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千源憑它稱影帝,導演靠它成名,《鋼的琴》何以成國產片經典?

王千源憑它稱影帝,導演靠它成名,《鋼的琴》何以成國產片經典?

我寫關於電影的文章,總喜歡避開它剛剛上映時最熱鬧時期。那時候討論的人多,眾聲喧譁、燈光璀璨,反而不易看到影片本身的特質。

等冷卻一段時間,甚至是幾年十幾年過後,一切復歸平靜,此時再重新回頭審視,如果依舊可以引起觀眾的共鳴,那麼才應該算是一部有價值的影片。

王千源憑它稱影帝,導演靠它成名,《鋼的琴》何以成國產片經典?

張猛導演於2010年拍攝的《鋼的琴》,就是如此。

東北人張猛,對老家有極其深厚的情感,他於2008年初次執導的長片《耳朵大有福》,便講述了一個東北鐵路職工的退休生活。

而這部《鋼的琴》,依舊以東北為背景、以企業工人為原型,依舊飽含著張猛對東北及東北所代表的一個時代的特殊情感。

王千源憑它稱影帝,導演靠它成名,《鋼的琴》何以成國產片經典?

張猛的東北老鄉、主演王千源也憑藉此片,獲得了第23屆東京國際電影節最佳男演員獎。

9年之後我再看此片,依舊被影片在陰鬱清冷中顯露出的現實荒誕感所觸動,無法一言說盡。

一、我想搞到一架鋼琴

陳桂林(王千源飾演),一個東北鋼鐵廠的下崗職工。

王千源憑它稱影帝,導演靠它成名,《鋼的琴》何以成國產片經典?

為了自謀生路,在廠子裡便喜歡文藝的陳桂林,組建了一支雜牌小樂隊,攬一些在葬禮、婚禮、商店開業之類場合吹拉彈唱的活。

生活處處與陳桂林作對。

廠子黃了,他下崗了,老婆也跟著一個賣假藥的跑了。就連他唯一的精神寄託女兒小元,妻子也打算帶走。

理由只有一條,陳桂林目前的經濟狀況不能給女兒一個好的成長環境。

王千源憑它稱影帝,導演靠它成名,《鋼的琴》何以成國產片經典?

從小酷愛文藝的陳桂林,最終沒能實現自己的音樂夢想,所以他把希望寄託在女兒身上,省吃儉用給她報了鋼琴班,就是希望女兒可以通過高雅的音樂,逃離她老爸這樣破舊無望的人生。

但一個現實的困難擺在陳桂林面前,女兒學琴,就要練琴,可一架動輒上萬元的鋼琴,根本不是他能買得起的。

女兒也向陳桂林下了最後通牒:媽媽和爸爸,誰能給她買鋼琴,她就跟誰走!

王千源憑它稱影帝,導演靠它成名,《鋼的琴》何以成國產片經典?

陳桂林開始想盡一切辦法,來搞到一架鋼琴,從而把女兒留在身邊。

二、跑那麼快,要去哪裡啊?

《鋼的琴》這部影片最大的價值,就是充滿了一種國產影片很少有的荒謬的黑色幽默感。

比如影片一開始的一場戲。

王千源憑它稱影帝,導演靠它成名,《鋼的琴》何以成國產片經典?

大雨如注,一支由手風琴、薩克斯、嗩吶、小號組成的中西合璧雜牌小樂隊,胖瘦高矮不一的隊員們,披著黑塑料袋做成的簡陋雨衣,在賣力地彈奏著俄羅斯送葬歌曲《三套車》。

陳桂林還將黑塑料袋套在自己的手風琴上,他眯著小眼睛,抿著嘴唇,一臉認真地彈奏著。

身披大衣的女歌手淑嫻(秦海璐 飾演)身披大衣,一手打著雨傘,一手拿著話筒,隨著略微跑調的伴奏,有氣無力地唱著《三套車》。

王千源憑它稱影帝,導演靠它成名,《鋼的琴》何以成國產片經典?

此時,畫面外一個聲音突然冒了出來:“停停停!這曲子聽著太痛苦了!”

陳桂林連忙陪著笑解釋:“哥,俄羅斯送葬一般都吹這個曲子,主題就是表現痛苦和悲傷啊!”

畫外音繼續說,“那不行,老人聽了這曲子,步伐得多沉重啊!”

淑嫻趕忙打圓場說:“行行行知道了,那啥,叫老人加快步伐吧!”

陳桂林一臉不解地問:“走那麼快去哪兒啊?”

淑嫻不耐煩地說:“你管她去哪呢。”

陳桂林轉身對隊員說,“那好,咱來個《步步高》,降B啊!一二三,走。”

此時,伴隨著歡快的樂曲,始終對著樂隊的鏡頭,緩緩平移,直至畫面中出現了花圈、靈棚和孝子。

王千源憑它稱影帝,導演靠它成名,《鋼的琴》何以成國產片經典?

原來,陳桂林的小樂隊,正在給一家人的葬禮演奏呢!

孝子在堆滿花圈和輓聯的靈棚中哭泣、一個光著上身的街頭藝人在表演吐火和酒瓶子砸腦袋,一旁陳桂林的小樂隊演奏著歡快的《步步高》。

靈棚背後,枯草矮牆之外,是兩座冒著濃濃水蒸氣的冷卻塔,白色水蒸氣映襯下的天空,顯得更加陰暗溼冷。

這樣一幅充滿荒謬感和喜感的畫面,就這麼冷靜地展現在觀眾面前,令人忍俊不禁又心情壓抑。

王千源憑它稱影帝,導演靠它成名,《鋼的琴》何以成國產片經典?

類似的畫面,也出現在賈樟柯導演的《江湖兒女》中,廖凡飾演的斌哥,去參加老大二勇哥的葬禮,便帶去了對方生前最喜歡的一對國標舞演員,在葬禮現場活力四射地表演著。

國產現實主義題材的影片,似乎總愛以葬禮這個場景來表現社會的荒誕,在沉痛與歡快、古老與現代的巨大反差中,以死人來襯托活人的荒謬。

陳桂林短短几句臺詞,也飽含深意。

影片以東北破產工廠的下崗職工為主角,這是一群在時代發展高速路上掉隊的人。他們氣喘噓噓、狼狽不堪地追趕著,卻依舊跟不上社會飛速向前的節奏和速度。

王千源憑它稱影帝,導演靠它成名,《鋼的琴》何以成國產片經典?

而陳桂林那句“走那麼快去哪兒啊”的疑問,恰恰是東北工人對那個時代發出的天問:整個社會跑這麼快,到底要去哪兒啊?

三、平靜地審視那個時代和那些人

可以看出,《鋼的琴》是《耳朵大有福》這部影片情感與技術的雙重延續。

王千源憑它稱影帝,導演靠它成名,《鋼的琴》何以成國產片經典?

在《耳朵大有福》中,範偉飾演的主人公叫王抗美,在《鋼的琴》中,這成了陳桂林好朋友的名字。

在《耳朵大有福》中,王抗美家中有一根根養著金魚的細玻璃管魚缸,而在《鋼的琴》中,這樣的魚缸再次出現淑嫻家。

在《耳朵大有福》這部影片中,充滿了生活的真實細節。這些細節,同樣在《鋼的琴》中展現不斷。

陳桂林坐在椅子上翹著二郎腿,褲腳處露出了裡面一小截綠色的線褲。

陳桂林在家一邊監督女兒練琴,一邊和已經痴呆的老父親繞著毛線(這個活我小時候也經常替母親幹)。

王千源憑它稱影帝,導演靠它成名,《鋼的琴》何以成國產片經典?

陳桂林去看開理髮店的姐姐,掛在外邊自行車車把上的一塊豬肉被人偷走。

陳桂林好朋友胖頭打麻將偷牌賴賬,被三個老孃們追得氣喘噓噓,最後爬上了一根廢棄的煙囪。

這些對主人公衣著、娛樂消遣方式、社會治安狀況的細節描述,展現了那個時代東北地區的真實環境。

影片中大量出現平移鏡頭,也存在許多高大建築物背景映襯下渺小的人物這種構圖方式,劇中六七個主要人物角色,也多次以集體合影、漠然肅立的形式表現畫面。

王千源憑它稱影帝,導演靠它成名,《鋼的琴》何以成國產片經典?

這樣的拍攝手法,凸顯了導演張猛對待東北老家的基本態度:既不淚眼哭訴,也不傲慢俯視,只是以平等而冷靜客觀的目光,審視著那些大時代背景下小人物的人生遭遇。

四、鏽跡斑斑的夢想隨風飄蕩

每一個人都有夢想。夢想並不分高尚或卑劣。

陳桂林在喝酒時曾嘆著氣對淑嫻說,“我爸給我取桂林這個名字,就是希望我將來可以甲天下,但我最後夾生了。”

王千源憑它稱影帝,導演靠它成名,《鋼的琴》何以成國產片經典?

希望兒子出人頭地,是陳桂林父親曾經的夢想,如今陳桂林同樣希望女兒出人頭地,這也是他的夢想。

淑嫻一直喜歡陳桂林,不論他做什麼,淑嫻都會傻乎乎但毫不猶豫地支持。淑嫻的夢想,就是等陳桂林辦好離婚手續後,能和他組成家庭。

即便是陳桂林那個跟假藥販子私奔的老婆小菊,也有她自己的夢想。用陳桂林的話來說,“她終於過上了那個夢寐以求的不勞而獲的生活。”

王千源憑它稱影帝,導演靠它成名,《鋼的琴》何以成國產片經典?

關門歇業的小飯店、破敗不堪的住宅筒子樓、被拆除的破舊廠房、最終被炸掉的煙囪、鏽跡斑斑的車間大門。

一切景物構成了那個時代那個地區特有的風貌。

鏡頭緩緩追隨著陳桂林和他的那些朋友們路過這些景物,他們喝啤酒、打麻將、尋找賺錢的機會、四處遊蕩。

王千源憑它稱影帝,導演靠它成名,《鋼的琴》何以成國產片經典?

每一個小人物把自己的人生也融入了那些破敗的背景之中,一同成為灰暗陰鬱的時代音符。

陳桂林為了留住女兒,召集朋友們,共同建造一架鋼琴。

王千源憑它稱影帝,導演靠它成名,《鋼的琴》何以成國產片經典?

這個造鋼琴的主線,指引著影片主要故事的發展走向,也串聯起若干場頗具深意的戲中戲。

其中有一條作為副線的戲:他們破產的工廠被收購,兩根有幾十年歷史的煙囪要被炸掉,眾多老工人聯合簽名請願希望保留下來。

但那承載老職工光輝記憶的高大煙囪,最終還是在眾人的沉默圍觀中被炸掉了。

王千源憑它稱影帝,導演靠它成名,《鋼的琴》何以成國產片經典?

當煙囪轟然倒地的一剎那,一群人、一個時代曾經的榮耀和夢想,也一同坍塌。

在嚴酷的生活面前,能維繫陳桂林一幫人繼續走下去的動力,也許就是利用自己曾經的工作技能,來製造那架代表美好世界的鋼琴。

王千源憑它稱影帝,導演靠它成名,《鋼的琴》何以成國產片經典?

因為,它代表著陳桂林們最後的尊嚴,和那已經鏽跡斑斑、但依然隨風飄蕩的夢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