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特4艘瀕海戰鬥艦112億美元 人傻錢多還是精打細算?

最近沙特從美國購買瀕海戰鬥艦的事情想必軍迷們應該都知道了,該計劃全稱為“多任務水面戰鬥艦(MMSC)”。首艦10月26日在美國威斯康辛州的芬坎蒂尼馬林內特造船廠切割鋼板,合同4艘將在2025年至2028年間陸續交付沙特海軍。

沙特4艘瀕海戰鬥艦112億美元 人傻錢多還是精打細算?

一筆看似平常的軍售卻引起網友們的大討論,網友們津津樂道了根本不是不是上面那些,而是合同總價為112億美元。按照媒體和網友的“一貫作風”,大部分人都是用112÷4=28億美元/艘,再對比美國原版瀕海戰鬥艦5.4億美元的單價,所以得出“沙特花了5倍的價格買了這些東西”的結論,進而得出沙特“人傻錢多”的結論。但是事實真是這樣麼?粗暴的用合同總價除數量得出單價的算法到底正不正確?所謂國際軍售的“合同價格”到底是什麼意思?今天我們來仔細看一下這個問題

沙特4艘瀕海戰鬥艦112億美元 人傻錢多還是精打細算?


沙特的瀕海戰鬥艦真的有那麼貴嗎?

事實上我們對比這麼一個問題,很多朋友將沙特MMSC項目與美國LCS“自由”級劃等號然後進行對比。但事實上,MMSC的配置其實比美國原版的LCS要強大很多,除了排水量由“自由”級的3060噸提升至3600噸之外,尤其體現在武器配備方面。美國LCS“自由”級的配備為:

  • 1門Mk110型57毫米艦炮
  • 1套MK-49防空導彈發射裝置(發射RIM-116“拉姆”防空導彈)
  • 2門MK46型30毫米艦炮
沙特4艘瀕海戰鬥艦112億美元 人傻錢多還是精打細算?

但是沙特MMSC的武器配備:

  • 1門奧托·梅萊拉76毫米艦炮超快速型
  • 8單元MK-41垂直髮射系統(配備32枚ESSM防空導彈)
  • 2座4聯裝魚叉反艦導彈
  • 2座MK32反潛魚雷發射管
  • 1套MK-49防空導彈發射裝置(配備11枚RIM-116“拉姆”防空導彈)
  • 2座“獨角鯨”20毫米遙控武器站
沙特4艘瀕海戰鬥艦112億美元 人傻錢多還是精打細算?

沙特4艘瀕海戰鬥艦112億美元 人傻錢多還是精打細算?

沙特4艘瀕海戰鬥艦112億美元 人傻錢多還是精打細算?

這樣對比下來結果顯而易見,沙特的MMSC絕不是美國LCS那麼簡單,而且MMSC還配備歐洲宇航TRS 4D型C波段有源相控陣雷達,使用和LCS一樣的COMBATSS-21戰鬥管理系統。動力系統為MT-30型燃氣輪機和2臺皮爾斯蒂克16VPA6BSTC柴油機,4臺羅羅Axial MK1噴水推進器推進,航速37節。既然配置不同,那麼價格與美國原版的LCS有差異也是很正常的,沙特方面還要擔負整個MMSC的改進和研發費用,價格會進一步提升。

沙特4艘瀕海戰鬥艦112億美元 人傻錢多還是精打細算?

那麼有朋友會問,就算有差異那麼會差5倍這麼多嗎?我們接下來就引申出另一個問題:合同價格。實際上,沙特MMSC項目112億美元是一整個“打包合同”,內容除了採購4艘瀕海戰鬥艦之外,很重要的就是配套的武器以及其他軍艦運行相關的設施和訓練,而恰恰就是這些佔了整個合同價格的“大頭”。我們把整個MMSC項目的合同展開來看,這112億美元具體包含如下的內容:

沙特4艘瀕海戰鬥艦112億美元 人傻錢多還是精打細算?

上述列表中我們注意到,該合同中還包含532枚ESSM防空導彈、48枚RGM-84“魚叉”反艦導彈和188枚RIM-166“海拉姆”防空導彈。筆者查了一下美國YF2013財年採購合同,其中RIM-166“海拉姆”防空導彈的單價為108萬美元/枚,ESSM防空導彈為138萬美元/枚。也就是說MMSC項目中僅採購的防空導彈部分價格就超過10億美元,而且這僅僅用2012年幣值計算。除了上述武器和備用的艦上設備之外,包括艦員的人員培訓和設備培訓、維修、運營設施建設、測試設備也都是包含在合同內的。


什麼是合同價?合同僅僅是武器本身嗎?

所以我們要正確理解這個“合同價格”,我們表面看到的112億美元並不僅僅是4艘瀕海戰鬥艦的價格,這樣就不存在“沙特用5倍價格購買”的問題。要明確的是,美國以5.4億美元的單價採購的LCS“自由”級瀕海戰鬥艦是裸艦,不包含所謂的培訓、武器和其他的相關設施的價格。所謂軍購實際上都是“套餐”,並非某種武器的本體價格,將該武器所需要的人員訓練、武器、配件、維護、地面設施全都打包在一個合同內,這才是軍購合同的全部內容。

我們可以想象一下,如果僅僅把武器本體買來,沒有導彈、沒有培訓、沒有備件、不能維護,這根本無法形成作戰能力,沒有任何意義。

所以簡單用“合同價格÷數量=單價”的這種計算方式是完全錯誤的,根本不能表述某種武器的真正單價。而且每個國家根據需求不同會選擇的不同的合同內容,決定合同價格的因素有很多,比如武器本身配置、購買多少枚導彈、購買多少額外配件、購買多少年的維護、購買多少人的培訓等等等。比如某個國家只買戰鬥機+培訓+武器=5000萬美元,另一個國家購買的是頂配+武器+培訓+維護+額外發動機=8000萬美元,但是你不能說8000萬美元那個國家是“傻子”,畢竟都是根據實際需求而來。大家在看到國際軍購和軍售問題千萬不要陷入簡單除法問題,更不要被這種簡單地計算方式推定這個國家“傻不傻”,每個國家對於自己的軍事採購的資金到底花在哪裡都是非常清楚的。

沙特4艘瀕海戰鬥艦112億美元 人傻錢多還是精打細算?

越南Su-27戰鬥機 單價3150萬美元 但幾乎被閹割了所有對地對海打擊能力


合同價真的能代表武器的單價嗎?

事實上,網絡上大部分自媒體對於軍購價格都有很深的誤解,比如2019年印度於美國簽訂的26億採購24架MH-60R合同。如果我們簡單計算一下就是”26÷24=1.05億美元“,而美國採購的是4500萬美元,印度的採購價是美國的2.5倍……但是事實上,美國採購的MH-60R的4500萬美元是裸機價格,而印度的26億採購合同除了24架MH-60R之外還包括以下的內容:

APS-153(V)機載雷達30臺、

T700-GE-401C發動機60臺、

機載低頻聲納系統24臺、

AN/SSQ-36/53/62聲納浮標1000個、

AGM-114地獄火導彈10枚

“先進精確殺傷武器系統”38枚火箭彈以及其他零部件

除此之外,這個合同中還要包含相關的人員和設備培訓、未來10年的維護保障服務。上述全部的培訓、維護、導彈、雷達、發動機、聲吶等等所有項目加起來一共是26億美元,也是一個“打包價”。

所以真的不能用”26÷24=1.05億美元“這麼計算。

沙特4艘瀕海戰鬥艦112億美元 人傻錢多還是精打細算?

美國MH-60R艦載直升機

2016年印度和法國簽署的78億歐元由法國購買36架”陣風“中型戰鬥機,簡單計算就是”78÷36=2.16億歐元“,簡單來看相當於2.5架F-35五代戰鬥機……但事實上,這78億並不是全部用來採購“陣風”,除36架“陣風”之外,其他的還包括:

配套武器7.1億歐元

整合以色列裝備(頭盔、雷達、顯示系統)17億歐元

輔助性用品18億歐元

也就是說實際真正用於“陣風”戰鬥機及其培訓和維護的費用一共是32.7億歐元,單價小於9100萬歐元,與媒體報道的2.16億美元/架的單價相差非常巨大。我們要注意的是,法國達索公司需要保證這批“陣風”的妥善率在75%,而且印度採購的這批“陣風”都是具備核武器投送能力,沒有經過“閹割”,再算上培訓費用實際9100萬歐元這個價格並不是太高,畢竟法國達索也要保證自己足夠的利潤。

沙特4艘瀕海戰鬥艦112億美元 人傻錢多還是精打細算?

印度空軍接收的首架“陣風”戰鬥機

2012年韓國以36億美元由美國採購36架AH-64D”長弓阿帕奇“攻擊直升機,簡單計算就是“36÷36=1億美元”,按照網友想法可以買F-35了。但是整個合同除了36架直升機之外還包括以下內容

T-700-GE-710D發動機84臺

AN/APG-78"長弓”雷達36臺

AN/APX-123應答識別機42臺

AN/APR-48A雷達頻率干涉器36臺

AN/AVR-2B激光警告器45臺

AGM-114“地獄火”反坦克導彈400枚

M798S 30毫米機炮彈77.4萬發等等等一大堆

沙特4艘瀕海戰鬥艦112億美元 人傻錢多還是精打細算?

韓國AH-64“阿帕奇”採購合同

還有一個更典型的例子,日本航空自衛隊的F-35A戰鬥機,2011年日本以100億美元由美國引進42架F-35A戰鬥機,按照網友的辦法計算平均單價達到驚人的2.38億美元,如果印度“傻”那麼日本更應該是“傻子中的傻子”。但事實上,除了42架F-35A之外,這100億美元還包括

F-135發動機及其配件、指揮,控制,通信,計算機和情報/通信等系統、導航和識別(C4I/CNI)、出版物和技術文件、說明文件、運費、人員培訓和設備培訓等等

而且日本引進了F-35A的組裝線和大修線,位於是三菱重工名古屋小牧南工廠。另外石川島播磨重工也被授權組裝F-135渦輪風扇發動機,三菱電機生產AN/APG-81雷達當中7個零部件,這樣F-35A日本的國產化率不低於30%。實際上,日本首批引進的這42架F-35A單機飛離成本只有1.18億美元,比美國自用的要高2300萬美元,並沒有所謂2.38億美元那麼誇張。考慮到日本並不是美國JSF聯合攻擊機項目的成員國之一,在整個項目中並沒有做出經濟或技術上的貢獻,所以高2300萬美元的成本基本相當於平攤F-35系列的一部分成本而已,並不算過分。

沙特4艘瀕海戰鬥艦112億美元 人傻錢多還是精打細算?

日本三菱重工小牧南工廠出廠的首架日本組裝的F-35A


結語

所以其實所謂軍購和軍售合同本身就不是夠買裝備這麼簡單的問題,所以不能簡簡單單根據一個所謂的“平均價格”去判斷誰傻與不傻。就跟印度購買“維克拉瑪蒂亞”號一樣,一艘4.5萬噸的中型航空母艦總花費達到30億美元,但是對於軍火“賣方市場”的實際情況,印度僅有俄羅斯這一個選項,不花這30億就沒有航空母艦可用,這比多花錢更要恐怖。甚至明明知道存在“回扣”或者“保護費”也只能接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