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锐评:低水平的演员培养出低水平的观众

京剧逐渐衰退,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演员的断代,众所周知的原因,上世纪60年代十几年的时间,老艺术家被迫离开舞台,京剧的传承出现了长时间的空白期,可以说,最后一批有分量的学员就是中华戏曲学校第一批,包括杨秋玲、毕英琦、孙岳、王梦云、王晶华、张曼玲、吴钰章等。还有几位研究生班,其中最有名的当属钱浩梁。这些人大部分来自全国各地,也有的是从其他科班转学而来。这批人都是老艺术家带出来的,实打实的学到了真东西。自此以后,可以说没有一位技高一筹,能让人眼前一亮的京剧人才。

戏曲锐评:低水平的演员培养出低水平的观众


其实被人为割裂的不仅是演员,也包括观众。这种割裂直接造成了观众群体的老龄化,年轻人也有喜欢的,但总体比例不高。年轻人不喜欢京剧的一个主要理由是:听不懂。我在头条悟空问答里回答问题,年轻观众留言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听不懂。

戏曲锐评:低水平的演员培养出低水平的观众

很奇怪,外国人都能听得懂、学得会的京剧,这些大学生,至少是高中生,最次也是完成了“九年义务制”的国产年轻人居然听不懂。放下这些“满不懂”,再看看那些愿意花钱看戏的观众,其欣赏水平也着实不敢恭维。多“粉丝”少戏迷,更多的是捧角儿的“假行家”。
平心而论,现在真正懂戏看门道的戏迷,也几乎不再进剧场看戏了。曾经沧海难为水。花不菲的票价,看这些“棒槌级”演员唱戏,纯粹是“花源泉”。我本人近20年来只看过2-3场戏,还是朋友送的票。回想起80年代初,前排1.6元看谭元寿、方荣翔,今天你让我花580元看现今的青年演员演出,是绝对不可能的。钱不是大风刮来的。

戏曲锐评:低水平的演员培养出低水平的观众

现在形成了一个怪相:不懂的不看戏,真懂的也不看戏。演出变成了演员与粉丝见面会,演员乙出场碰头彩如雷鸣,演员一张嘴叫好声似海啸,单看现场气氛,现在的演员完胜“四大名旦”、“四大须生”。如同演员缺少名家指点一样,观众没看过名家的演出,慕名看热闹,认为京剧本来就这如此了,也就难怪有人认为程砚秋不如迟小秋了。
仔细观察剧场观众,年轻的因听不懂而不爱看,年长些的因“见过角儿”而不屑看,40岁左右的中年人成了剧场观众主力军。其实这是一个很喜人的信号,这些人的爱好,一定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下一代,这是一个最好的文化传承方式,也是目前唯一可行的途径,毕竟现在学校里几乎是不可能接触到传统文化的,写不完的作业,做不完的卷子,孩子哪有片刻休闲时间,即使有闲暇,也只会玩玩游戏,不会有人看戏剧。
低水平的演员培养出低水平的观众,低水平的观众捧红了低水平的演员。二者相辅相成的有机结合起来,把京剧的艺术水准一路拉低。

戏曲锐评:低水平的演员培养出低水平的观众

精神文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口号只是口号,从来没有真正做到过。房子、工作、医疗、教育,重压之下哪有情绪悠闲地坐下来、静下来欣赏博大精深的艺术,看看明快、浅薄的娱乐,也算是放松自我吧。理想让位于现实,艺术让位于娱乐,不是观众的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