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港英國老師:我懷念那個安靜祥和的香港

文、圖/羊城晚報特派香港報道組

“我在香港工作了15年,也是香港永久居民,希望那個安靜祥和法治文明的香港,能快點回來。”

艾倫韋斯樂(Alun Wessler),英國公民,昨日(12日)在眾多媒體面前“挺身而出”,旗幟鮮明地向暴力說“不”。

在港英國老師:我懷念那個安靜祥和的香港

Wessler(艾倫韋斯樂)在拍攝美麗的維港夜景

他說,香港的希望,在於那些“沉默的大多數”可以站出來,只有他們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一起來止暴制亂,香港才有長治久安的明天。

勇於向黑衣人說“不”

11月11日,星期一,本是一個正常的工作日。這天,艾倫像平常一樣坐地鐵上班。他住在將軍澳,上班只需要坐兩站地鐵就到了,十分方便。可是出門,他就發現“不對路”,地鐵癱瘓,連他常去的“星巴克”都被砸了。他花了一個多小時步行上班。下班時,地鐵依然沒有恢復,只能步行回家。經過地鐵站,有十多二十個黑衣人在地鐵聚集,“我一時激氣(憤怒),就上去和他們理論”。艾倫說,他湊到一個拿著麥克鋒的黑衣人面前,對著麥克鋒大喊:“我愛港鐵,我愛和平,我愛理性!”

結果,一群黑衣人馬上圍了上來。艾倫和他們辯論:你們可以遊行示威,但一定是用和平的方式,你們這樣做會毀了香港……艾倫回憶說,當時黑衣人不斷叫罵“鬼佬滾回英國”,而當時有十多二十個香港市民圍觀,卻沒有一個人敢和他站在一邊,“這真令我傷心”。他說,他知道自己如果不是長了一幅外國人的面孔,很可能就被“私刑”了。

他認為,現在香港的氛圍確實不好,私下談天時,他的觀點獲得了極大的支持,可是敢公開出來和“黑衣人”叫板的,卻寥寥無幾。這件事使得他意識到,必須得讓香港人自己覺醒,“才能讓這場噩夢過去”。

艾倫韋斯樂的中國情結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艾倫就在中國內地的一所高校裡當英語老師,由此結識了自己的妻子,成了中國女婿。回英國後,夫婦倆常思念中國,於是15年前,他攜家從英國移居香港。

他在香港一所中學任教,買了房,還拿了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證,一直以“香港市民”自居,與同事相處得很好,與孩子們也能打成一片。“我走過全世界很多城市,但最愛香港,愛她的多元、現代、文明,我們外國人在此生活也覺得非常熟悉與安心。幾乎香港的每一個角度,我都樂於去探索和發現,總有驚喜。從未想過會有這樣一天,香港完全不像我認識的城市了。”

自認是“中國通”的他,也目睹了中國內地很多小城市從“只有幾棟樓”逐步變成通高鐵、現代化的城市。前幾個週末,為了“逃離香港”,他專門安排了一次湖南郴州遊,高鐵2個半小時就到了,“太神奇了”。

發現西方媒體的雙標

風波發生以來,艾倫高度關注。他幾乎天天留意西方各大媒體的報道,結果他吃驚地發現,他一直認為非常可信的BBC,在報道香港問題時,非常具有偏向性。他說,他當然也反對警察濫用暴力,出現可疑的情況肯定應該調查,可BBC幾乎完全不提前因後果。

他同時例舉,據美國《華盛頓郵報》報道,該報2015年建立了一個警察開槍導致死亡的數據庫。據數據庫資料顯示,2018年有992人被殺;今年年初至8月有595人死於警槍下(記者注,已google查詢,確有此新聞)。

而香港鬧了5個月,目前僅錄得一宗意外死亡,並且這宗意外和警察有無直接關聯仍有待調查。這證明香港警隊足夠剋制了。“警察執法當然要注意尺度,但也不可能只說‘Excuse me , please stop’(不好意思,請停止)啊!”

“我看到他們舉美國國旗遊行時,真的忍不住想,你們去美國這樣遊行試一試,看看會有什麼結果。”

無奈考慮搬回英國居住

艾倫說,作為一個“無名小卒”,他覺得自己的力量非常渺小,在這場風波中,不知如何才能讓那些燥動的年輕人平靜下來,他只能從自己的本職工作做起。

香港年輕人為何暴戾之氣這麼重?艾倫以他20多年的教學經驗來看,香港學業壓力還是太大,“學習、生活壓力太大,年輕人被逼得太緊了。”

他呼籲反思香港教育評估標準,認為教育應更注重孩子的心理健康與行為合法,而不是更注重分數。

香港近半年發生的這麼多事,使得這個熱愛香港的香港永居市民在考慮是否要搬回英國。“我不知道香港該如何回覆平靜,但我知道只靠政府和警隊是不可能的。請香港市民團結起來,我們一起向暴力說‘不’!”

來源 | 羊城派

審籤 | 鄭宗敏

實習生 | 宋玉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