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金融》|構建開放銀行的生態遠景

《中國金融》|構建開放銀行的生態遠景

導讀:

在開放銀行成熟階段,銀行將通過建立面向生態的開放協同體系,利用線上線下不同渠道、場景,向客戶提供優質的金融服務,進而向生態賦能型銀行轉變《中国金融》|构建开放银行的生态远景

作者|黃東浩「中國銀行個人數字金融部」

文章|《中國金融》2019年第21期

近年來,開放銀行及其內涵的數據共享理念在歐美國家興起,國內開放銀行的實踐也更加多元,監管層、銀行業都開始高度重視。業內將2018年稱為銀行開放元年,2019年則是銀行開放進階之年。根據事物發展規律,任何一條增長曲線都將有可能到達增長的極限,持續增長的秘密是在第一條曲線增長消失之前開始一條新的S曲線。開放銀行為商業銀行轉型升級、尋找新的增長曲線提供了歷史機遇和變革契機。

開放銀行內涵探討

《中国金融》|构建开放银行的生态远景

關於開放銀行的內涵,綜合各方機構意見以及在具體實踐中的理解,筆者認為,開放銀行是為順應金融與科技融合發展的時代趨勢,以開放共享為創新理念,以生態場景為用戶觸點,以數字連接為技術本質,銀行通過開放應用程序接口(API)等技術手段,與第三方實現業務、數據、算法、交易、流程等的共享融合、分佈協作,為商業生態系統的客戶、員工、第三方開發者、金融科技公司和其他合作伙伴提供服務的平臺戰略模式。開放銀行秉承“客戶在哪裡,銀行服務就在哪裡”以及“平臺化經營”的商業理念,是面向生態的銀行整體商業模式與經營模式的數字化重塑,是新時代金融機構服務實體經濟新型商業範式的重要實踐。

數字連接的技術本質。開放銀行的技術實現方式是通過應用程序編程接口API等技術手段向消費者及第三方合作伙伴提供與金融機構數據網絡的連接。因此,開放銀行首先是數字銀行,並在數字化基礎上進一步實現開放與連接。銀行的產品和服務、賬戶信息、交易信息、客戶信息、渠道資源、數據資源,甚至金融科技本身,在API技術的支持下,均可以在數字化以及用戶授權基礎上,雙向開放,與第三方實現連接。第三方能夠通過銀行定義好的不同API,無縫且安全地共享數據,以及協同各方處理業務;銀行也可以通過數據連接的方式將產品和服務延伸至更多維度、更深層次的生態場景中。

開放共享的創新理念。開放銀行的創新理念是通過搭建平臺,整合生態,提供更便捷、更開放的客戶體驗,由單一的產品服務輸出到嵌入場景賦能,由封閉場景運營到開放平臺運營,與生態夥伴一起開放協作,實現目標客群生態化經營。銀行開放的內容不僅是前端的獲客渠道,而且是前中後臺能力、資源的全面開放;不僅是產品與服務能力的開放,還包括用戶和流量、數據與模型、系統和技術能力的開放;不僅是輸出能力的“走出去”,更是“走出去+引進來”的雙向開放;不僅是技術架構的開放,還應是戰略佈局、商業模式、經營模式的體系化開放。

平臺生態的網絡效應。開放銀行模式下,銀行將變得無處不在,但開放的目標不僅僅是單純的互相嵌入,而是與生態夥伴在能力、模式上的共創共建,產生強網絡協同效應。在網絡經濟領域有一個著名的“梅特卡夫定律”(Metcalfe's Law):平臺網絡的價值隨著用戶數平方的增長而增長,即與用戶數量的平方成正比。對於開放銀行平臺生態而言,平臺生態內可提供的基礎金融數據和服務越多,對第三方的吸引力就越大,就會有更多的第三方企業加入該平臺。與之相應的,第三方可貢獻的各種服務和創新越多,整個平臺生態的價值創造越大,也會進一步提升銀行開放的意願,以提供更多的金融數據和服務。以上就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網絡效應正循環,它促使開放銀行平臺體系不斷壯大,平臺越大越開放,平臺機制也會在發展壯大的磨合過程中變得更加完善。

分佈協作的商業模式。近年分佈式技術走向成熟,分佈式架構成為主流,而技術變革也在推動商業模式轉變,未來商業領域會更多地出現分佈協作模式,這一商業生態的特點為多方參與、共享資源、模式透明、鬆散耦合、智能協同、跨越國界等,如共享商業便已經具備上述部分特徵。銀行需要重新考慮自身扮演的角色,改變過去以自身為中心、以產品和流程為導向的封閉生態,越來越突出以用戶為中心,而自身將成為開放生態中提供基礎設施的一員,或演變成賦能級的開放生態體系,與生態夥伴一起,利用各自優勢開展協作創新,共同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