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11核心系統100%上雲 雲從此站起來了

今年的雙11在剁手黨的瘋狂之下,再創新紀錄,訂單創立峰值達到54.4萬筆/秒,最終交易額鎖定在2684億元。

與以往不同的是,今年阿里巴巴首次將雙11核心交易系統100%運行在阿里雲上,用公共雲支撐全球最大規模的在線交易。

普通消費者可能並不關注這個事件,但對於整個雲計算產業而言,這是一件極具里程碑意義的事件。因為,它代表著公共雲在支撐核心業務系統方面,從此站起來了。

双11核心系统100%上云 云从此站起来了

公共雲首次支撐大型核心業務

過去幾年,雲計算迅速發展,幫助了很多創新創業類企業迅速崛起。隨著全社會數字化轉型加速,雲計算也走到了一個關鍵的市場節點——承載越來越多大型企業的核心業務系統。

但是在面對大型客戶時,雲計算面臨的一個緊迫問題就是,如何讓這些大型客戶相信,雲計算可以承載核心業務。

幾年前,一家雲廠商的人去拜訪某大型國有銀行,提出希望銀行業務可以上雲。沒想到,銀行的人直接了當地講:“只要你們敢把你們的核心業務系統放在你們的雲平臺上,我們能就敢把銀行業務也搬上來 。但我們絕對不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大型客戶對於雲計算的疑慮可見一斑。

實際上,很多大型客戶有這樣的認知也是因為受傳統IT廠商的“教育”。過去幾年,雲計算不斷蠶食傳統IT市場,很多硬件廠商就不斷向客戶灌輸這樣的理念,說雲計算只能支撐簡單應用,核心而複雜的業務系統根本無法支撐。

可以說,今天阿里雲用雙11核心系統100%上公共雲,打破了上述論調。

對於整個雲計算行業而言,這次實踐是一次意義重大的分水嶺。經此一役,恐怕再沒有人去挑戰和質疑公共雲能否支撐大型核心業務系統。

雲計算行業的標誌性事件

一個行業的發展歷程中,通常都會有一些節點性事件。2013年,亞馬遜AWS擊敗IBM獲得了美國中情局6億美元的大單,成為了新興的雲廠商面對傳統IT廠商的一次里程碑式的勝利。後來公開的法院文件顯示,亞馬遜AWS完勝IBM,是因為在多個技術指標上實現了領先。

今天,阿里雲使用公共雲支持雙11核心系統,放到整個雲計算產業的發展歷史上,同樣是一件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大事件。這背後,同樣也是因為阿里雲歷經10年發展擁有了比較深厚的技術積累。

過去10年,阿里雲從第一行代碼開始,自主研發了“飛天”雲計算操作系統、飛天大數據平臺、神龍服務器、OceanBase、PolarDB數據庫等核心技術平臺和產品。正是這些技術疊加形成的強大雲平臺,才讓阿里雲成為第一家支撐大規模核心業務系統的雲計算廠商。

以神龍服務器為例,今年雙11支撐計算峰值的幕後英雄就是它。通過自研的服務器架構,神龍服務器融合了物理機與雲服務器的各自優勢,能夠將線下的物理集群非常順滑得遷移到雲上來,不僅保證穩定運行,在性能上還有非常大的飛躍。

在昨天雙11媒體溝通會上,阿里巴巴集團CTO、阿里雲智能總裁張建鋒著重強調了這樣一句話:“不是任何一朵雲都能撐住這個流量。”如此有底氣的表述背後,是一個技術積累深厚的阿里雲。

雲計算進入核心技術攻堅戰

自2006年雲計算正式誕生以來,有關雲計算的爭論就不曾停止。但是最近幾年,一個愈加明顯的趨勢是,越多越多的企業開始轉移到雲上,充分享受這項新技術帶來的紅利,不上雲反而成為了落後企業。

在雲計算發展早期,廠商們比拼還是以基礎設施的佈局為主,因為更多的可用區和CDN節點,可以保障互聯網類客戶的計算體驗。

今天,隨著雲計算廠向傳統IT廠商的腹地——金融、政務等市場發起進攻,核心技術的重要性愈發凸顯。與此同時,大型客戶對於雲廠商的能力要求也會越來越高。

現在市場上仍有一些後來的廠商希望藉著修改開源源代碼,迅速做大雲計算業績,但是長遠看這種模式很難真正建立核心競爭力。

雲廠商的基礎設施佈局,短期內依靠強大的資本支出可以迅速補齊,但是對於核心技術和大規模核心場景的支撐能力,則需要一個長週期的積累過程。

未來的雲計算一定是一場全棧核心技術的綜合較量,要想成為的贏家,以十年為週期的技術積累必不可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