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縣:上饒餘干縣探祕,景色這麼美

餘干縣是上饒市轄縣,位於江西省東北部,東與萬年縣接壤,西連南昌、進賢縣,南與餘江縣、東鄉縣毗鄰,北鄰鄱陽縣、都昌縣。

千年古縣:上饒餘干縣探秘,景色這麼美

餘干縣歷史悠久,人傑地靈,物產豐饒,是全國商品糧基地縣、全國水產畜禽基地縣、全國勞務輸出示範基地縣、江西省美食之鄉。因餘汗之水為名,餘干縣至今已有2000餘年歷史。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建縣,迄今已有2000餘年歷史。為古之地,秦時置餘幹縣。

漢,豫章郡餘汗縣。因餘汗之水為名。新莽改名治幹。

三國吳稱餘汗縣,改屬鄱陽郡。南朝劉宋永初年間,去水存幹,改名餘干縣。

南齊又時,複名餘汗縣。隋開皇九年(589)又改稱餘干縣,屬饒州。元元貞二年(1296)升為,屬饒州路。明洪武初改為餘干縣,屬饒州府。民國先後屬潯陽道,江西省第四行政區,第六行政區。

1949年5月7日餘干解放後,先後屬鄱陽專區、樂平專區、浮樑專區。

1952年改屬上饒專區。1968年上饒專區改稱上饒地區。

2000年10月上饒地區撤區設市,餘干縣屬上饒市管轄。

餘干是江西省18個古縣之一,擁有2000多年的歷史,孕育出百越領袖“江西第一人傑”漢長沙王吳芮、唐工部尚書餘懃、宋代右丞相趙汝愚及詩人李思衍、理學家張遐等一批忠臣良相,文人士子。

歷史文化底蘊深厚。

餘干還是唐代大詩人劉長卿、韋莊,宋代大詞人黃庭堅、辛棄疾,明代理學家朱熹,清代戲劇大師蔣仕銓久居和筆耕之地。

餘干地處鄱陽湖東南岸,江西5大河流之——信江貫穿全境。

水域面積640平方千米,是環鄱陽湖地區水域面積最大的縣份,共有溼地面積6.37萬公頃,鳥類230種,其中冬候鳥121種,全球99%以上的白鶴到鄱陽湖越冬。

而我縣境內佔其總數的95%以上,素有“夢裡水鄉,候鳥天堂”的美譽,自然風光令人神怡。風景秀麗 餘干風光秀麗,獨特的山水風景和動人的歷史傳說,構成了獨具魅力的水鄉風情。

東山嶺位於縣城中心,面積0.11平方千米,海拔56.2米。

山上東有峰,狀如羊角,舊名羊角山,又名羊角峰。唐天寶六年(747),敕改為餘干山。宋時以山平地崛起,巍然如冠,得名冠山。

明知縣古青高改羊角峰為龍角峰。清時以山居縣治東,稱東崗山,俗稱東崗嶺。建國後,改名東山嶺。東山嶺的羊角峰,相傳古有梁肅王愷別業,久廢。

峰上多奇樹怪石,前瞰市湖。北宋文學家楊億譽為天下絕景,謂:長洲茅屋,曲水漁罾,樓閣差參,峰嵐遠近。或白雲,或返照,或殘雪在樹,或微雨弄晴,朝暮掩映。

羊角秋風為“幹越八景”之一。今羊角峰上矗立革命烈士紀念碑。碑旁巉巖有紀念亭、浩氣坊。亭下巨石重疊,為唐陸羽茶灶。明《一統志》載:羽嘗品越水,故居思禪寺,鑿灶煮茶。

東山嶺崛踞城中,梅巖、冕山,翼然對峙。山上樹木蔥蘢,怪石嶙峋,亭樓參差,石級盤桓。登高遠眺,西北廬山隱隱在望,鄱陽湖煙波浩渺;東南層巒疊嶂,丘陵起伏。

信河如練,白帆點點。近郊沃野無垠,公路縱橫。南瞰市湖,碧波盪漾,琵琶洲樓臺林立,長街伸展,店房櫛比。以東山嶺為主體的“”歷代吸引不少文人墨客,登臨攬勝,騁懷賦詩。

東山嶺南麓通琵琶洲曲堤上的憩園,和東山嶺中峰的幹越亭遙相呼應。憩園設施為仿古建築。

縣城東南33.8千米處的李梅嶺,面積5平方千米,海拔390米,為全縣第一高峰,因峰頂常有白雲繚繞又名白雲峰。相傳白水真人吳丹在此修煉。曾建有清溪觀。

隱士章嵩故居雲峰齋、鐵心庵俱廢,嶺上東有羅漢崖,西有龍泉井,南北有石徑上下,沿途涼亭四座。

應天寺,又名梅王殿,位於餘干縣梅港鄉梅港街後的寺臂嶺上,距縣城約29公里。始建於南朝宋孝建(454—456)年間。清乾隆年間兩次維修,是為紀念西漢開國大將梅鋗的專寺。

相傳寺臂嶺,山形山形奇異,如睡椅狀。

信江,為流經餘干第一大河。源於浙贛兩省交界的懷玉山東北麓平家源,經玉山、上饒、貴溪、鷹潭、餘江等縣,再由縣東南炭埠入境,至潼江灘分兩支。

一支由東向北,經過縣城馬背咀入珠湖,稱東大河,另一支向西經瑞洪入鄱陽湖,稱西大河。

縣城內地下水資源豐富。餘干縣內信江河谷的鬆散巖孔隙水區中部,擁有豐富的地下水資源。

餘干縣經歷了多次構造運動,其形成的構造特徵可分為社庚至五雷復背斜,餘干鎮至楓港復向斜,瑞洪至康山坳陷帶等構造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