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蘭教授演講:30多年,我見過無數的家長在無腦育兒

“我們的孩子太不快樂,而這不快樂的來源是他們最親愛的父母。”這句出自洪蘭老師的TED的演講裡。當在演講中看到,被在這幾句話著實驚到了。父母經常會感到挫敗和疑問:為什麼孩子不聽話?為什麼我的孩子學東西為什麼這麼慢?怎樣才能讓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

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情況,一方面是因為父母對孩子成才的期望普遍非常高,另一方面是因為父母們不瞭解孩子的大腦發育規律。

洪蘭教授演講:30多年,我見過無數的家長在無腦育兒

一起來聽聽洪蘭老師的科學教養心得吧。

焦慮沒任何好處

父母焦慮,孩子焦躁

前幾天,我在小區樓道口見到一位小女該坐在臺階上,估摸著也就6歲左右吧,好奇便問她“小朋友,你在這麼做什麼?”

她奶聲奶氣的說:“唉呀,我好累啊,我快被我媽媽壓得喘不過氣了!我剛放學到家,我媽媽就要做記憶力訓練的課程了,我想休息一下再回去。”

這句話從小朋友的嘴裡說出來,既可愛又讓人心酸。

洪蘭教授演講:30多年,我見過無數的家長在無腦育兒

歡迎您關注去哪學,隨時領取中小學學習提分建議與知識考點乾貨資料。

原來這位孩子的媽媽每晚陪她做功課、查作業,最近又發現市面上有一種提高孩子記憶力的親子教養書的指示要陪她玩。

我發現,在中國,只要某某機構打出“智力開發”或“不要讓你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之類的廣告,就不怕做家長的不買單。

現在很多家長有著深深地焦慮,總是想讓孩子多學點。

在很小的時候,當孩子從搖籃裡一醒過來就開始放各種英語歌,開始給孩子各種大量輸入。

其實這樣大量枯燥的輸入,反而是機械式被動學習和輸入,而不是主動輸入並學習,並不能內化為孩子自己的能力。當孩子進了校園,你會發現孩子的差距會慢慢被拉開。

學習是個習慣,當孩子養成被動學習的習慣後,再好的天賦,再大的腦力也就無用武之地了。

我們舉個例子,過去對於中風、左腦受傷、右邊癱掉的病人。我們會說,你要學用左手吃飯、穿衣服,但現在我們把左手綁起來,強迫他右手動。

為什麼?若你沒有主動要動,神經就沒辦法再連在一起。只有自願主動學習,學習的區塊才會變大,對腦神經鏈接的密度才有幫助。被動是沒有用的。

理解腦科學

幫助孩子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

很多媽媽都曾問我一個問題:洪蘭老師,那我明白了腦科學的重要性,那我如何在後天教育中改變大腦呢?

腦科學研究發現,大腦終生皆有可塑性,人終其一生不停地因新的經驗而重塑他的大腦。

法寶一:運動激發大腦潛能

人在運動的時候,人的大腦會產生三種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血清張素和正腎上腺素。

我們知道,醫生會給多動症孩子開的藥叫利他林,是為了增加患兒大腦的多巴胺,增加自控能力。對憂鬱症的患者,醫生會開百憂解,是為了讓患者大腦的血清張素增加,因為血清張素可以鎮定情緒,有助於緩解焦慮。而正腎上腺素的作用就是使人比較專注。

其實這些藥物帶給人的東西,通過運動就可以得到。

並且我們通過實驗發現,一直運動的老鼠的海馬,會比沒有運動的老鼠的海馬大15%,其重量多了9%。在對老鼠的研究中,一直保持運動的兩歲的老鼠——相當於人類90歲,它的大腦和6個月的老鼠一樣年輕。

洪蘭教授演講:30多年,我見過無數的家長在無腦育兒

所以,小孩子在運動後去做功課的效果是最好的,因為運動後,大腦會分泌大腦的營養素BNDF——其可以促進神經細胞長出新的分支。

法寶二:閱讀改變大腦

新加坡的李光耀認為,新加坡是小國,沒有自然的資源,最大的資源是國民的腦力。那怎麼提升國民的腦力呢?他認為,國民必須要有快速提取信息的能力,還要有正確表達自己意思的能力。

而閱讀就是吸取信息最快的一個方式。

大家知道我們跟黑猩猩98.5%的基因是相同的,有1.5%的基因不同。但我們最大的差異在於我們有文字的傳承,我們有閱讀的能力,我們是所有動物裡面唯一能夠享受到祖先智慧的動物。

閱讀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你的背景知識決定你所看到的東西。

洪蘭教授演講:30多年,我見過無數的家長在無腦育兒

法寶三.遊戲是學習的夥伴

遊戲不是學習的敵人,它是學習的夥伴,遊戲是大腦成長的營養劑。

從遊戲中可以培養孩子的基本能力,我們發現會玩的孩子EQ高,可以在團體遊戲互動中學習如何與人相處,完成他的社會化。

孩子游戲的時候,想象力在發揮,而想象力才是創造力的根本。

如果孩子性格太兇,就沒有人喜歡跟她玩,太懦弱別人就會收受到欺負。這些都可在遊戲中,讓孩子感悟習得。並且兒童遊戲時,會產生一種特殊的物質,這種物質經過提取後,能幫助神經分叉快速地生長。

孩子的大腦發展最適合的地方,是溫馨的家庭;最佳的營養,是安全感;最好的刺激,是父母的陪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