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丨高中物理100個難點和84個關鍵點,搞定之後準拿高分

高中物理的100個難點

基礎篇

1.運動圖像的區別與聯繫

2.運動圖像的分析與運用

3.勻變速直線運動規律的靈活選用

4.追及和相遇問題的分析

5.自由落體運動和豎直上拋運動的分析

6.杆上彈力方向的分析

7.繩上死結和活結問題的分析

8.摩擦力的分析與計算

9.對物體進行受力分析的方法

10.力的矢量三角形的靈活應用

11.整體法和隔離法在多物體平衡問題中的運用

12.牛頓第二定律的瞬時問題的分析

13.與牛頓第二定律相關的臨界問題的分析

14.與超重、失重相關聯的問題的分析

15.牛頓運動定律中的圖像問題的分析

16.整體法和隔離法在連接體類問題中的運用

17.牛頓運動定律在滑塊—滑板類問題中的運用

18.牛頓運動定律在傳送帶類問題中的運用

19.小船渡河類問題的分析與求解

20.繩或杆相關聯物體運動的合成與分解

21.平拋運動規律的綜合應用

22.圓錐擺模型問題的分析

23.類圓錐擺模型的分析

24.輕繩或內軌道模型在豎直平面內圓周運動的臨界問題

25.輕杆或管模型在豎直平面內圓周運動的臨界問題

26.水平面內圓周運動的臨界問題

27.天體質量和密度的估算

28.衛星穩定運行中線速度v、角速度ω、週期T和加速度a與軌道半徑r的關係

29.衛星的變軌問題

30.人造衛星和宇宙速度

31.萬有引力定律和其他運動規律的綜合應用

32.雙星問題的分析

33.三星(質量相等)問題的分析

34.機車啟動問題的討論——以恆定功率啟動

35.機車啟動問題的討論——以恆定加速度啟動

36.變力做功的計算

37.動能定理在多過程問題中的運用

38.對機械能守恆定律的理解

39.對機械能守恆定律的應用

40.動能定理與機械能守恆定律的比較與運用

41.對功能關係的理解

42.傳送帶模型中的能量問題

43.碰撞結果可能性問題的分析

44.動量守恆在子彈打木塊模型中的應用

45.動量守恆在“人船模型”(反衝問題)中的應用

46.動量守恆在彈簧類問題中的運用

47.動量守恆在多體多過程問題中的運用

電磁學篇

48.電場線和等勢面的特點

49.對電場性質的理解與應用

50.帶電粒子在勻強電場中做直線運動問題的分析

51.帶電粒子在勻強電場中偏轉問題的分析

52.帶電粒子在電場中做其他運動問題的分析

53.電容器充電後斷開電源類問題的分析

54.電容器充電後始終與電源相連類問題的分析

55.電路動態問題的分析

56.與電功、電功率、電熱相關的問題的綜合分析

57.含容電路問題的綜合分析

58.伏安特性曲線的理解與運用

59.安培力作用下導體在磁場中運動問題的分析

60.安培力作用下通電導體平衡與加速問題的分析

61.帶電粒子在磁場中的運動情況分析

62.畫軌跡、定圓心、求半徑、求時間

63.帶電粒子在有界磁場中運動的臨界問題

64.帶電粒子在磁場中運動的多解問題分析

65.帶電粒子在含磁場的組合場中運動問題的分析

66.帶電粒子在含磁場的疊加場中運動情況的分析

67.帶電粒子在含磁場的疊加場中運動時粒子重力問題

68.對楞次定律的理解與應用

69.對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的理解與應用

70.電磁感應中圖像問題的分析

71.電磁感應中電路問題的分析

72.電磁感應中力學問題的綜合分析

73.交變電流的產生與表達

74.交流電“四值”的理解及運用

75.變壓器的分析與計算——基本規律

76.變壓器的分析與計算——動態問題分析

77.輸電電路的基本分析

78.遠距離高壓輸電問題的分析

實驗篇

79.秒錶的使用與讀數

80.遊標卡尺的使用與讀數

81.螺旋測微器的使用與讀數

82.打點計時器的使用

83.電流表、電壓表的使用與讀數

84.多用電錶的使用與讀數

85.傳感器的簡單使用

86.研究勻變速直線運動

87.探究彈力與彈簧伸長的關係

88.驗證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

89.驗證牛頓運動定律

90.探究動能定理

91.驗證機械能守恆定律

92.力學經典演示實驗

93.伏安法測電阻的電路設計

94.測定金屬的電阻率

95.描繪小電珠的伏安特性曲線

96.測定電源的電動勢和內阻

97.實驗原理的遷移設計

98.實驗方案的創新設計

99.實驗方法的遷移設計

100.數據處理的遷移設計

高中物理的84個關鍵點

1.大的物體不一定不能看成質點,小的物體不一定能看成質點。

2.平動的物體不一定能看成質點,轉動的物體不一定不能看成質點。

3.參考系不一定是不動的,只是假定為不動的物體。

4.選擇不同的參考系物體運動情況可能不同,但也可能相同。

5.在時間軸上n秒時指的是n秒末。第n秒指的是一段時間,是第n個1秒。第n秒末和第n+1秒初是同一時刻。

6.忽視位移的矢量性,只強調大小而忽視方向。

7.物體做直線運動時,位移的大小不一定等於路程。

8.位移也具有相對性,必須選一個參考系,選不同的參考系時,物體的位移可能不同。

9.打點計時器在紙帶上應打出輕重合適的小圓點,如遇到打出的是短橫線,應調整一下振針距複寫紙的高度,使之增大一點。

10.使用計時器打點時,應先接通電源,待打點計時器穩定後,再釋放紙帶。

11.釋放物體前,應使物體停在靠近打點計時器的位置。

12.使用電火花打點計時器時,應注意把兩條白紙帶正確穿好,墨粉紙盤夾在兩紙帶間;使用電磁打點計時器時,應讓紙帶通過限位孔,壓在複寫紙下面。

13.“速度”一詞是比較含糊的統稱,在不同的語境中含義不同,一般指瞬時速率、平均速度、瞬時速度、平均速率四個概念中的一個,要學會根據上、下文辨明“速度”的含義。平常所說的“速度”多指瞬時速度,列式計算時常用的是平均速度和平均速率。

14.著重理解速度的矢量性。有的同學受初中所理解的速度概念的影響,很難接受速度的方向,其實速度的方向就是物體運動的方向,而初中所學的“速度”就是現在所學的平均速率。

15.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

16.平均速率不是平均速度的大小。

17.物體的速度大,其加速度不一定大。

18.物體的速度為零時,其加速度不一定為零。

19.物體的速度變化大,其加速度不一定大。

20.加速度的正、負僅表示方向,不表示大小。

21.物體的加速度為負值,物體不一定做減速運動。

22.物體的加速度減小時,速度可能增大;加速度增大時,速度可能減小。

23.物體的速度大小不變時,加速度不一定為零。

24.物體的加速度方向不一定與速度方向相同,也不一定在同一直線上。

25.位移圖象不是物體的運動軌跡。

26.解題前先搞清兩座標軸各代表什麼物理量,不要把位移圖象與速度圖象混淆。

27.圖象是曲線的不表示物體做曲線運動。

28.由圖象讀取某個物理量時,應搞清這個量的大小和方向,特別要注意方向。

29.v-t圖上兩圖線相交的點,不是相遇點,只是在這一時刻相等。

30.人們得出“重的物體下落快”的錯誤結論主要是由於空氣阻力的影響。

31.嚴格地講自由落體運動的物體只受重力作用,在空氣阻力影響較小時,可忽略空氣阻力的影響,近似視為自由落體運動。

32.自由落體實驗實驗記錄自由落體軌跡時,對重物的要求是“質量大、體積小”,只強調“質量大”或“體積小”都是不確切的。

33.自由落體運動中,加速度g是已知的,但有時題目中不點明這一點,我們解題時要充分利用這一隱含條件。

34.自由落體運動是無空氣阻力的理想情況,實際物體的運動有時受空氣阻力的影響過大,這時就不能忽略空氣阻力了,如雨滴下落的最後階段,阻力很大,不能視為自由落體運動。

35.自由落體加速度通常可取9.8m/s2或10m/s2,但並不是不變的,它隨緯度和海拔高度的變化而變化。

36.四個重要比例式都是從自由落體運動開始時,即初速度v0=0是成立條件,如果v0≠0則這四個比例式不成立。

37.勻變速運動的各公式都是矢量式,列方程解題時要注意各物理量的方向。

38.常取初速度v0的方向為正方向,但這並不是一定的,也可取與v0相反的方向為正方向。

39.汽車剎車問題應先判斷汽車何時停止運動,不要盲目套用勻減速直線運動公式求解。

40.找準追及問題的臨界條件,如位移關係、速度相等等。

41.用速度圖象解題時要注意圖線相交的點是速度相等的點而不是相遇處。

42.產生彈力的條件之一是兩物體相互接觸,但相互接觸的物體間不一定存在彈力。

43.某個物體受到彈力作用,不是由於這個物體的形變產生的,而是由於施加這個彈力的物體的形變產生的。

44.壓力或支持力的方向總是垂直於接觸面,與物體的重心位置無關。

45.胡克定律公式F=kx中的x是彈簧伸長或縮短的長度,不是彈簧的總長度,更不是彈簧原長。

46.彈簧彈力的大小等於它一端受力的大小,而不是兩端受力之和,更不是兩端受力之差。

47.杆的彈力方向不一定沿杆。

48.摩擦力的作用效果既可充當阻力,也可充當動力。

49.滑動摩擦力只以μ和N有關,與接觸面的大小和物體的運動狀態無關。

50.各種摩擦力的方向與物體的運動方向無關。

51.靜摩擦力具有大小和方向的可變性,在分析有關靜摩擦力的問題時容易出錯。

52.最大靜摩擦力與接觸面和正壓力有關,靜摩擦力與壓力無關。

53.畫力的圖示時要選擇合適的標度。

54.實驗中的兩個細繩套不要太短。

55.檢查彈簧測力計指針是否指零。

56.在同一次實驗中,使橡皮條伸長時結點的位置一定要相同。

57.使用彈簧測力計拉細繩套時,要使彈簧測力計的彈簧與細繩套在同一直線上,彈簧與木板面平行,避免彈簧與彈簧測力計外殼、彈簧測力計限位卡之間有摩擦。

58.在同一次實驗中,畫力的圖示時選定的標度要相同,並且要恰當使用標度,使力的圖示稍大一些。

59.合力不一定大於分力,分力不一定小於合力。

60.三個力的合力最大值是三個力的數值之和,最小值不一定是三個力的數值之差,要先判斷能否為零。

61.兩個力合成一個力的結果是惟一的,一個力分解為兩個力的情況不惟一,可以有多種分解方式。

62一個力分解成的兩個分力,與原來的這個力一定是同性質的,一定是同一個受力物體,如一個物體放在斜面上靜止,其重力可分解為使物體下滑的力和使物體壓緊斜面的力,不能說成下滑力和物體對斜面的壓力。

63.物體在粗糙斜面上向前運動,並不一定受到向前的力,認為物體向前運動會存在一種向前的“衝力”的說法是錯誤的。

64.所有認為慣性與運動狀態有關的想法都是錯誤的,因為慣性只與物體質量有關。

65.慣性是物體的一種基本屬性,不是一種力,物體所受的外力不能克服慣性。

66.物體受力為零時速度不一定為零,速度為零時受力不一定為零。

67.牛頓第二定律F=ma中的F通常指物體所受的合外力,對應的加速度a就是合加速度,也就是各個獨自產生的加速度的矢量和,當只研究某個力產生加速度時牛頓第二定律仍成立。

68.力與加速度的對應關係,無先後之分,力改變的同時加速度相應改變。

69.雖然由牛頓第二定律可以得出,當物體不受外力或所受合外力為零時,物體將做勻速直線運動或靜止,但不能說牛頓第一定律是牛頓第二定律的特例,因為牛頓第一定律所揭示的物體具有保持原來運動狀態的性質,即慣性,在牛頓第二定律中沒有體現。

70.牛頓第二定律在力學中的應用廣泛,但也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也有侷限性,對於微觀的高速運動的物體不適用,只適用於低速運動的宏觀物體。

71.用牛頓第二定律解決動力學的兩類基本問題,關鍵在於正確地求出加速度a,計算合外力時要進行正確的受力分析,不要漏力或添力。

72.用正交分解法列方程時注意合力與分力不能重複計算。

73.注意F合=ma是矢量式,在應用時,要選擇正方向,一般我們選擇合外力的方向即加速度的方向為正方向。

74.超重並不是重力增加了,失重也不是失去了重力,超重、失重只是視重的變化,物體的實重沒有改變。

75.判斷超重、失重時不是看速度方向如何,而是看加速度方向向上還是向下。

76.有時加速度方向不在豎直方向上,但只要在豎直方向上有分量,物體也處於超、失重狀態。

77.兩個相關聯的物體,其中一個處於超(失)重狀態,整體對支持面的壓力也會比重力大(小)。

78.國際單位制是單位制的一種,不要把單位制理解成國際單位制。

79.力的單位牛頓不是基本單位而是導出單位。

80.有些單位是常用單位而不是國際單位制單位,如:小時、斤等。

81.進行物理計算時常需要統一單位。

82.只要存在與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線上的合外力,物體就做曲線運動,與所受力是否為恆力無關。

83.做曲線運動的物體速度方向沿該點所在的軌跡的切線,而不是合外力沿軌跡的切線。請注意區別。

84.合運動是指物體相對地面的實際運動,不一定是人感覺到的運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