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沣明知袁世凯有谋朝篡位的野心,为什么不杀了他?

历史一书生


1908年11月15日,统治了清政府48年的慈禧终于阖上了眼睛,撒手人寰。

慈禧去世后,身居高位的袁世凯惶惶不安。他明白失去慈禧的庇护,他的好日子也就到了头。清政府追杀他的日子,很快就来到了。

(袁世凯剧照)

袁世凯为何会这样想呢?

说起来,袁世凯的仕途之路并不平坦。

袁世凯出身于官僚地主家庭,由于叔父袁保庆等人都在朝中为官,袁家因此在地方上很有势力,就连官府也对他们家礼让三分。

袁世凯出生的时候,太平军起义正闹得欢。因此他年少便多见地方团练与太平军作战,对习武打仗有着极高的兴趣,一心立志要学“万人敌”,反而在读书上不肯多下功夫。

袁世凯早在6岁时被过继给了叔父袁保庆。

袁保庆在哪里为官,必把他带到哪里。袁世凯便在辗转各地时一边读书,一边向人学习武术。同时他也对官场习气耳濡目染,这对他以后为官的路,起到了很大的影响。

袁世凯考过两次科举考试,皆不第,一气之下投笔从戎。

借着袁保庆的关系,袁世凯投了他的盟兄弟吴长庆。

当时,吴长庆是淮军统领,又得直隶总督李鸿章的赏识,自然前途一片光明。

吴长庆重感情,对袁世凯百般栽培提拔,

很快,袁世凯就得到崭露头角的机会,他在朝鲜不光击退了日军,还平定了政乱,随后他被任命留在朝鲜协助朝鲜藩王处理军政事务,由于他办事得力,得到了朝鲜上下的好评。

(李鸿章剧照)

袁世凯干出了成绩,李鸿章自然有面子,所以他对袁世凯非常欣赏。甲午战败后,他便极力保举袁世凯负责督练新军。

自此,袁世凯不光训练出了一支现代武装军事的北洋军,还得到了李鸿章的大力举荐,成为一颗冉冉升起的政坛新星。

袁世凯又是怎么得到慈禧赏识的呢?

这就要说到戊戌变法了。

当时,袁世凯由于在朝鲜驻军过很长一段时间,对世界形式的了解要比保守派清楚,所以他支持变法。

正因如此,虽然亲政,却没有兵权的光绪,才让维新派去找他,希望他能兵围颐和园,逼迫慈禧放权。

袁世凯虽表面上把胸脯拍得嘭嘭响,转头却向慈禧告了密。

慈禧听说光绪竟敢夺权,好生气恼,于是囚禁了光绪并二次垂帘听政,下旨大肆捕杀维新党。

这件事发生后,光绪恨透了袁世凯,朝中大臣也多为袁世凯的行径不齿。

慈禧却认为袁世凯忠心,对他多有夸赞,并因山东闹义和团被洋人抗议,干脆把他提拔为山东巡抚,让他去斡旋此事。

(光绪剧照)

不过,很快袁世凯就干了一件让慈禧不高兴的事。

庚子之变时,慈禧几次下诏要各地官员进京勤王,袁世凯却按兵不动,还和李鸿章等人搞了个他们既不打洋人,洋人也不打他们的东南互保。

八国联军攻进北京城后,慈禧眼见无人来救,只得带着光绪西逃。

袁世凯听到消息,一路上送钱送物送武器,为的是万一慈禧以后还当权,不至于治他的罪,他这一招倒让慈禧挺受用,于是冰释前嫌。

1901年,在李鸿章和八国联军签下《辛丑条约》后,慈禧得知洋人不再找她麻烦后,这才决定起驾回銮。

早就得到消息的袁世凯,为了巴结慈禧,不仅立刻调兵护驾,还扎了两个超级豪华的彩棚,一个放在河北保定,一个放在北京城门外。除此外,袁世凯又敬献给慈禧100万两白银。待慈禧进京后,他又特意让两只鹦鹉对慈禧连说:“老佛爷吉祥,老佛爷平安!”

受到这般隆重的迎接,慈禧不禁一扫西逃路上的愁苦和气恼,高兴之余便任命袁世凯接替已经去世的李鸿章,出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

这一来,袁世凯一跃成为清政府最有实权的大臣。

(慈禧剧照)

此时,就连慈禧也意识到若不实行新政,清政府只有死路一条。于是,在她的支持下,袁世凯开始推行洋务运动,他在强大军事,创办武备学堂的同时,不断扩充北洋新军。

同时他还兼任商务大臣、铁路大臣、电政大臣等。可以说,他的权力早已超过李鸿章和曾国藩等人。正是凭着慈禧给予的权力,他在修建铁路、开办学堂、创办巡警、发展企业等方面,都很有成效。

袁世凯手握重权,风光无限,这让皇亲贵胄颇为不安。

要知道自满清入主中原后,一直就是“崇满抑汉”。想当初乾隆就多次说过:“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现在虽然时局动荡,正需要力挽狂澜的英雄,但他们也不愿看着一个汉人轻而易举夺去了本该属于他们享有的权势。所以他们极排斥袁世凯,并数次联名上疏弹劾袁世凯。

工于心计的慈禧,自然知道如何平衡权臣和显贵之间的矛盾,于是她再次提拔袁世凯出任军机大臣兼外务部尚书。虽说这是提拔,但在无形中收回了袁世凯的兵权。

1908年11月14日,光绪在瀛台病逝,次日,慈禧也撒手人寰。

遵慈禧遗诏,年幼的溥仪被醇亲王载沣抱着登上了帝位,而载沣也遵遗诏成为摄政王,也就是清政府实际上的最高领导人。

载沣对袁世凯是相当忌恨的,一是光绪之所以被囚于瀛台10几年,都是拜袁世凯所赐,所以光绪之死在载沣看来,袁世凯是脱不了干系的。

二是袁世凯勾结首席军机大臣奕劻,在朝中大搞权钱交易,结党营私,并打压异己,四处安插心腹,其权势之大,已经影响到他的地位了,

所以,在皇亲贵胄的支持下,载沣决心除掉袁世凯。

(载沣剧照)

载沣虽然起了心,但是他深知北洋新军唯袁世凯马首上瞻,朝廷和地方上又遍布着袁世凯的势力,因此他不敢贸然行事。他联合隆裕太后,找来奕劻和张之洞商量该怎么除去袁世凯。

奕劻和张之洞这两个人一个是满洲大臣中的代表人物,另一个是和袁世凯不睦的政敌,按说载沣找这两个人并没有错,可是让他大吃一惊的是,这两个人全都不赞成他杀袁世凯。

奕劻是个极贪婪的人,袁世凯贿赂了他不少银子,就连他府上的婚丧嫁娶等的一应费用,袁世凯都给承包了,所以他绝不愿意断了袁世凯这条财路。

再说,他也不愿意让载沣顺顺当当地做清政府的掌舵手。

所以,他就说了一句:“杀袁世凯并不难,就怕杀了他后,北洋军造反怎么办?”

奕劻这话一出口,载沣就傻了眼。

的确,当时的八旗军早就毫无斗志,成天只知道贪图享乐了。

唯有袁世凯训练的北洋新军是一支现代化的军事力量,而北洋新军又只认袁世凯,万一逼急了他们,岂不是会颠覆政权!

张之洞是个顾全大局的人,他也连连跪在地上磕头说:“国有大敌,不宜诛戮旧臣。”意思是慈禧和光绪才死不久,就要动朝中旧臣,恐怕会引发朝廷动荡,于社稷不利。

载沣虽贵为摄政王,但他一向少有主见和胆识,再加上奕劻和张之洞的反对,也只好打消了诛杀袁世凯的想法。

不过,载沣绝不肯再把袁世凯留在朝中,而袁世凯也深知他为载沣等皇亲贵胄不容,便以“足疾”为由,上疏辞去职务回家养病。

载沣思来想去,也没有别的办法,只好准了袁世凯的奏,让他回家养病去了。

(参考史料:《袁世凯传》《清史稿》)


张生全精彩历史


他不是不想杀,是刀太钝,袁大头太硬。

要说恨袁世凯,没有几个人能比得上载沣。

话说在慈禧的提拔下,袁世凯一跃成为最有实权的要臣,让载沣和皇亲国戚们非常不安,因为这犯了清廷的用人大忌。

清军入关后,一直不重用汉臣。乾隆帝的一句话道破天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事实上,乾隆没打诳语。

然而汉臣袁世凯却做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这可是李鸿章当过的官。除此以外,还兼任商务、铁路、电政大臣等。

实际上,他的权力碾压李鸿章、曾国藩等北洋重臣。

而袁世凯也并非不作为的官,他练新军、修铁路、开学堂、办企业等,很有成效。

然而,即便是当时时局再动荡,再急需救世的英雄;即便袁世凯再力挽狂澜,这些皇亲国戚们也不愿眼睁睁看着一个汉人,夺去本该属于他们的权势。

所以他们对袁世凯是群起而攻之的排斥,弹劾袁世凯的折子那也是一堆一堆的。

话说慈禧死后,载沣遵遗诏做上了摄政王,成为了清廷的一把手。 而载沣上位后最想做的事,就是除掉袁世凯。

载沣为什么这么恨袁世凯?除了忌惮袁世凯的位高权重,还有两个原因。

一、载沣认为光绪被囚于瀛台直至死,都是袁世凯出卖所致,袁世凯就是凶手!除袁世凯,是给光绪报仇。

二、袁世凯在朝中的权势,已经威胁到载沣的地位了。

所以,为报仇,更为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于是,在皇亲国戚们的支持下,载沣决心除掉袁世凯。

但是载沣也不傻,他知道北洋新军只认袁世凯,并且朝廷上下到处都是袁世凯的多年培植的力量。

而载沣手中无兵,朝里缺人,就是个光杆司令啊!

于是他开始寻找外援,隆裕太后、奕劻、张之洞等等。

奕劻是满洲大臣中的代表,张之洞和袁世凯是政敌,按说他们应该全力支持干掉袁世凯。

可是没想到,这两人竟然都把脑袋摇得像货郎鼓。

书中暗表,奕载早就被袁世凯收买了,再说,他对载沣做摄政王也不服气。

而张之洞则认为慈禧、光绪刚死,局势动荡之际,不能杀重臣。

载沣本来就不是个有主意的人,又没人帮他,杀袁之事,只能作罢。

袁世凯也不傻,一看局势不对,便托病回了家。

这是袁世凯以退为进之计,他在等待时机,以图东山在起。后来这哥们还真起来了,做过大总统,还当过几十天的皇帝。

蒋介石也用过这招,但没成功。因为他遇到了毛泽东,蒋哀叹着“既生蒋,何生毛”,最终滚回了台湾。


小熙为人人


载沣为什么不杀袁世凯,其实是在于载沣的性格决定的,载沣的哥哥光绪帝是袁世凯间接害死的,其实就是袁世凯出兵了,戊戌变法照样还是失败,只不过多拉上袁世凯一个垫背的,
但是光绪不这么想,载沣也不这么想,光绪临死前的遗言就是让他的弟弟载沣给他报仇,杀掉袁世凯

载沣上台的第一件事,就是查办袁世凯,就是他哥不说杀袁世凯,他也要找袁世凯的事,毕竟当时袁世凯是直隶总督,手握重兵,而满人贵族却都一个不如一个,实权都被汉人夺走了,要夺权,
而此时的袁世凯,也知道祸到临头,天天称病不上朝,怕一去就回不来了,虽然袁世凯不去上朝,但是他却通过各种关系,又是送礼,又是到处找人给他说情,袁世凯通过自己的金钱打点,包括载沣他爸,袁世凯都送去了巨额银票,去到他儿子面前帮他说情,满朝文武都替袁世凯求情,这时的载沣就是想杀他,也有点不好办了,在加上载沣的性格和他哥一样,没有主见和软弱,心不够狠,脸不够厚黑,最终没有杀袁世凯,摄政王就下了一道圣旨,说袁世凯身体有病,腿有毛病,上朝不便,你回家养老去吧!

这时的袁世凯才彻底的松了一口气,终于可以睡个安稳觉,如果十年后载沣知道是袁世凯推翻了大清王朝,我估计载沣说啥也不会放过袁世凯,必须杀了他,以绝后患?


菩提非明镜


本来已经准备动手 商量都商量好了 准备一把坏凳子 袁世凯来拜见太后和皇帝的时候赐给他坐 一坐则必然摔倒 到时候就犯了"君前失仪‘’之罪 拖出去砍了 无奈隆裕太后不愿意 认为袁未必不能辅佐大清 估计是袁世凯以前巴结过她 给她洗过脑 但当时拗不过大臣们 无奈同意了杀袁 但次日隆裕反悔 命人把那把坏凳子换成了好的 当天袁来朝见 并未坐倒 大臣们也没了理由 載沣又没有魄力 敢当庭发作 命人砍了袁 最后将袁罢官而已 不了了之


岁月是把杀你刀02


载沣有此心但无力耳。

载沣这个人,兄弟因为袁世凯而始终囚于瀛台。1908年,溥仪继位的时候只是一个孩童,摄政王载沣掌握着一定权利。当时,袁世凯在新军中威望颇高,虽然不喜欢袁世凯,杀他不会那么容易,又有部分亲贵(袁世凯收买)的阻力,能做的最大限度也仅仅是免官。虽然处在权利的高处,但形势比人强,不是想杀便能够杀的。袁世凯是百年不出的枭雄,相比载沣其政治手腕是更为灵活和强硬。角逐之中,袁世凯胜出不是那么简单的。



林鹿苹


他的势力没有那么大


神意通达


大清此时已是强弩之末了,载沣深知袁世凯老谋深算,手握重兵,还是不敢下手。


瑯琊浪子


袁大头手握重兵,把持朝政,声望如日中天,载沣这个名义上的摄政王事实上已经沦为偶象傀儡,能保全身家性命,不被袁世凯所杀,已经谢天谢地了。凭什么杀袁?再说,既便是老袁"下野"期间,也是牢牢地抓住了新军的掌控权,就算是清廷真想杀他,也是时势不许,有心无力了!就连后来的孙中山革命党,也不得不屈从于袁世凯的威权,让出大总统之位,懦弱的载沣又能奈枭雄袁世凯何?


阿拙哥


载沣明明知道袁世凯有篡位的野心而不杀他,是因为载沣无能,他不想惹祸上身。我曾经听北京的一位很有名的历史老师讲北洋三镇除了袁世凯谁也调动不了,这个我不认同,袁世凯要是死了,这只军队就解散了吗?一定不会,地球离开谁都照样转。这样的解释无非是给无能找一块遮羞布而已。


慎审古今


无他,羽翼已丰。北洋三镇除了袁谁也指挥不了,骤然杀之,会引起不必要的动乱。缓夺之,是正确的策略。哪知道武昌起义来得那么快,除了北洋军,其余部队不堪大用,给了袁东山再起的机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