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日子从这里起步——记卓资县易地扶贫搬迁户的新生活

好日子从这里起步——记卓资县易地扶贫搬迁户的新生活

安置在家门口的“扶贫车间”,让村民人人有活干,月月有收入。 首席记者 常晓萍摄

11月初的一个午后,记者在卓资县卓资山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福安小区见到76岁的老太太李录叶。说起当下的新生活,李录叶的脸上洋溢着满满的幸福。“我们老两口有生之年还能住上楼房,这在以前想都想不到。”她说。

李录叶和老伴太福才住在一套50平方米的新房里,明亮的房间、崭新的物件、整洁的家居,让新居看起来简朴又舒适。

搬到这里之前,李录叶家住大榆树乡凤凰村,住的是泥土房,外面刮风下雨,屋里就灌风漏雨。

李录叶的儿子说,父亲是个老病号,母亲年龄也大了,以前老人住在村里,别的不说上厕所就是一大难题,现在好了家里有卫生间、有厨房,又有暖气。

2016年以来,卓资县按照“精准规划、精准搬迁、精准帮扶、稳定脱贫”的思路,大力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因地制宜,采取进城安置、插花安置、新村安置、农村幸福院安置等多种方式,让偏远山区,交通不便、吃水困难、住房质量差的困难群众,挪出“穷窝”求发展。

2016年以来,全县通过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安置建档立卡贫困户2510户5963人,同步搬迁916户2380人。

同住一个小区的刘斌义老人,是这个国庆节刚从卓资山镇温都华村和乡亲们整村搬迁至安置小区的。紧邻卓资山火车站东站的福安小区建成安置楼房18栋,安置搬迁户1199户,其中贫困户占75%的比例。

刘斌义住的是电梯房,入住时不仅地板砖、墙砖、洗浴设施一应俱全,全县还配置了衣柜、床和橱柜等物品。卓资县县委常委赵利森介绍,这大套家具是县委、政府通过社会帮扶的渠道,为今年的新搬迁户送上的一份价值5000元的大礼。

“以前,我家住的是泥土房,吃水又不方便,我都七十多了,挑水也困难,到了冬天还得打炭生炉子,这下好了,自己只花了一万块钱就住上了这么好的楼房,再也不用遭罪了。”坐在明亮温暖的新房里刘斌义老人感慨地说。

在该县另一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福祥小区广场展板的照片中,记者看到,这里的居民之前居住的村庄,多是沟壑纵深,交通不便,土房危房多,常住人口少的偏远地区。

而现在搬到县城,小区还配套有便民超市、药房和学校等,为易地搬迁户出行、就医、上学提供了多种便利。更让搬迁户舒心的是,搬到县城后就业的路子也广了。挪出“穷窝”的人们,正在“土房变楼房”的新家园,过着美好新生活。

搬得出还要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卓资县在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通过设立励志岗位、公益岗位,开办“扶贫车间”和劳务输出等措施,促进搬迁群众持续增收。

安置小区里的扶贫车间以手工编制、缝制为主,生产皮酒囊、车座垫、足球、灯笼、拉链头、鱼钩等十几种产品,技术门槛低,用工量大,为妇女和老人们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到目前该县已在易地扶贫搬迁小区设置励志岗位466个,发放收益资金101.27万元。

福祥小区居民刘太平是2018年由巴音锡勒镇哈达图村搬来的。他的妻子是位小儿麻痹症患者,家里有个刚上小学的女儿。过去在村里种地养畜全靠刘太平一个人,一年辛苦到头收入也不过几千元,日子过得苦,总觉得没啥盼头。

搬到县城后,社区考虑到他家的实际情况,为他在扶贫安置小区扶贫车间安排了清洁工的公益岗位,保证他有一份稳定收入。因为这项工作只需每天早晚出工,使得刘太平白天有了空闲时间。看到乡亲们都在扶贫车间找到活儿干,刘太平就带着妻子一起在编织车座垫的车间学起了手艺。

现在刘太平早已是个熟练工,每个月至少能编四套座垫,收入八九百元。更让他开心的是,妻子在这里不仅学会了编织技术,还给新手当起了师傅。两人每天收拾的干净利落一同出工,妻子的性格也开朗起来了,身体也比以前好了许多。

住上明亮的新楼房,享受国家的社会保障政策,又能够在这里找到力所能及的工作,孩子也能在城里上学,每每想到新家园、新变化、新生活,刘太平和乡亲们都不由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感谢卓资县委、政府和各级干部为他们想得周到,做得周全。(首席记者 乌云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