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槓桿思考術》:既懶又聰明的人,和忙碌踏實的人,誰更有前途?

職場咖啡廳:頭條簽約作者,一年共讀120本書。

如果你沒時間自己讀書,點擊右上角關注!

分類丨時間管理、自我效能、工作方法、覆盤

字數丨3200字,閱讀約5分鐘

《槓桿思考術》:既懶又聰明的人,和忙碌踏實的人,誰更有前途?

巴菲特從100美元起家,通過投資成為世界首富。

他最大的投資秘訣,其實是二八定律:集中投資少數最優秀,而且自己最瞭解的超級明星公司。

經濟學者帕累託從英國人財富分佈的研究中發現:

社會上20%的人,佔有80%的財富,這一法則被稱為二八定律。

其實,二八定律也適用於人際圈層:

20%的人會共同前進,60%的人被動地被周圍的人同化,剩下的20%一直在退步。

要想成為社會中前進著的20%,要怎麼做呢?

《槓桿思考術》:既懶又聰明的人,和忙碌踏實的人,誰更有前途?

《槓桿思考術》:既懶又聰明的人,和忙碌踏實的人,誰更有前途?

在《槓桿思考術》中,本田直之指出,運用槓桿思考術(DMWL),你可以一邊偷懶,一邊成為妥妥的人生贏家。

DMWL即Doing more with less(用少數的時間和勞力,活的豐碩的成果),也就是我們中國人說的“四兩撥千斤”。

本田直之任槓桿效益顧問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參與創投企業投資管理。

他的公司在東京和夏威夷兩處設置據點。一年中,他有半年在日本工作,另外半年在夏威夷衝浪、寫作,生活愜意。

他熱愛跑馬拉松,“順便”做了執業健身教練;尋思自己的人脈廣,又“順便”做起了古董生意;此外,他還一邊工作,一邊創作了多本商業暢銷書籍。

“我是個怕麻煩,什麼事情都不喜歡繞遠行的人。在20年前就開始有意識並探尋人生的捷徑,根據自己的人生經驗完成了這本槓桿思考術。這本書講的是如何用少許的勞力和時間,獲取豐厚的成果。”

《槓桿思考術》:既懶又聰明的人,和忙碌踏實的人,誰更有前途?

所謂“槓桿思考術”,就是在每天被壓得喘不過氣來的生活中,停止腳步,專注於投資自己。

不是想著如何製造出多餘的時間,而是思考如何“加速收穫成果”,從而產生出多餘的時間。

比如,平時拖拖拉拉8個小時做好的工作,由於能夠在1個小時內完成,所以每天節省7個小時的自由時間。

《槓桿思考術》從工作、時間、知識、人脈四種個人資產方面進行解讀,教授想要不斷進步的人,該怎麼做到“效益最大化”。

《槓桿思考術》:既懶又聰明的人,和忙碌踏實的人,誰更有前途?

《槓桿思考術》:既懶又聰明的人,和忙碌踏實的人,誰更有前途?

1、工作槓桿化

Anna剛入職場時,下定決心:學歷不夠,努力來湊。她經常熬夜加班,但是工作效率並沒有提高,身體也吃不消了。

領導對她說:“你每天又忙又累,但是做事像無頭蒼蠅一樣,根本沒有什麼用。”

她才意識到,自己工作效率低又沒有方向,做了很多無用功。

相反,那些工作進展順利的人,常常會給人以一種“行雲流水”之感。

他們都是無意識地進行著良性循環,習慣化、流程化地對問題進行批處理。

如何做到像他們一樣高效呢?你首先從工位上蹦起來,擴大自己的視野。

這種感覺,有點像是在高空中“俯瞰”自己的起點和工作目標。

一邊觀察一邊思考,如何能用最有效率的方式,走最短的直線距離到達目標,這樣來一步步倒推。

首先問一句:“現在正在進行的工作,其成功關鍵在哪裡?”

比如,想要拿下一個大型項目,首先先調查一下公司中成功的前例,或者請教一些工作順利的前輩,或者從書上或者課程中學習。

《槓桿思考術》:既懶又聰明的人,和忙碌踏實的人,誰更有前途?

然後,對工作流程進行“構建化”。

每次完成某項工作後,趁著記憶還清晰,馬上進行復盤,“重現”一下當時的情景,不斷思考為什麼這裡做得順暢,或者“卡住的地方”在哪裡,為什麼?

場景重現後,撰寫一個模板,將思考的結果形成一個標準化流程,或檢查清單。

這樣做,雖然會暫時花費一點時間,但是卻能給未來省下很多時間。

比如,如果你的工作是對日常的財務數據進行管理和核對,那麼如果能編制標準化操作手冊,即使是一個非財務專業、沒有經驗的人,只要認真學習操作手冊也可以完成大部分的基礎工作,你就可以把這份手冊甩給他了。

與其把時間花在自己拼和焦慮、抱怨上,不如把時間投資在制定手冊上。

最後,將整個流程無意識化、習慣化。

簡單來說,就是把整個流程濃縮成一份說明書及打勾清單。

比如,醒來時說一句自我鼓勵的話;到公司之後先給自己泡茶;要記事本上寫下今天的日期和待辦事項;在重要的事項上標註。

習慣一旦成自然,就會如行雲流水般暢快。

《槓桿思考術》:既懶又聰明的人,和忙碌踏實的人,誰更有前途?

2、時間槓桿化

時間管理專家Laura Vanderkam在TED有個演講,叫《如何掌控你的自由時間》,一直高居熱門排行的榜首。

她曾經做過一個時間記錄項目,觀察最忙碌的女士生命中的1001天,研究她們的時間安排策略,從工作到睡覺,每一個環節都深入瞭解。

最後,她得到了一個結論:省時間,並不能讓我們過上想過的生活。

反之,我們要先建立想要的生活,時間就會自然而然地節省出來。

我們可以把時間的用途分為:

①自我投資:即“輸入”的時間,社交、讀書、學習。

②輸出時間:工作、兼職等。

③固定時間:吃飯、睡覺、私人時間。

《槓桿思考術》:既懶又聰明的人,和忙碌踏實的人,誰更有前途?

即使工作再忙,也優先預留“自我投資”的時間。哪

怕一天只能讀10分鐘書,也把這個習慣堅持下來。

如果沒有“時間分配”意識,我們就很可能會把時間完全花在各種瑣事上。

根據帕金森定律: 在工作截止的時限內,工作量會一直增加,直到所有可用時間都被填充為止。

也就是說,如果你給自己的底限是晚上八點,那麼完成手頭工作的所需時間會自動膨脹到八點。

因此,我們一定要狠下心來,給工作設置時限,並且不斷進行加速。

通過拆分工作和任務,給各個步驟分別分配時間。

一項工作一般可以分成:收集信息、歸納結論、把想法具體化三個階段。

如果你要做一份工作簡報,可以這樣計劃:收集資料20分鐘、寫大綱20分鐘、寫簡報40分鐘。

然後,督促自己在在有限時間內完成各個步驟。

如果收集資料花了30分鐘,那麼就可以反思一下,是自己拖延、不專注,還是收集資料本來就需要這麼長的時間。那麼,下次再計劃時間的時候,就會更加精確。

《槓桿思考術》:既懶又聰明的人,和忙碌踏實的人,誰更有前途?

3、知識槓桿化

職場人的知識管理,要講求投資回報率。

讀完一本書,如果感受挺多,但很快忘光了,或者學到也記住了,但就是沒有用在自己的工作中。

那麼,這次學習的投資回報率就是0。

讀書和學習是一種是自我投資,一本書的價格是30元左右,如果將從這30元的書中學到的東西,活用在工作中的話,則產生的回報可能是你付出的100倍。

作者將數十年的努力和心血被完整歸納整理在一本書裡,想讓讀者在幾個小時內就能理解。

這隻要30元就能得到,是相當便宜的。

但是,我們必須一邊閱讀一邊模擬,“如果是我的話,會怎麼做?”“怎樣用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呢?

這樣,點子就會不斷湧出,把這些點子寫進書本空白處,再總結到一本筆記裡,反覆去讀。

當知識和想法能夠變成動作表現出來,那麼,你就把“輸入”變成了“輸出”,把投資變成了收穫。

《槓桿思考術》:既懶又聰明的人,和忙碌踏實的人,誰更有前途?

4、人脈槓桿化

說到人脈,很多人都會有避之唯恐不及的感覺,似乎這讓詞顯得很油膩。

其實,換個角度來思考並不是這樣。

本田直之認為,建立人脈並非短期,而是長期投資。

短時間的交往不僅沒辦法建立彼此雙贏的關係,也無法長久持續發展。因此要以5年、10年、20年,這種長時間來衡量。

和今後能讓自己有所成長的人、情商高的人建立人脈,是很重要的。

雅虎創始人TimSanders曾說過:“你的社交圈就是你的淨值。”

美國傑出的商業哲學家Jim Rohn曾提出著名的密友五次元理論:“與你親密交往的5個朋友,你的財富和智慧就是他們的平均值。”

接近你感興趣的人時,最初要考慮的不是他可以為我做什麼、他會介紹誰給我等,滿足自己的期望,而是要先想“我能給對方什麼?”,如果不能有所給予,就不要接近對方。

工作時,儘可能和鬥志高、意識強烈的人一起用餐,一邊吃飯一邊隨意聊聊,也是一種隱形的自我投資。

《槓桿思考術》:既懶又聰明的人,和忙碌踏實的人,誰更有前途?

《槓桿思考術》:既懶又聰明的人,和忙碌踏實的人,誰更有前途?

時間是一種選擇,當我們有能力握住時間的槓桿,讓它為我所用,就不會被它拖著前行。

把時間用在自我投資上,先耕耘、先投入,等一段時間再取得回報。

一旦資產的總量增加了,不勞而獲的回報就會逐漸產生出來。

想要成為社會中的20%,我們要時常停下來想想:

哪些是決定我工作業績的少數要事?

哪些是決定我人生幸福的少數親友?

哪些是決定我一生命運的少數貴人?

哪些是我決心投入學習的少數領域?

《槓桿思考術》:既懶又聰明的人,和忙碌踏實的人,誰更有前途?

《槓桿思考術》:既懶又聰明的人,和忙碌踏實的人,誰更有前途?

我是一個愛讀書的職場人,頭條簽約作者。
我堅信“腦內千山萬水,不如腳下一步,哪怕是跌出去的一步。”
很多時候,困住我們的不是難題,而是想象。
通過閱讀、理解和嘗試,能夠幫助我們走出人生的重重迷霧。
喜歡這篇文章的朋友可以關注我,共同探討職場問題。
《槓桿思考術》:既懶又聰明的人,和忙碌踏實的人,誰更有前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