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名家马季 80年代在冀州区轶事

下面两张照片,是 30多年前的 1983年 1月 11日,全国著名相声演员马季与赵炎,在河北省冀县(今衡水市冀州区)演出时拍照的。拍照人是当时的冀县文化馆干部蔡双躍。

衡水故事 | 相声名家马季 80年代在冀州区轶事

1983年 1月 11日上午,马季与赵炎被当时的冀县暖气片厂邀请,用北京吉普车从衡水接来冀州。冀县暖气片厂是的社队企业(今乡镇企业),是当时全县的第一利税大户,在全国也有些名气。

马季与赵炎,于当天下午,在冀县暖气片厂办公楼前的院子里,为工人们表演了相声专场。晚上,接受冀县人民政府之邀,在县人民礼堂,为冀县人民献出了一台精彩相声。第二天下午,他们在回北京动身前,又为冀县暖气片厂的工人们,说了两个相声段子。他们在冀州,表演的节目,有《说一不二》《学外语》《新观察》等。下面图为当年《衡水日报》报道。

当时的冀县暖气片厂技术科科长刘吉香回忆说,马季与赵炎在第一场演出时,表演的《说一不二》,内容是,只能“说一”,不能“说二”。如“两个人”,要说成“一个人与一个人”;“二”要说成“一加一”;两个车间,要说成“这个车间和那个车间”,等等。

衡水故事 | 相声名家马季 80年代在冀州区轶事

当时,分管暖气片厂工作的冀州镇干部冀万茂回忆说,马季与赵炎最后一场演出时,说了一段即兴新编的段子,内容是,“冀县人与马季”: 1.冀县人对马季情有独钟,下车伊始,满大街到处都能够听到“香油马季”的高声吆喝; 2.冀县人对马季有意见,许多人在街上大喊“打香油,打马季”。这个段子的来源是,冀县卖香油(麻酱)、麻汁的小贩,走街串巷,吆喝“香油— -麻汁— -!”,或者“打(买卖的意思)香油!打麻汁!”老百姓方言把“麻汁”读成了“ m ǎ j ì(马季)”。这一新编相声小段,博得观众的喝彩。

马季,当时就是全国政协委员、全国青联常务理事、全国相声界“大腕”,但是,人们的深刻印象是,他丝毫没有架子,十分随和,平易近人。

他在冀县,头戴鸭舌帽,身着棉夹克,说话满脸笑。他对冀县暖气片厂领导说,“你们一个社队企业,全国有名气,省长(前几天)都来了,了不起。我来给工人们鼓鼓劲儿,累一点不要紧。”他演出两场后,骨质增生病犯了,腰疼得走路都困难,仍然在回北京前,脱下棉夹克,加演了一场。

他在冀县,利用演出之余,与冀县文化馆的两名负责拍照的

衡水故事 | 相声名家马季 80年代在冀州区轶事

年轻干部蔡双躍、郝宝彦聊得热火朝天。对人们提出的合影留念要求,绝不相拒。下面是他、赵炎与人们的合影。中为时任冀县人民政府副县长陈玉栋,右 2马季,左 2赵炎.右 1蔡双躍,左 1郝宝彦。

他在冀县,食宿都很简单。住在了冀县暖气片厂的一小间客房。吃的都是面条、小米粥、馒头、烧饼、煎饼、油条、老豆腐等家常饭。他还坚持交粮票和钱。

他于 1月 12日下午回北京,因为走前加演了一场,坐的又是北京吉普车,速度快不了,到家时已经晚上 9点多,电梯已经关闭,他住 9楼,是步行爬上去的。

他回北京后,还热情帮助刘吉香购买了一台“昆仑牌”电视机。因为,当时货源少,电视机不好买。

马季 ( 1934年 ~~ 2006年 12月 20日),原名马树槐,天津市宝坻区黄庄村人。 1956年初,马季在北京市工人业余曲艺观摩会上,表演的相声《找对象》获得一等奖。同年,正式进入中国广播说唱团,成为专业相声演员,师从侯宝林先生。侯宝林说:“别人都是木头,只有马季是块玉。”

衡水故事 | 相声名家马季 80年代在冀州区轶事

上世纪 80年代,马季把相声搬上以春晚为标志的晚会舞台, 1983年,他被委任为中央电视台第一届春晚总策划。

他创作、表演的 《宇宙牌香烟 》《五官争功 》等作品,得到全国人民的喜爱、好评。 2006年 9月,中国曲艺界“牡丹奖”将“终身成就奖”颁给马季。中国曲艺家协会还授予马季“人民曲艺家”称号。

2006年 12月 20日,他因心脏病复发抢救无效逝世于北京,享年 72岁。(文/辛向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