國。晉國當時西抑秦東制齊,晉靈公上位後雖然國力有所衰敗,但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晉國的實力依然不容小覷。

楚、晉正面交鋒邲之戰中,楚軍利用晉軍內部意見不和,適時出擊,戰勝對手,從而一洗城濮之戰中失敗的恥辱,在中原爭霸鬥爭中暫時佔了上風。

但是楚國依然忌憚晉國的實力,楚莊王未再和晉國發生正面衝突,當然晉國也不敢輕易發動對楚國的戰爭,可以說當時兩國的實力旗鼓相當,也許雙方都在伺機蟄伏,尋找一個有利的機會給予對方致命的一擊。

雙方也從來沒有放下稱霸中原的野心,楚國多次討伐鄭、許、宋幾個國家的過程中,總可以看到晉國的身影。原來陳、鄭、宋幾個國家地處楚、晉中間地帶,故晉楚爭霸,必首先爭奪陳、鄭、宋的依附,為自己的國家增加一個屏障。

其中宋國的地理位置尤為重要,為了徹底降服宋國,在邲之戰後,把矛頭直接指向了宋國。

楚子使申舟聘於齊,曰:“假道於宋。”……“殺女,我伐之。”《左傳.宣公十四年》

其實在我看來這次戰爭是楚國故意挖好了坑,等著宋國往裡跳,只為自己有個名正言順的機會攻打宋國。

楚莊王問鼎中原,果真是仁義之師?還是深不可測的政治謀略

六年,楚伐宋,宋來告急晉,晉欲救之,伯宗謀曰:“楚,天方開之,不可當。”乃使解揚紿為救宋。《史記.晉世家》

在楚國此次討伐宋國過程中,宋國再次向晉國求援,晉國雖然沒有直接派出援兵,也許有了上次戰敗的教訓,晉國這次決定持觀望態度。這招厲害呀,坐收漁翁之利。試想一下,如果楚國一旦攻破宋國,晉國自然不會袖手旁觀,到時疲憊不堪又缺少糧草的楚軍與晉軍正面交鋒,勝算不大。

楚莊王早已洞察晉國的小心思,自然不會讓他得逞。

此外楚莊王清醒的認識到,他不但有晉國這個強勁有力的對手,還有悄悄崛起的秦國和齊國在一旁窺視,而宋國正處於這幾個國家的往來交通要道,如果自己一旦滅了宋國,將會迎來各諸侯國的圍毆,後果不堪設想。

果然幾百年後,齊王滅了小宋,立刻遭到群起而攻之,燕國大將樂毅率燕、秦、魏、趙、韓五國聯軍,被攻破後來雖然復國,但是從此一蹶不振,基本無力再圖霸業了。

當然,卓有政治遠見的楚莊王是不會犯這種低級錯誤,讓自己國家置身如此危險處境。

楚莊王問鼎中原,果真是仁義之師?還是深不可測的政治謀略

楚莊王問鼎

03、楚國的軍事戰略思想是:以德服人,止戈為武

楚莊王這人有點意思,他既想稱霸中原,可是又想披上一件“仁義之師”的外衣,這和他的老祖宗熊渠可是大相徑庭,他老人家可是鏗鏘有力地說:

“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諡。”《史記.楚世家》

每個字都擲地有聲,可是幾百年後他的子孫楚莊王卻變得仁義有加了。

以我不成熟的想法,楚莊王是受了那次“問鼎”事件的影響,公元前606年,楚國討伐陸渾戎晉國洛陽,在周都郊外閱兵,周定王派王孫滿犒勞楚王,楚王問鼎輕重,王孫滿說:

“在德不在鼎。”莊王曰:“子無阻九鼎!楚國折鉤之喙,足以為九鼎。”王孫滿曰:“嗚呼!君王其忘之乎?昔虞夏之盛,遠方皆至,貢金九牧,鑄鼎象物,百物而為之備,使民知神奸。桀有亂德,鼎遷於殷,載祀六百。殷紂暴虐,鼎遷於周德之休明,雖小必重;其奸回昏亂,雖大必輕。昔成王定鼎於郟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雖衰,天命未改。鼎之輕重,未可問也。”《史記.楚世家》
楚莊王問鼎中原,果真是仁義之師?還是深不可測的政治謀略

春秋時期各諸侯國地圖

楚莊公豁然開朗,要想問鼎中原,必須要師出有名,若能披上“仁義之師”的外衣,就可佔盡天時地利人和,才能真正長久稱霸中原。

他審時度勢後,確立了核心軍事外交策略:爭取鄭、陳、宋等中小國家的聯盟和依附,聯合秦齊實力相當的兩國,孤立晉國以動搖它的霸主地位,最終達到稱霸目的。

楚莊公的這一策略卓有成效,鄭、蔡、陳、宋這些中小諸侯國紛紛畔晉附楚,晉國對中原地區的控制力大大削弱,霸主地位岌岌可危。

而此次伐宋戰役,楚國更是取得了軍事和外交雙重勝利,一來楚國可以有如此強有力的後方糧草支援,其經濟實力和軍事力量可見一斑,令各諸侯國刮目相看,二來最後楚莊公不忍鄭國“易子而炊”,故同意結盟退兵,那可是大大的仁義,自然使遠近諸侯歸服,大大增強了同盟力量,這就是《孫子兵法》中“

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核心意思吧。

總結語:

楚莊王是一位難得一見的政治家和軍事家,果然是一鳴驚人,不過遺憾的公元前591年,楚莊王與世長辭。年僅十來歲的太子審為楚君,是為楚共王,楚國曾經的輝煌不復存在。

也許這就是歷史,誰也無法永遠在歷史長河中做常勝將軍,取得永久話語權,你方唱罷,我登場。


司馬遷《史記》

左丘明《左傳》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