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與無我

自我與無我

無論在東方人或西方人的社會里,均對“無我”的說法感到困惑,甚至抗拒。因為,任何人都自知有我的重要,例如我的擁有、我的願望……就連今天所有聽我說法的善友們,都是由於各自心中的“我”,想從佛法知道點什麼、獲得些什麼而來。

很多人聽到“無我”二字時,先是不敢想象,繼而感到可怕。然而,要先讓大家從佛法的觀點清楚明白“自我”是什麼,然後便可瞭解“無我”乃是事實。而佛法的目的,也就是希望人人都能從自我的困擾,達到“無我”的自在。

“自我”有兩個層次:1、是個人自私的小我;2、是仁愛、博愛的大我,也就是宗教或哲學上的“神我”。

“無我”也可以分成兩種方向:1、是憑各人自己的經驗,感覺到心中與心外都是無我的;2、是依佛法的立場做標準,通過佛法的觀念及修證的實踐,達到即有即空,即空即有,有不異空,空不異有的“無我”。其實,只要把這個“自我”做詳細觀察,便會發現“自我”並不存在,卻又非常真實有用。

自我與無我

一、“我”是由物質與精神結合成的

從佛法的立場來看:“我”是由於“物質”的身體和“精神”的心靈相加所構成。如果只有身體而沒有精神,身體就如同死屍;如果脫離了物質的身體而僅有精神,精神就如同幽靈。 以個人的“自我”來看,由於肉體及精神的結合,才有“我”的生命的事實。一旦肉體的生命死亡,這個“自我”便在現實的世界失去依靠。

因此,只有作為一個有血有肉有靈的人,才能作惡,才能修善。人的生命體是一種工具,若向壞的一面看,它是滋生煩惱的淵藪,所以五種邪見中的身見最難去除;若向好的一面看,法身要借色身修,所以身體也叫作“道器”,修行佛道,亦得靠我們生命所依的身體,否則,沒有身體的運作,修行也就無從著力。

自我與無我

很多人在生命過程中,遭遇到很多的不愉快、不如意,卻沒有辦法改變時,便感到生命是一項極大的無奈而提出疑問:“為什麼個人在天地、宇宙間是如斯的渺小,沒有能力幫助自己,也沒有權利支配自己?又為什麼世界上許多事情的發生都是風雲莫測,非人力所能掌控?”於是,我們這個“自我”,便渴望藉著接觸宗教,來尋找答案。

西方人接觸佛教的原因較為單純,往往是為追求健康、安定,和開啟智能。憑藉接觸佛法去尋求修行的方法和理論,這當然也是出自“自我”的需求。

許多中國人卻由於對某件事或某些事不能做出決定時,便會利用燒香、許願和求靈籤等宗教行為,希望獲得指示。曾在臺灣有位經商的居士,一直依賴求靈籤的方法來做出生意上的重大抉擇。皈依三寶以後,便前來請教師父,問我:“今後做生意,由誰代他做決定?”事實上,應用佛法的基本原則,加上正確的信息研判、做生意的經驗和膽識,一定能夠成功,用不著盲目地去求神問卜。

自我與無我

二、因有自我中心而“業感緣起”

當然,生意做得順利與否,除了信息、經驗、膽識,也與運氣有極大的關係。運氣就是福報,是環境及時機等的因緣際會,是從過去世帶來的福緣及業報,福緣成熟,則事事順利;業報現前,則處處橫逆。那是我們的“自我中心”,從無始以來逐漸積聚的,因此,也就稱為“業感緣起”。

“業力”,是一生又一生所造種種行為的累積,有惡業,也有善業,因而在生命過程中有阻力也有助力。“業力”也只有我們自己才能改變它,即所謂:“自作自受”,“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過去生中的惡業善業,都可由於現在生的勤惰好壞,而做若干程度的改變。多種善因,就有好運出現,如果沒有種,永遠得不到。但是,就算種了,如果內外因緣不具足,也不一定能得到,這便是佛法講的因果觀及因緣觀。

自我與無我

如果播撒了種子,不施肥、不鬆土、不耘草,當然不會有收成。許多運氣不好的人,雖然做了播種、施肥、鬆土、耘草的工作,卻遇到了水澇、天旱、暴風、蟲禍等的自然災害,也沒有收成。有些人自己並未努力,卻妄想豐收,失望之餘,便推卸未種好因的責任,總是希冀未播好的種子也有好的收成,播了壞的種子千萬不要結果。

其實,好與壞是相對的。例如:做了輕微的壞事,又馬上做好事,那個壞事的種子即會因而變質,所以,它的結果也不致太壞。相反地,如果只做一點小好事,卻做了許多大壞事,那點小好事的種子亦會受到影響而變質。因此未種好因而不得善果,固然有其道理,種了善因也不得善果,必定有其原因。這種“因果”關係,就把過去、現在及未來的“自我”貫穿起來。

實際上,身體不但經常在變,而且必定會死亡;念頭經常在變,而且必定會消滅。就因肉體和精神構成的生命現象,經常變動,都不永恆,所以也不算是真的有“我”。比如:身體上屬於“我”的頭髮、指甲、牙齒等,一旦剪下、脫落之後,便不再屬於我,也不等於我;身體的每一部分都不是我。又如:心念剎那起滅;可見平常似是我的心念,念念也都不屬於我,不等於我。

自我與無我

三、觀四念處以經驗無我

修行的方法中,“四念處”是最基本的。就是: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透過這基本的四種觀想法,就能進一步親自體驗到“無我”是什麼了。

(一)觀身不淨

身體的眼、耳、鼻、舌、身、意等的六根,緣色、聲、香、味、觸、法等的六塵,而引生貪、嗔、痴、慢、疑、邪見等的六根本煩惱,造作殺生、偷盜、邪淫、妄語等的四大惡業。五官、七孔乃至遍身毛孔,常流不淨,一旦身亡,臭穢難聞,所以不淨。

(二)觀受是苦

身體所受,苦多而樂少,雖能偶爾感受快樂,快樂乃是苦的結果,也是苦的原因;辛苦工作後的享樂,舉債享樂後的受苦。情形就如用手揉擦發癢的眼睛時,感到很舒服,擦過之後,馬上出現紅腫和疼痛的苦受。因此,佛陀指出,有受皆苦。

(三)觀心無常

心念是生滅無常的,前念與後念交替,一念接一念,過去又過去,川流不息,變遷不已。

自我與無我

(四)觀法無我

“色法”是肉身,以及肉身所處的環境;“心法”是念頭,以及心念產生的執著。“諸法”是指一切有形的物質現象,和無形的精神現象,均在不停地變動而非永恆,所以沒有真實的“自我”存在其間。

因此,“自我”只是一種幻覺的妄見妄執。很多人卻捨不得放下這種“自我”的幻覺。箇中情形,就如言情小說中的人物,明知男女的情愛,本身就是一杯悽楚的苦酒,當事人卻不以為苦,猶如飛蛾投火,前仆後繼,窮戀不捨,以苦為樂。所以佛陀稱之謂愚昧的可憐憫者。

同樣的道理,人們生活在世上,只是一種虛幻境界,卻在這幻境當中,自己為自己不斷地編織苦惱的生死羅網而不自覺。如能修習以上的四種基本觀法,便會覺知一切煩惱都是庸人自擾,一切煩惱的羅網也不會將你網住。

自我與無我

無論從觀念上的疏導或修行方法的修習,均能協助你來體驗佛法所說的“無我”是什麼境界了。然而,如果僅靠認知上的理解,而不是修行上的實證,當貪愛嗔怒等重大煩惱出現時,光憑觀念上的四念處來幫助解決問題,力量便有所不足。必須務實的修行四念處觀的方法,至有所成就時,力量便強了。能在“自我”之中經常覺察到“無我”的自在,便能快樂地生活了。

在此,祝願各位,經常要練習著在明知“無我”的情況下,運用幻有的自我,方能積極地修行菩薩道,那就可以知道:法喜充滿的生活,是來自練習著放下自我的體驗。(作者:聖嚴/本文選自聖嚴法師的《禪門從書》,經由聖嚴法師授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