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里,我们都别做恶

欺骗、家暴、虐待 | 婚姻里,我们都别做恶

欺骗、家暴、虐待 | 婚姻里,我们都别做恶

文 | 葫芦爸

ID:Hulupapalove

《受益人》里,钟振江因为要填补挪用公账亏空,想出骗保戏码。这当中最恶毒的,是他为了逼发小吴海就范,不惜用烟刺激其哮喘儿子,然后拉去医院救治,活生生演出一幕“义父”暖剧,令赶来的吴海轰然跪地,答应骗婚再杀妻“恶局”。

欺骗、家暴、虐待 | 婚姻里,我们都别做恶

欺骗、家暴、虐待 | 婚姻里,我们都别做恶

欺骗、家暴、虐待 | 婚姻里,我们都别做恶

如果电影的镜头一直锁定在吴海儿子的身上,会怎么样?

已经六岁的他,对“义父”此举未必没有察觉。即便到医院后处于昏迷状态,其后醒来,应该也是有意识的。试想想,他对这个禽兽之人的恐惧和仇恨,会发展到什么地步?

欺骗、家暴、虐待 | 婚姻里,我们都别做恶

不寒而栗。

钟振江确实坏,他不光利用了儿子是吴海的死穴这一痛点,还不把成为孩子继母的岳淼淼当人看。在他的眼里,理所应当认为直播的都是“绿茶婊”,所以只要稍加诱惑,就能引得岳淼淼出轨。

欺骗、家暴、虐待 | 婚姻里,我们都别做恶

可却没想到,岳淼淼跟了吴海,心定似铁。他于是又挤兑吴海:“下面硬了,心就软了。下面一软,心就硬了。”之后,还用“拧煤气自杀”刺激吴海,让他在“要衣服还是要手足”“几十年兄弟感情还不如你骗来的一个小狐仙”中做出选择。

欺骗、家暴、虐待 | 婚姻里,我们都别做恶

吴海的儿子,是真的觉得岳淼淼对自己挺好,真心把她当妈。最后老爸因为诈骗罪而坐牢,他跟着岳淼淼去了海南。

如果知道有人这么对他妈,一定不会放过钟振江的。

那么,问题来了,像钟振江这样的恶人,在展现人性最恶的那一面时,我们该不该让孩子看见?

会不会由此导致他心中那个“美好世界”瞬间坍塌?

欺骗、家暴、虐待 | 婚姻里,我们都别做恶

欺骗、家暴、虐待 | 婚姻里,我们都别做恶

2003年曾经有一部片子叫《致命ID》,夺得了那年的土星奖和青少年奖提名。

一个漆黑的夜晚,一场肆虐的暴风雨让一座汽车旅馆与外界完全隔离。 11个此前相互完全不了解的陌生人,被迫聚集在一起。这些人,包括旅馆老板、女影星、当过警察的司机、妓女、被妓女掉出高跟鞋扎破车胎的一家三口、押送犯人的警官。

欺骗、家暴、虐待 | 婚姻里,我们都别做恶

欺骗、家暴、虐待 | 婚姻里,我们都别做恶

结果,一个又一个人死去。那个警官,其实是一名逃犯,他和那名犯人一起杀死警官并假冒“上岗”,他杀死了旅馆老板,与“正义”的警察司机同归于尽。最后,只有妓女最后活了下来。

但其实,这些都不是存在的。这11个人都是被法庭控诉的精神病犯人麦肯的11个分裂人格。这11个人格交替控制着他的身体,麦肯在幼年时遭受到妓女母亲虐待形成的邪恶人格,促使他在现实中的四年前杀害了一幢大楼上的6名住户。

欺骗、家暴、虐待 | 婚姻里,我们都别做恶

最后被判死刑前夕,主治精神病医生马力克发现了一本麦肯小时候的日记,印证了他杀人是由于人格分裂造成。于是,医生告知法官紧急提审麦肯,与之进行现实对话,要他消灭身体里所有邪恶人格。这才有了上面的故事,随着善良人格司机和邪恶人格假警察同归于尽,只有一个女性人格妓女逃出了魔掌。

欺骗、家暴、虐待 | 婚姻里,我们都别做恶

欺骗、家暴、虐待 | 婚姻里,我们都别做恶

这个妓女,正是麦肯的母亲。可以理解为她虽然虐待了麦肯,但儿子对她还存有一丝怜悯。

但是,反转来了,逃出来的妓女遇到了真正的凶手,隐藏的邪恶人格竟然是那个最无害的孩子,在假警察杀人之面死去的那六个人格实际上都是孩子所为。一切都缘于小时被母亲虐待,这个最邪恶的隐藏人格杀死了妓女。正如影片最后的真实世界里,被法庭谅解的“康复”精神病人麦肯,仍然被隐藏人格所控制,他杀死了马力克医生和一名狱车司机,逃之夭夭。

欺骗、家暴、虐待 | 婚姻里,我们都别做恶

这部片子试图提示这样一个道理: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孩子。这个孩子人格的形成,决定着Ta的本质行为。而这个人格,与Ta从小的生长环境、亲生父母息息相关。如果Ta从小受到虐待,产生仇恨心理,那么这种仇恨是很难消除的,由此产生的恶念,甚至远远超过大人。

大卫·芬奇倾力打造了研究心理罪案的剧集《心灵猎人》,在第二集中,调查官霍尔登接触到一个因为看不惯警察效率低下而自首的系列奸杀犯艾德。打开艾德心扉后,谈及他母亲虽是一位有教养且正直的女性,但对艾德只有藐视,从小就羞辱他。因而羞辱异性渐渐烙在艾德潜意识里,累计奸杀了六个年轻女孩。而在艾德成年后的一天,他母亲再次羞辱了艾德的性能力,这次艾德把积蓄了几十年的怒火释放出来,用令人不齿的方式羞辱了母亲。

欺骗、家暴、虐待 | 婚姻里,我们都别做恶

艾德最后坦白,他自身清楚知道,如果一个母亲从孩子小时就羞辱他,那么孩子长大就会变得暴力下作。

欺骗、家暴、虐待 | 婚姻里,我们都别做恶

我看过一本书,叫《原生家庭》,美国心理学家苏珊·福沃德和克雷格·巴克所著,被称为振聋发聩的家庭心理之作。通过大量真实的素材,分析了不健康的原生家庭是如何伤害子女,并特续影响子女成年后的生活的。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不健康的家庭体系,就像高速公路上的连环追尾,其恶劣影响会代代相传。

欺骗、家暴、虐待 | 婚姻里,我们都别做恶

如今,随着原生家庭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人们确实意识到,自身的性格缺陷、行为习惯都和父母对我们的教养有关系。

读完这本书会知道,所谓有问题的原生家庭,父母犯下了相当严重的错误,长期的殴打、性侵犯,还有语言上的虐待,种种等等,正如这本书的英文名《有毒的父母》。

樊登常举自己的例子说明:中国人习惯认为“天下无不是的父母”。而真正了解这些有毒的父母,会发现他们根本没做到家长该做的事,反而给孩子增加了无尽的创伤和苦难。甚至让很多人只要回忆起自己的父母,都觉得不堪回首。

最近上演的《都挺好》,苏明玉最后与父母和解,但是在真实生活中,很难和解,给孩子造成的心理创伤,是难以抚平的。

欺骗、家暴、虐待 | 婚姻里,我们都别做恶

所谓的问题父母,标记是持续性、反复性、严重性。而中毒的孩子,非常容易产生内疚,他们会觉得自己是不称职的子女。

欺骗、家暴、虐待 | 婚姻里,我们都别做恶

一直记得一件事,就是《监护风云》上演时,孩子妈一直想让我去看,说去受教育。我说是个啥片,这么迫切让我去受教育,心里有些抵触,但拧不过,就去看看吧。

一看开头,我就气不打一处来,当时就跟她说:“非让我来看这片干嘛,我和这样的暴力父亲,明显不一样嘛。”

可结果,看完之后,我的认识发生了颠覆。

欺骗、家暴、虐待 | 婚姻里,我们都别做恶

片中的父亲有暴力倾向,母亲一开始只是和他争吵,后来没办法,不得不带着孩子东躲西藏,可仍然躲不开,只能紧锁房门。失控的父亲咆哮着,不停踹门,最后丧心病狂地用猎枪轰开房门,剩下母亲和孩子躲在浴缸里瑟瑟发抖、泪流不止。

欺骗、家暴、虐待 | 婚姻里,我们都别做恶

欺骗、家暴、虐待 | 婚姻里,我们都别做恶

欺骗、家暴、虐待 | 婚姻里,我们都别做恶


看到这儿,我真觉得带我来受教育是正确的!

人的情绪,是一点点变化的。那么,作为父亲,最让孩子和母亲感到不安的是什么?

暴力是最不齿的体现,而在此之前,情绪、语言等等失控,都是由于缺乏点滴陪伴、修炼造成的。如果忽略平时点滴,离崩溃的暴虐看似遥远,其实只是一步之差。

《何以为家》里,赞恩的父母只是把孩子当作了生育的产物和赚钱的工具,以致于13岁的赞恩在伤人入狱后控告自己的亲生父母:“你们为什么生我?如果你们再生下去,不会有任何改变,只会成为下一个我!”

欺骗、家暴、虐待 | 婚姻里,我们都别做恶

欺骗、家暴、虐待 | 婚姻里,我们都别做恶

我们别一味瞧不起赞恩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需要将心比心想一想。

我们在某个时候,是不是也吼过孩子,也骂过他是个小混蛋?

是不是经常自以为是粗暴处置孩子诉求,在他内心里,是不是也想过控告我们?

是不是也有过那么一个或一些时候,孩子不把我们当家人,不把住的地方当家?

如果看完电影,只知悲悯他人,那么充其量也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有人会说,这些都是电影里才有的情节,离我们还远。

沸沸扬扬的北大学子吴谢宇弑母案,就发生在我们身边,他反叛,包养站街女,认为只有除掉母亲,才能勃起成为真正的男人。这并不是个例。

欺骗、家暴、虐待 | 婚姻里,我们都别做恶

卡森麦卡说:“儿童幼小的心灵是非常细嫩的器官。冷酷的开端会把他们的心灵扭曲成奇形怪状。一颗受了伤害的儿童的心会萎缩成这样一辈子都像桃核一样坚硬,一样布满深沟。”

欺骗、家暴、虐待 | 婚姻里,我们都别做恶

这个世界是美好的,也是残酷的。

我们该让孩子看到哪一面,还是真实地反映?

实际上,真实反映肯定是方向。

关键是,我们自己做得怎么样?

成为父母,没有考试,但这恰恰是最可怕的地方。

我们,真的配当父母么?

一日三省吾身,应当经常拷问自己。

《受益人》里的吴海,自己也知道自己这个父亲不尽人意。儿子每次考试都不及格,吴海拿着试卷责骂,却反而遭到儿子的反问:“你每天不是干这个又是骗那个,什么时候陪过我学习?”

我觉得很幸运,在看到苏珊·福沃的《原生家庭》之后明白她写这本书的主旨,并不只在于控诉这样的有毒父母,而在于研究探讨具体的对策,使那些受过或仍在承受父母伤害的人们获得勇气和力量,从与父母的负面关系模式中解脱,恢复自信和力量,得到自由和幸福。

我们在婚姻里,别作恶,尤其是为了孩子。

每个已为或将为父母的人,都应该如芒在背,需要更加耐心、更加柔和、从一开始就好好对待孩子,与他平视而非俯视,让他体会家的含义、爱的意义。

温柔以待,看似只是一句话,但远不是这么简单。

真正做在点滴,方能从心待之。

这是我们存在的意义。

欺骗、家暴、虐待 | 婚姻里,我们都别做恶

欺骗、家暴、虐待 | 婚姻里,我们都别做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