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客家人的家宴是這樣的,滿滿一桌自產食材

人一旦在外面多姿多彩的世界,生活的越久,懷念家鄉的情感就越來越濃烈。像一棵開過花結過果的樹,長了一輩子,它的葉還是要歸根於它腳下的土。“家”的味道,我的心裡早已經有一個概念。那些我曾在鄉下吃過的,雞鴨魚和手磨豆腐,是我味覺裡覺得最像家的味道。


農村客家人的家宴是這樣的,滿滿一桌自產食材


小編是正宗的客家人,也是一名老客家。在習俗上,請客人來參加婚禮的第一餐是主人家的拿手家宴,而後才是正式的婚宴。家宴的掌勺人決定了這一餐的味道,走去後廚看見老太伯(客家人稱年長的老人為老太伯)一人站一大鍋前,手握一大鍋勺一掂一炒一燜燉。沒幾下子,幾道菜就做好了。鍋氣在柴火的燃燒下逐漸散發出香味。

在我們的客家菜裡,豆腐和紅燜豬肉是必不可少的。一般作為酒席用的豆腐都要經過油炸,顏色金燦燦代表喜慶,家常菜裡頭只會用到白色豆腐。炸豆腐可以很百搭,和任何食材都能和諧地混合。油豆腐吸收了配菜的香汁,嚼幾下,越嚼越有豆子的本味。另一道主菜紅燜豬肉也是客家人的經典宴客菜,意味著日子將會過得紅紅火火家裡富裕充實能自給自足。再就有白切雞,用農村自家散養的走地雞為原料,在城裡有錢也未必能吃到。再淋上薑末紫皮蒜爆的油,白切雞的嫩滑配一口醬,紫皮蒜的香給雞肉增添了一絲獨特的鮮甜滋味。

還有孩子們最喜歡吃的燒鵝,沾上那酸酸甜甜的酸梅醬簡直就是一絕。彈牙的火腿腸炒米絲,做了幾十年農家菜的老師傅把握好了柴火的火候,炒的動作迅速,油一開就下米絲翻炒,米絲也沒有什麼糊塊。客家人的家宴,海鮮類用的不多,也是因地制宜而形成的習慣了,因為客家人多數靠山而居,烹調海鮮並不拿手,再一個海鮮在農村也很難買到新鮮的,所以形成了客家菜中多數以雞、鴨、鵝、牛、豬、羊、這些肉類為主要食材。最近這十幾年,海鮮類食材慢慢進入到客家人的餐桌上,就如這道魷魚炒時蔬,好多農村家宴或婚宴都會出現。最後一道栗子燉香菇是我在鄉下沒吃過的,也是第一次吃的味道,板栗粉糯,咬下去的第一口就很爽,但有點不好的是黏牙。香菇本身味很濃,板栗被香菇的馥郁滲入,吃板栗的時候你吃到了香菇的鮮香,吃香菇的時候你嘴裡又有板栗的回甜。


農村客家人的家宴是這樣的,滿滿一桌自產食材


客家人熱情好客,每每家庭有什麼喜事,都會叫上左鄰右舍吃頓飯,然後大家坐在一起商量,安排接下來的工作,婦女們洗洗刷刷,煲飯煮茶,男人們下廚掌勺,負責場景擺佈等粗重的工作。孩子們則負責瘋鬧,負責吃。兒時在農村生活過的記憶又重現了,還是農村的孩子歡樂多,他們不用通過電視屏幕裡去認識各種昆蟲和花草樹木,身邊的一切,都是活生生的教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