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十一100%跑在公有云上,阿里雲這一次為全球雲計算代言

又是一年雙十一,又是一個不斷刷新記錄的日子。

根據阿里巴巴公佈的數字,2019 年天貓雙 11 總交易額達到 2684 億元人民幣。其中,100 億的交易額僅花了 1 分 36 秒,不到 13 分鐘突破 500 億,提前 7 個半小時(11 月 11 日 16 點 31 分)超過 2018 年全天 2135 億的交易額。

雙十一100%跑在公有云上,阿里雲這一次為全球雲計算代言

與交易額遙相呼應的還有另外一個數字:100%。這是阿里巴巴核心系統運行在阿里雲公有云平臺的比例,換句話說,阿里巴巴成了全球首家將核心系統100%運行在公共雲上的大型互聯網公司。

正如阿里巴巴集團 CTO、阿里雲智能總裁張建鋒所言,「阿里巴巴是一架高速飛行中的飛機,我們成功在此過程中換了全新的引擎」,這個全新的「引擎」就是阿里雲的公有云平臺。以公有云來承載一個萬億規模的核心繫統,支撐了雙11 期間峰值 54.4 萬筆/秒、單日數據處理量達到 970PB 的世界級的流量洪峰,阿里雲成為業界第一個實現此壯舉的雲計算公司。

這個極具里程碑的事件背後,不僅是阿里雲技術實力的展現,同時也向各行各業透露出了一個信號:當公有云平臺可以支撐如此規模的業務需求,屬於雲計算的拐點時刻也正在到來。

1. 一個拐點時刻

如果從亞馬遜發佈第一款雲服務 S3 算起,至今已經過去了 13 年,這期間,以硬件廠商、軟件公司為代表的傳統 IT 企業和以互聯網巨頭為代表的新銳雲服務商你爭我奪,推動企業 IT 步入到一個新時代,同時也造就了 AWS、阿里雲這樣的中美雲計算巨頭。

但行業的變革大幕正逐步開啟。諮詢機構 IDC 的一份數據顯示,2019 年全球雲上 IT 基礎設施營收佔比將超過傳統數據中心。這至少透露出了兩個變化趨勢,其一,IT 服務的爭奪戰正式從數據中心轉入雲端;其二,企業客戶開始將雲作為 IT 服務的首選。

雙十一100%跑在公有云上,阿里雲這一次為全球雲計算代言

7 月的雲棲大會·上海峰會上,張建鋒給出了這樣一個論斷:「全面上雲是時代必然,今年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拐點」。更進一步,過去十幾年時間裡,整個雲計算行業的確為企業上雲做了大量工作,企業客戶也逐步認識到了雲帶來的巨大價值。

首先,雲基礎設施的成本與安全優勢。《連線》雜誌曾做過一個統計,企業自建機房的服務器利用率僅為 6%,而云服務按需使用、按量付費的模式可以幫助企業節約一大筆費用。

而在安全方面,包括阿里雲在內的雲服務商不斷提升客戶數據安全、數據隱私的保護等級,大大降低了雲上的安全事件,來自 Gartner 的數據也顯示,相比於雲,傳統數據中心出現的安全事件多了三倍。

其次,雲服務的產品優勢。從傳統 IT 到雲,企業的基本需求並沒有發生本質的變化。對於一個企業而言,上雲不僅要考慮成本、安全,還有一個重要的指標,那就是雲服務商的產品能否滿足企業的業務需求。

從企業剛需的計算、存儲、網絡開始,再到近幾年的雲數據庫、數據湖、機器學習平臺等,各大雲服務商構建了一整套圍繞企業基礎設施、運維以及業務創新的產品線。

上述兩個方面的優勢也構成全面上雲的行業大趨勢,但「上雲」並不是僅僅是向傳統 IT 的告別,而更應該是一種面向雲時代的宣言,這意味著,任何一家雲服務商在喊出「上雲」口號的時候,不僅應該擁有一整套基於雲並面向未來的企業級技術與產品架構,更要有一個展現雲到底能做什麼的最佳實踐。

這一次阿里雲 100% 支撐阿里巴巴核心系統的事件就是一個頗具含金量的案例。一方面,雙十一的場景實時且隨機,比如用戶購物的隨機性,需要系統在極短的時間內形成新的推薦模型,還要應對洶湧而來的訂單,這對實時計算需求的壓力非常大;另一方面,雙十一處理的數據量龐大,此次阿里雲需要處理的是 790PB 數據,如果你知道央視拍攝的所有電視節目的數據只有 80PB,也就能理解這個數據規模了。

雙十一100%跑在公有云上,阿里雲這一次為全球雲計算代言

也正是在這樣一個極度「變態」的場景裡,阿里雲完成了一項看起來似乎不可能的任務,也向各行各業展示了雲的巨大潛力。如果說之前各家服務商的「上雲」還停留在沙盤推演的階段,那麼經過雙十一這一役,阿里雲的實踐證明了一件事情:公有云已經具備支撐所有規模、所有場景業務的能力,這是一個全新的拐點時刻

2. 十年磨一劍

張建鋒這樣總結此次雙十一:「從去年開始,我們決定把整個阿里巴巴核心系統全部上雲,上雲還要加一個定語,是上『阿里雲』,並不是上任何一朵雲都能撐得住這個流量」。

那麼,阿里的這朵雲又是如何支撐起阿里巴巴 100% 核心系統的呢?

從 2009 年依靠分佈式系統支撐 400 筆/秒交易開始,過去十年時阿里巴巴業務高速發展十年,也是阿里雲技術不斷迭代的十年。

雙十一100%跑在公有云上,阿里雲這一次為全球雲計算代言

這其中,自研技術成為阿里雲與其他雲不同的的關鍵要素。

從 10 年前的第一行代碼開始,阿里雲就走上了核心技術自主研發的道路。這注定是一條艱難的道路,卻為今天可以支撐如此規模的業務場景埋下了伏筆。

自研的飛天操作系統已經具備了數十萬臺服務器的調度能力,在雙十一的場景裡,飛天可以根據業務需求快速、高效地調度計算資源,比如將大量計算資源放在 0 點之後的搶購高峰內使用,極大優化了用戶體驗。

在業務承載上,依託於自研的彈性裸金屬服務器神龍,可以進一步提升計算資源虛擬化的效率,這個兼具「虛擬機的心臟」和「物理機的肌肉」,確保業務不卡斷。

而在數據領域,通過自研的雲原生數據庫 PolarDB 和 OceanBase應對數據處理需求,相比於商業數據庫產品,PolarDB採用自主研發的分佈式存儲引擎,將計算服務器和存儲數據分離,可以有效提升數據數據處理性能。

與此同時,Flink 實時計算引擎(已開源),可以將每一條交易信息的數據實時處理並展現在雙十一 DMV 大屏幕上,從數據寫入數據開始,到被實時處理並最終顯現到大屏幕,都要求數據計算的精確性、可用性以及低延時(延遲在亞秒級別)。

雙十一100%跑在公有云上,阿里雲這一次為全球雲計算代言

更進一步,這些自研技術不僅應用在阿里巴巴內部,也在通過阿里雲的公有云雲平臺持續釋放技術紅利。

比如應對雙十一的大數據計算的能力,以飛天大數據平臺為代表,它是中國唯一自主研發的大數據計算引擎,單一引擎可將10萬臺服務器合為一體,也是全球集群規模最大的計算平臺,單日數據處理量超過 600 PB。

而藉助雲平臺,企業再也不必投巨資搭建大數據平臺,任何一個企業都可以隨時調用飛天的計算能力,可以極大地降低了企業成本,並大幅提升了企業業務的創新速度。

正是通過這樣「自研—內部驗證—賦能行業—反饋迭代」的技術飛輪效應,成就了阿里雲十年磨一劍的技術突破,並在雙十一複雜的業務場景完整展現。

3. 寫在最後:技術長征的新起點

當雲從一種技術行為變成一種商業行為,當上雲不再是「上還是不上」的選擇題,雲計算行業也進入到一個拐點時刻。

這是產業發展帶來的巨大市場機會,阿里雲在雙十一所做的這件事情,充分展現了公有云的技術潛力,身為中國雲服務市場第一的阿里雲,繼續為雲計算行業代言。

這同樣也是一個需要持續創新的市場,AI、5G、物聯網,這些新的技術趨勢持續並深刻影響到企業業務的方方面面,張建鋒對於阿里雲的未來,有這麼一段表述:「我們今年除了數據庫突破之外,也發佈了自己的芯片,含光800芯片,我們估計在明年這個時候,大量的一些人工智能處理應用都會跑在自己的芯片上面」。

從這個角度去看,2019 年的雙十一是十年磨一劍的阿里雲開創行業里程碑的時刻,也將是阿里雲下一個偉大技術征程的新起點。(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