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承书:两弹功臣的唯一女性,放弃诺奖造核弹,一人顶一集团军

一身报国志,学成锦衣还。不辞艰险出夔门,救国图强一片心;未谓东方皆落后,亚洲崛起有黄人!

她是一位传奇的女性,参与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项目,在美留学时,她提出乌伦贝克方程,轰动世界。她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毅然决然地选择回国,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为了祖国发展隐姓埋名30年。她一生勤俭,却在临终前和丈夫将毕生积蓄10多万元毫无保留地捐给了希望工程,这在当时是最大一笔捐款。

她,就是被誉为中国的居里夫人,王承书。

如今,睹物思人,我们追忆王承书先生,感受先生以身报国的家国情怀,以此向先生致敬。如果没有她,我们至今还是瞎子。

王承书:两弹功臣的唯一女性,放弃诺奖造核弹,一人顶一集团军

王承书老照片

王承书出生在1912年动荡的上海,她的家庭是一个书香门第,父亲是清朝的进士,受家庭环境的影响,与其她女孩子不同,王承书从小就表现出对理科的热爱,尤其热爱数学、物理学。

1930年成绩优异的王承书考上燕京大学物理系,并于6年之后获得硕士学位,之后她留校任教。抗日战争爆发以后,迫于无奈,她先后辗转于南京、桂林、武昌等地,最终前往美国密歇根大学求学,她勤学好学的品质让她在异国他乡绽放出灿烂的光芒。

王承书到达美国以后,很快就获得了巴博尔奖学金,之后又师从物理学家乌伦贝克,并且与导师合作完成了多篇有关稀薄气体动力学方面的重要论文。她的导师评价她:“不可多得的人才”。

王承书:两弹功臣的唯一女性,放弃诺奖造核弹,一人顶一集团军

王承书论文选集

1944年,王承书获得美国密歇根大学博士学位,之后又担任研究员,甚至两度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工作。

这样优秀的人才,留在美国,肯定会有一个无限美好的未来,但“一身报国志,学成锦衣还”的思想战胜了高薪玉食,回到自己的祖国,为祖国做贡献才是她毕生的愿望。

于是,在新中国成立的时候,王承书表示要亲自参加到创造科研条件的行列中,为避免美国政府的检查,她在回国前就将自己收藏的书刊和笔记资料先后分成300个包裹寄回国内。

王承书:两弹功臣的唯一女性,放弃诺奖造核弹,一人顶一集团军

王承书与当年的同事

王承书:一生的三次“我愿意”

1、第一次“我愿意”

中核集团核理化院研究员诸葛福是王承书的学生,在他家里有一本珍藏了50多年的王承书的笔记。其中有一段记载了王承书回国时的心情:

1956年10月6日是我难忘的一天,虽然那时候还没意识到这将是我真正有意义生活开始的日子。在离别了十五年的祖国国境上,第一次看到五星红旗在空中飘扬,心里说不出的兴奋。她就讲我回来以后,我就是要为国家作贡献,我不能等人家把中国建设好了再来,所以国家需要什么我就干什么。

1958年,我国筹建了热核聚变研究室,聚变能被认为是人类最理想的清洁能源,也称人造太阳。但当时这一技术在国内一片空白,也是王承书从未接触的陌生领域,对46岁专业已经定型的她而言,是一个充满风险的巨大考验。面对钱三强的邀请,王承书毫不犹豫地说出了“我愿意”。

王承书:两弹功臣的唯一女性,放弃诺奖造核弹,一人顶一集团军

钱三强与王承书

2、第二次“我愿意”

诸葛福作为王承书的学生,他回忆了很多关于王承书的事迹,他曾说:当时她接受了这个任务,马上就带领了一些同志到苏联去学习。回来是乘火车,火车要七天七夜才到,她上了火车就利用这个时间把资料给全部翻译成中文,下了火车她就翻译完了,然后很快就出版。

经过两年的钻研,王承书已成为中国热核聚变领域的领军人物。此时,国家原子弹的研制进入攻坚期,但核心燃料高浓铀研究却进展缓慢。如果将原子弹赋予生命,那么高浓铀就是其体内流动的血液。1961年3月,钱三强又一次找到王承书,希望她负责当时属于国家最高机密的高浓铀研制。这一次,王承书再次说出了“我愿意!”。

王承书:两弹功臣的唯一女性,放弃诺奖造核弹,一人顶一集团军

段存华(左)及当年理论组的同事与王承书(中)合影

中核集团核理化院研究员严世杰曾评价王承书:她确确实实就是说我无悔,我愿意。我改行了比别人损失要小。既然都是从头做起,我为什么不可以?

第二次选择,仍然是短短三个字“我愿意”。1961年,王承书的笔记戛然而止,因为这次的选择,意味着她要放弃之前所有的功成名就,从此隐姓埋名。

王承书告别了丈夫和孩子,悄悄来到了中国第一座浓缩铀生产工厂,这一年,王承书49岁。

3、第三次“我愿意”

1963年底,高浓铀投入生产,这是决定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是否成功的关键。工厂里,数千台机器要分5批启动,能产出合格的高浓铀吗?等待的过程既煎熬又令人期待。

王承书:两弹功臣的唯一女性,放弃诺奖造核弹,一人顶一集团军

中核集团核理化院高级工程师张连合回忆道:当时前3批样品结果都没问题,大家都很高兴,但是一看王承书还是皱着眉头。

其实大家心里都明白,王承书是要等到最后一批产品出来才高兴。

1964年1月14日,终于成功取得第一批高浓铀合格产品,为原子弹爆炸提供了最根本的燃料保证。

张连合说当时大家都屏住呼吸,一会报告来了,突然看到王承书眉头慢慢舒展开,有了笑容,大家就知道成功了。

王承书:两弹功臣的唯一女性,放弃诺奖造核弹,一人顶一集团军

头发斑白的王承书在实验室

至此,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掌握高浓铀研制技术的国家,王承书带领团队交付产品的时间比原计划整整提前了113天,保证了原子弹的装料。而此时的王承书,面对的却是继续地隐姓埋名,从事核事业研究。这是钱三强向她发出的第三次邀请,这一次,她仍然坚定地说出了第三个“我愿意”,这一年,王承书51岁。

在她笔记的扉页里,有一张已经发黄的字条,上面写道:“在无论任何条件下,坚决完成党交给我的任何任务,在必要时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今天,重读她的日记,我们不知道王承书是在什么情境写下的这些话语,但我们知道,她已经用三次“我愿意”和一生许国的坚定信念实现了最初的誓言。

王承书:两弹功臣的唯一女性,放弃诺奖造核弹,一人顶一集团军

王承书手迹

王承书先生救国图强的决心确实感染了很多人,但没有知识的武装,空有远大的志向又有何用?一个国家的强大是建立在青年人强大的基础之上,而青年人要强大就要必须学好数学知识,数学是一切学科的基础,数学的启蒙尤为重要。

1983年,杨振宁在给中学生介绍自己学习过程时,就专门告诉学生们数学启蒙阶段的重要性,他曾说永远忘不了童年时代的数学记忆,而那份尤为重要的记忆是关于一个叫刘熏宇先生的。

王承书:两弹功臣的唯一女性,放弃诺奖造核弹,一人顶一集团军

王承书(左1),杨振宁(中)

他说:“刘薰宇先生,他是位数学家,写过许多通俗易懂和极其有趣的数学方面的文章。我记得,我读了他写的关于一个智力测验的文章,才知道排列和奇偶排列这些极为重要的数学概念。”
可见,一本好的数学书能够让孩子爱上数学。而刘薰宇的数学三书,正是这样一本优秀的数学科普书籍。
这套书一共有三本,一本是《马先生讲数学》

王承书:两弹功臣的唯一女性,放弃诺奖造核弹,一人顶一集团军

在这本书中刘熏宇化身“马先生”,讲解了一百多道有趣的算术题,主要讲的是如何用图解法求解一些算术四则问题,对小学生的数学启发有很大帮助,
第二本《数学趣味》

王承书:两弹功臣的唯一女性,放弃诺奖造核弹,一人顶一集团军

这本书是从趣味性中学习数学,主要讲日常生活中碰到的数学问题,我们讲万物皆数学,通过万物来学数学是最快的,这也是学习数学最快速,最灵活的方法。


第三本是《数学的园地》

王承书:两弹功臣的唯一女性,放弃诺奖造核弹,一人顶一集团军

这一册相对于前两册就稍微升华了,里面讲了函数、连续、诱导函数、微分、积分和总集等概念及它们的运算法的基本原理。虽然有点深,但讲解的方法很妙,我家小孩六年级,还能看懂一部分的内容,并且一直非常喜欢,不明白的问题还向我求解,不管学习到多少,心里很欣慰。
刘薰宇简直就是科学家里的段子里,里面的函数知识全变成了一个又一个的段子。我儿子看的就哈哈大笑。

王承书:两弹功臣的唯一女性,放弃诺奖造核弹,一人顶一集团军

这个书合适小学生以及初中生,可以做为他们的自学教材。让他们能够自我学习。因为是中国数学家写的,所以里面有很多中国的数学妙题。
所以,大家可以给自己的孩子看看这本激励了世界最牛物理学家的数学启蒙书。

目前刘熏宇数学【一套三本】在头条上架时间很短,已经销售三万多本,库存早就卖完了,出版社正在紧锣密鼓加印中,昨天刚到货一批,数量不多,价格不贵。大家可以点进去看看其他已经购买的读者的评价,多数都是很中肯的评价。

王承书:两弹功臣的唯一女性,放弃诺奖造核弹,一人顶一集团军

大家点下面的横条参团:世界级物理学家的数学启蒙书,价格也不贵,三册只要69,包邮到家。请让我们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按下单时间顺序发货,手慢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