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亂局堪比《官場現形記》:東林黨敷衍了事,閹黨涉險過關

公元1627年(天啟七年),登基三個月的崇禎皇帝滅掉了閹黨首領魏忠賢,開始大舉抓捕閹黨。具體的行動負責人,就是被崇禎皇帝重新啟用的東林黨。

可東林黨交上來的答卷令崇禎皇帝失望:只有四十多個人,其中還有不少脅從,這是典型的“只拍蒼蠅,不打老虎”。

崇禎皇帝對這個結果不滿意,命令東林黨繼續嚴查。東林黨眼看這四十多個人交不了賬,於是又抓了十多個人。這一回,崇禎皇帝發火了。

難道就這麼五六十個閹黨成員,就能把偌大的帝國搞得烏煙瘴氣民不聊生?你們東林黨是不是不珍惜自己失而復得的官位?如果不珍惜,我就把你們全撤了!

萬般無奈之下,東林黨七拼八湊地抓了兩百多人,這回才算是勉強了賬。

初,逆當死後,上欲因臺諫言定逆案,大學士韓爌、錢龍錫不欲廣搜樹怨,僅列四、五十人以請。上不悅,再令盡列以聞;且曰:“皆當重治,輕則削籍”。閣臣復以數十人呈進,上怒,不稱旨;命分三等:曰稱頌、曰贊導、曰速化。且曰:“忠賢一人在內,自非外廷逢迎,何遽至此!其內臣同惡者,亦當入之”。於是案列甚廣,幾無遺矣。三月辛未,廷臣上欽定逆案,詔刊佈中外——共二百十八人,以七等定罪。——《崇禎實錄》

明末亂局堪比《官場現形記》:東林黨敷衍了事,閹黨涉險過關

也許有人會覺得奇怪:魏忠賢把東林黨整得死傷慘重,東林黨上臺之後,為什麼一再對閹黨手下留情呢?

有這種疑問的人,肯定是把魏忠賢和閹黨混為一談,而沒有搞清楚兩者之間的區別。

魏忠賢是宦官,換言之,他可以是內廷代表人物,也可以是皇權代表人物,但絕不會是官僚集團的一份子。

而閹黨並不全是內廷人士,他們有很多是依附於魏忠賢的官僚勢力。換言之,閹黨的大部分成員,也是官僚集團的一份子。

東林黨一定會痛恨魏忠賢這樣的人,因為魏忠賢是東林黨沒落的主要推手之一;但東林黨卻不會過分痛恨閹黨,因為大家階級屬性一致,“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官僚集團內鬥,一直都是非常理性的。他們會為了權力和金錢進行長期鬥爭,但絕不會為了什麼國家、百姓和正義。從表面上看,他們誰也不待見對方,但實際上,他們下狠手的目標,往往侷限於個人,極少施展大面積打擊。就算是東林黨這種沒什麼下限的政治團體,在施展大面積打擊的時候,通常也是點到為止,把你弄下野之後,這事就算完,基本不會趕盡殺絕。

官僚集團之所以能在明末呼風喚雨,主要原因就在於:官僚們懂得把鬥爭侷限於一定範圍內,極少有人出圈。這樣一來,既可以分出勝負,又不危及官僚集團的共同利益。

在天啟四年(公元1624年)的時候,楊漣彈劾魏忠賢二十四條大罪,目的就是置魏忠賢於死地。依著魏忠賢的意思,肯定希望把東林黨斬草除根。

可結果卻是:部分東林黨骨幹下獄,十多人被殺,大部分東林黨下野。崇禎皇帝上臺之後,一聲令下,東林黨全面復甦。

在這個過程中,閹黨肯定也幫了東林黨不少忙,使得魏忠賢的屠殺行動未能如願施行。現在魏忠賢已經倒臺,東林黨開始投桃報李,盡全力拯救閹黨成員了。

明末亂局堪比《官場現形記》:東林黨敷衍了事,閹黨涉險過關

親不親,階級分。就算崇禎皇帝幹掉了魏忠賢,但在官僚集團看來,哪怕是閹黨成員,都比皇帝值得信任。他們不惜違反皇帝的命令,也要保全自己的同僚。

在崇禎三令五申的背景下,東林黨被迫上交了一份二百多人的閹黨成員名單,但最終被殺的也只有二十七人,大多數人只是下野,就像曾經失勢的東林黨一樣。

如果不是遇到較真的崇禎皇帝,閹黨被殺的數量肯定還會降低。但就算崇禎皇帝盯得緊,被殺的二十七人當中,也沒有幾隻大老虎,更多的是小蒼蠅。

比如說那個喜歡拍魏忠賢馬屁的陸萬齡,他只是喜歡拍馬屁而已,根本沒做太多惡事,因為他只是個監生,憑這身份也做不了太大的惡事。可在被殺的閹黨成員名單中,也有這位老兄的名字。

陸萬齡在天啟七年五月提出建議,將魏忠賢的畫像移入國子監,與孔子並尊。但在同年八月,崇禎皇帝就繼位了,同年十一月,魏忠賢就自殺了。

孔子作《春秋》,忠賢作《要典》。孔子誅少正卯,而忠賢誅東林。——《明季北略》

我不能說陸萬齡清白無辜,但只有這麼短短几個月時間,陸萬齡就被當成閹黨骨幹砍頭,實在是死得冤枉。

其他人或許比陸萬齡的官位高一些,分量大一些,但也就是五十步笑百步。憑這些芝麻綠豆官,根本不足以支撐起整個閹黨,更不可能為禍朝綱。

除了被殺的二十七人之外,還有四十八人被充軍。但這四十八人大都沒有什麼官職,估計是魏忠賢和客氏的家眷。

前太常少卿阮大鋮和前武英殿大學士馮銓都是閹黨成員,魏忠賢倒臺後,他們的官職被剝奪,在交付罰款之後回鄉生活。但在他們回鄉後,卻並未因“魏忠賢餘黨”的大帽子受困擾。

阮大鋮在江南名望極大,只是他被崇禎欽定永不錄用,所以自身官路斷絕。但即便如此,他也依然擁有極大的影響力,南明第一任宰相馬士英就是受阮大鋮舉薦而出仕。

馮銓雖然在家休息,但同樣不可小覷。清軍入江南之後,多爾袞立刻請馮銓出來做官。馮銓在滿清仕途通暢,從大學士到太傅、到太師再到太保,一直活到了康熙十一年,康熙給他的諡號是“文敏”。

很多人都說馮銓是漢奸,可問題是:馮銓能在滿清朝堂上官運亨通,本身就證明他擁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和那位倒黴的陸萬齡相比,馮銓這樣的人恐怕才是真正的大老虎,但人家壽終正寢。

明末亂局堪比《官場現形記》:東林黨敷衍了事,閹黨涉險過關

從天啟四年到崇禎初年,連續發生了兩起官員大規模死亡事件,東林黨死了十多個,閹黨死了二十多個。

大家為了一點權力鬥來鬥去,笑道最後的卻是皇帝。這種殘酷的結果,使得官僚集團開始摒棄成見,團結一致對抗皇權。

自崇禎初年一直到明朝滅亡,官僚集團的內鬥都沒有停止過,但不再分什麼派系。當皇帝決定站在某一邊拉偏架的時候,大家又會團結起來共同抵制皇帝,團結無比。

這種做法招致了崇禎皇帝的反感,在崇禎皇帝下重手收拾完魏忠賢之後,他完全可以藉機與官僚集團談判:我以後不讓太監干政,你們也給我老實一點。但崇禎皇帝面對東林黨的推諉時,那是怒火衝冠:總而言之一句話,給我徹查!

既然東林黨和閹黨如此為彼此著想,為什麼崇禎皇帝一定要破壞雙方的這層關係呢?最主要的原因,還在於崇禎皇帝不上道。

東林黨先是大肆宣揚魏忠賢和閹黨的罪惡,在懲罰魏忠賢的時候不遺餘力,卻又在懲罰閹黨的時候處處留情。崇禎皇帝不過是一個剛參加工作的小青年,根本看不懂這個套路。

首如果崇禎皇帝上道,他肯定不會這樣急吼吼地收拾魏忠賢;如果崇禎皇帝收拾完魏忠賢以後變得成熟,他自然會和官僚集團討價還價。

但崇禎皇帝並沒有做上述兩件事,他急吼吼地收拾了魏忠賢,又本著“除惡務盡”的態度收拾閹黨。

面對此情此景,東林黨那幫老油子官僚也有一種“秀才遇上兵”的感覺:魏忠賢已經死了,剩下的都是官僚集團的一份子,您要是把他們都收拾了,我們官僚集團就會被削弱啦,您這樣辦事屬於破壞潛規則!

按照東林黨的預想,應該就是殺掉十來個閹黨,充軍十來個閹黨,原先跟著魏忠賢混的人全部下野,讓在野的東林黨全面頂替他們的職務,事情辦到這一步也就可以了。

至於閹黨的經濟問題,那就不必深究啦。大家都是當官的,攢點家底不容易,不要因為鬥爭失敗,就讓人一夜回到解放前,這不人道。

如果換做一個成熟老道的皇帝,肯定不會在這些細枝末節上跟官僚集團對著幹的,而是藉機談判撈好處。可如果換做一個成熟老道的皇帝,又怎麼可能如此輕易地幹掉魏忠賢呢?

東林黨嫌棄人家崇禎皇帝不上道,可如果崇禎皇帝非常上道,非常懂得官場規則,東林黨的這幫官僚還得繼續“家裡蹲”。

明末亂局堪比《官場現形記》:東林黨敷衍了事,閹黨涉險過關

在此之前,東林黨為了能夠上位,在攻擊閹黨的時候無所不用其極。等他們上位之後,再想替閹黨把話圓回來可就不容易了。

當崇禎皇帝看到東林黨這幅鳥樣的時候,那是氣得抓狂:我一心要收拾這些禍國殃民的敗類,你們卻在一邊裝好人?

於是崇禎皇帝也把話放在臺面上說了:過去,你們說閹黨人憎狗嫌,一天不幹壞事就睡不著覺;現在,你們又跟我說閹黨被逼無奈?那我問你們,魏忠賢帶著這麼幾十號小嘍囉,到底是怎麼禍害國家的?不把話說清楚,這個欺君之罪你們跑不掉!

話說到這一步,東林黨也只能硬著頭皮抓閹黨:四五十個你覺得不過癮,我們抓六七十個,再不過癮我們就繼續抓,最後一共抓了二百五十八個閹黨。

崇禎皇帝的想法大概是這樣的:雖然我不太相信,二百多號人就能把國家搞壞。但目前來看,似乎也不太容易擴大戰果了。二百來個就二百來個吧!我先把這幫王八蛋處置了,帝國也少點壞人。

在東林黨看來,崇禎皇帝不再逼著他們繼續抓閹黨,心頭自然是一陣輕鬆。但當他們看到皇帝滿臉殺氣的樣子,頓時又緊張起來。

這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的,政治鬥爭也不能簡單以好人壞人來區分。崇禎這個幼稚無知的傢伙,如果真是這樣頭腦簡單,一門心思想著把壞人殺光,那以後誰還有安全感呢?

普通人可以幼稚,但手握生殺大權的皇帝絕不能幼稚,這會害死官僚集團啊!

於是立刻有人給崇禎皇帝上大課了:魏忠賢如此兇殘,官員們為了國家的未來,不得不違心服從於魏忠賢,但他們本質還是願意為國為民做公僕的,陛下您應該“首惡必辦、脅從不問”,本著“懲前毖後、治病救人”的態度,給他們一個悔過自新的機會。

這話有道理嗎?肯定有。一個有良心的官員,面對權勢滔天的魏忠賢,那也只能違心地聽話,違心地唱讚歌。

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肯定不能說,閹黨成員沒有苦衷。而閹黨成員的自我辯白,更是令聞者傷心見者流淚。

據說,閹黨成員本來想和魏忠賢作殊死鬥爭,但他們認為自己這種死法毫無價值,一旦他們死了,魏忠賢肯定會啟用真正的敗類,那樣一來,國家的損失就更大。所以他們忍辱負重,為了大明的未來活著。

你們信嗎?我反正是不太信的。可如果你不信,閹黨成員還有另外一套理論。

請大家想一想,在崇禎皇帝繼位的時候,他是隻身入皇宮,並沒有什麼勢力。如果沒有我們忍辱負重的閹黨幫忙,他怎麼可能幹掉魏忠賢呢?

上一套說辭我只是不太信,再加上這一套說辭,我就完全不相信了。

在天啟皇帝還沒去世的時候,魏忠賢的心腹霍維華就膽敢公開非議魏忠賢的決斷。由此可見,已經有人判斷出魏忠賢即將失勢。

對於官場上那幫牆頭草而言,臨陣倒戈是沒有任何心理負擔的。在這種背景下,崇禎皇帝隻身入皇宮,得到大量的支持,又有什麼難以理解的?

正如1945年日本即將投降前夕,大量漢奸開始出賣自己的主子,難道他們都是忍辱負重的忠臣嗎?

這種說辭,也就騙騙崇禎皇帝那樣的愣頭青。

聽到類似的言論之後,我估計崇禎皇帝已經頭大如鬥了。對於年輕的皇帝而言,這個世界實在是太複雜了,誰是好人,誰是壞人?

念及於此,崇禎皇帝決定收手,就按照東林黨的意思來辦。到此為止,崇禎初年的閹黨鬧劇算是告一段落了。

明末亂局堪比《官場現形記》:東林黨敷衍了事,閹黨涉險過關

明末真有所謂的閹黨嗎?在我看來,是沒有的。

魏忠賢憑什麼能在朝堂上呼風喚雨?不就是因為天啟皇帝支持他嗎?如果真有所謂的閹黨,就憑崇禎皇帝這兩下子,恐怕連漢獻帝都比不上。要說崇禎皇帝繼位之初的政治水平,估計也就是幼兒園大班畢業的層次。

縱觀明末的政治格局,一直都是以皇帝為主的。

天啟皇帝重用東林黨的時候,東林黨無所不能,魏忠賢只能縮在後宮;天啟皇帝重用魏忠賢的時候,魏忠賢如日中天,東林黨只能全面蟄伏。

所謂閹黨,不過是名義上依附於魏忠賢,實際上依附於天啟皇帝的牆頭草而已,但東林黨不敢對崇禎皇帝明說。

閹黨這個詞,就是東林黨發明出來的。閹黨的罪惡和血腥,也是東林黨大肆宣傳的,他們怎麼能自打耳光呢?

明末亂局堪比《官場現形記》:東林黨敷衍了事,閹黨涉險過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