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系所有業務100%上雲 賭上身價性命 是想幹什麼?

阿里雲的飛天是公有云,不需要企業自己搭建服務器就可以使用。雖然很方便,但是方便也就意味著質疑。

所以,最為關鍵的一個問題是,有的企業會對公有云有所質疑,去懷疑是否足夠安全。

打個比方,公有云就像是外面的餐館,企業就是個食客,想吃什麼就點什麼,也不需要你自己做菜。

但是有的食客會擔心,我怎麼知道你會不會下毒?

這個時候他們會想,要不我自己做菜吧,這樣就不用擔心安全問題了,於是便用上了私有云。

而今天,阿里將整個身家性命放在阿里雲上,數萬個應用遷移上公共雲,抗住雙11的洪峰,一戰成名。

我把我的身家性命和你們都綁在了一起,你還怕什麼?

如果造飛機的人,不坐在那架飛機上,是很難讓人信服的。

就像《中國機長》裡張涵予說:“我以前的教官真的罵我,他說罵我的原因是以後他的家人有可能就坐在我開的飛機上。”

那今天,阿里巴巴和所有的雲計算客戶,都坐在了同一架飛機上。

這幾年,全世界的雲計算是三足鼎立的狀態,亞馬遜的AWS,微軟的Azure和阿里巴巴的阿里雲。

而中國異常巨大的市場,無法複製的人口紅利,給予了飛天獨一無二的考驗。

雖然亞馬遜和微軟都在大力推進上雲,但是亞馬遜還沒有完全基於AWS,微軟也還沒有完全基於Azure。

我以前一直不理解,一家互聯網公司,為什麼要自研基礎設施。像中間件、容器技術、數據庫技術,開源或者商業產品,都有很多選擇,為什麼一定要自研呢?

後來我才明白,不同的業務要求,所需要的技術基礎設施是不一樣的。例如,如果你的網站只有幾萬用戶、每天幾百次訪問,那麼開源版的MySQL、Postgres數據庫是完全滿足數據庫方面的需求的。下圖是VLDB 2019上[1],阿里公佈的18年“雙十一”零點,阿里數據庫後臺的瞬時流量。雙十一零點瞬間,淘寶的交易量從每秒幾千筆,躍遷到每秒49萬筆,上漲122倍,而後臺數據庫需要承擔每秒7000萬次的訪問流量。這麼大的瞬時流量,沒有任何一個開源數據庫能夠承擔,也沒有商業數據庫能滿足需求。

阿里系所有業務100%上雲 賭上身價性命 是想幹什麼?

想要滿足阿里雙十一的技術要求,已經不能通過單一的技術優化實現了,而是需要阿里雲的基礎技術研發團隊,和天貓淘寶的業務部門緊密配合,才能完成這樣的目標。馬雲說,雙十一是阿里的練兵場,我覺得說的一點也沒錯。業務部門提出的需求,阿里雲能不能滿足,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阿里技術人對IT基礎技術吃的透不透。很多性能優化,首先你要對底層足夠了解,你才有優化的思路;然後你要有足夠強的工程能力,你才能在動輒幾十萬行代碼的複雜系統中實現自己的想法。

今天的雙十一,除了幾千億的交易額,更多的承載著阿里對商家、對用戶的承諾。一旦出任何問題,損失交易額是小事,更大的問題是用戶和商家的信心。今天阿里把所有的基礎設施搬到阿里雲上,可以說,阿里把自己的身家性命都壓在了阿里雲上,說明阿里已經對阿里雲足夠有信心了。今天阿里雲後臺可能有上百萬臺物理主機,分佈在全球多個數據中心,物理主機、ECS、裸金屬服務器、容器宿主機同時存在,這些機器承擔著的任務也不盡相同。這些任務的管理,依賴於阿里自研的“飛天操作系統”。這套系統能夠為雙十一保駕護航,說明是經歷了阿里複雜的應用場景的檢驗的、是值得信賴的。


現在,對於阿里雲的潛在客戶來講,他們更多的需要從自身的業務特點,去決定上不上雲、哪些模塊上雲。阿里雲的可靠性已經不是要考慮的因素了,既然阿里自己如此信任阿里雲,那其他人也沒有不信任的理由。(作者:何處覓封侯)

文末思考:

今年第三季度,阿里巴巴雲服務業務的營收增長66%,服務了70%的中國在亞洲區上市的企業,但仍是虧損狀況。阿里雲在本次雙11一戰成名,證明了阿里雲是安全可靠的。

國內雲計算產業鏈會不會搭上快車道呢?


寫在最後:

一年五倍者如過江之鯽,五年一倍者寥如晨星。點擊頭像,關注確幸股票APP,分享全球明星股的成長紅利。在確幸股票,做更確定的投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