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互联网修“罗”场:玩个锤子罗永浩,学不得到罗振宇

多年以后,站在通往下一处县城的火车站台上,四处走穴的罗永浩总会想起二零一七年三月十九日,那场长达八个半小时的谈话:

“在整个的采访过程中,我有一个建议:你心中默想一个词。因为,这将是我最后一个问题,就是假设你死了,现在墓碑就在这儿,那这个上面你留给历史的这个词是什么?是工匠精神,还是彪悍,还是什么?好,你现在开始默想。”

“其实这个我想过很久了。一会我结尾的时候讲。”

伴随着这句开场白,并不明亮的演播室里,出现了一幅耐人寻味的画面:

中国互联网修“罗”场:玩个锤子罗永浩,学不得到罗振宇

两个老罗。

两个同样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老罗。

两个同样擅长嘴上功夫的老罗。

两个同样是中年创业的老罗。

两个老罗,其中一个脸上写满了创业维艰的沧桑凝重,另一个志得意满故作轻松自在,但在彼此的身上,两个老罗都看到了熟悉的东西。

那么问题来了:

失败者?成功者?假理想?真骗局?

我们应该如何评价两个老罗?

1

2000年的老罗与老罗

中国互联网修“罗”场:玩个锤子罗永浩,学不得到罗振宇

2000年的罗永浩,焦虑不堪。

自从17岁高中辍学以来,晃晃悠悠的浪荡生活,已经持续了差不多十年。

一转眼,自己就从血气方刚出外闯荡的小镇青年,变成了即将步入而立之年却依旧一事无成的落魄中年。

在那个时代,“财富自由”还是个陌生的概念,“经济独立”是形容年轻人奋斗有成的常用词汇之一。

即便如此,对于自嘲为“吊儿郎当胡混”“时间都玩掉了”“没有根基”的罗永浩来说,“赚钱养活自己”依旧是个不折不扣的白日梦。

中国互联网修“罗”场:玩个锤子罗永浩,学不得到罗振宇

正因如此,当一个号称“年薪百万”的机会摆在罗永浩面前时,反应可想而知:

“我当时一下就站起来了,这个节骨眼上,谁要是敢给我百万年薪,无论让我做什么事情,我都会很认真地考虑一下,因为我毕竟不是没有底线的人。”

“然后我就觉得这个地方非常适合我,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是传说中的百万年薪,非常适合一个穷人。然后第二个呢,新东方在它创业的早期,成功地打造了一个理想主义的光环。这个东西是非常吸引我的。”

中国互联网修“罗”场:玩个锤子罗永浩,学不得到罗振宇

找准了目标,仅仅意味着站在了起跑线上;距离真正抵达目标,还有漫长的奋斗之路要走。

在罗永浩的印象中,这是自从高中肄业之后,第一次全力以赴瞄准一个清晰的目标发起努力。

他后来闻名一时的“睡在三面漏风的破房子里磨练意志”“批发了一百多斤成功学杂书给自己灌鸡汤打气”“写了一万多字的求职信来争取试讲机会”一类令人捧腹的段子,都是在这个时期诞生的。

然而,幸运只会眷顾做好准备的人,但做好万全准备,就一定能赢得命运的垂青吗?

此时此刻的罗永浩,并不知道答案。

中国互联网修“罗”场:玩个锤子罗永浩,学不得到罗振宇

与此同时,2000年的罗振宇,心中的滋味同样是五味杂陈。

和浑身上下洋溢着混不吝气息的罗永浩截然相反,“寒窗苦读十二载,金榜题名一朝时”,无疑是小镇青年罗振宇身上最闪亮的标签:

早在1990年,凭借一张华中科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罗振宇成功跳出了家乡芜湖的小圈子,来到武汉求学。

1994年,凭借优秀的专业成绩,北京广播学院同意将考试未能达标的罗振宇录取为研究生。

中国互联网修“罗”场:玩个锤子罗永浩,学不得到罗振宇

至此,“三线城镇老家 → 一线省会城市 → 首都”,罗振宇完成了堪比教科书的三级跳式阶层跃升

如果在这里落下句号,那么这个故事最大的价值无非就是给罗振宇树立起“别人家的孩子”人设模板。

然而,生活不是童话,现实并没有那么仁慈。

研究生毕业之后,罗振宇来到北京师范大学教书,每月工资只有600元人民币,“吃食堂都吃不饱”。

迫于生活压力,他开始在中央电视台通过兼职补贴家计,但这两份工作无法平衡,于是罗振宇选择离开高校,入职电视台,再次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

乍看之下,罗振宇的发展还算顺风顺水,但实际上,在这种职位收入稳步提升的表象之下,潜伏着一个让所有外来上进青年不忍直视的冷酷现实:

没有编制。



中国互联网修“罗”场:玩个锤子罗永浩,学不得到罗振宇

体制内的人,都理解这种不安全感。非常深刻。

辛辛苦苦读了那么多年书考取了那么些功名,最后得到的仅仅是一份大城市国企的临时工职务而已——当你老了、干不动了、创造不出价值了,除了灰溜溜地逃回老家之外,并不会有其他更光彩的下场。

“进入央视已经是第二年,依旧看不到解决编制的希望,值得在这里继续撑下去吗?”

此时此刻的罗振宇,同样不知道答案。

2

2008年的老罗与老罗

中国互联网修“罗”场:玩个锤子罗永浩,学不得到罗振宇

2008年的罗永浩,气定神闲。

虽然早已从新东方离职,但罗永浩相信,自己五年零三个月的讲师生涯,值了。

在罗永浩看来,去新东方教书,最主要的收获有两个:

其一就是收入。

事实证明,传说中的百万年薪并不现实,不过最出色的一线讲师一年税前也能有五六十万人民币,和当时的人均收入比,也是非常“梦幻”了。

其二,也是更重要的一点:

根据罗永浩的描述,新东方的五年讲师生涯,让他和所有正式踏上社会的年轻人一样,完成了自己的人格蜕变:

“有的时候作为一个人民教师,走上讲台对学生是要假装道德高尚的,装着装着,心里不安了,于是你就会高尚起来,因为你按照自己吹过的真去做了。所以这五年对我来说另外一个收获就是,在人格的完善这方面取得了一个巨大的进步。”



中国互联网修“罗”场:玩个锤子罗永浩,学不得到罗振宇

究竟是蜕变还是完善,咱也不知道,咱也不敢问。

但是我想,后来罗永浩总是挂在嘴边的“理想主义”,也许就是在这一时期萌芽的吧。

罗永浩的“理想主义”究竟该如何定义,其实对很多人来说,已经不重要了。

因为大家认为,他通过自己的实际经历,证明了一个结论:

理想主义,有利可图

2006年,创建博客网站牛博网,号称不限制言论自由,每位注册用户都经过罗永浩亲自审核。

2008年,重操旧业,创办老罗英语培训。

随后,全国巡回演讲启动。

这一年,对于创业者罗永浩来说,是关键的一年。

其实从那时开始,从决定创业的第一天开始,罗永浩心目中的“理想主义”,就贴上了一个清晰无比的价码:

“你去做生意了,你不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吗?怎么现在去追求铜臭啊,对我骂得很厉害。在我的博客留言上、手机短信上,有一些知道我的手机,以前我教过的学生,都对此表示失望。

但是,我感觉这是一个非常滑稽的指责,因为我从来不觉得理想主义者和金钱之间有什么不可调和的矛盾。

——《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创业故事Ⅰ》,罗永浩

从这一刻开始,后面的故事,仿佛顺理成章。

中国互联网修“罗”场:玩个锤子罗永浩,学不得到罗振宇

与此同时,2008年的罗振宇,也做出了一个引人侧目的决定:

离开央视。

丢掉“国企饭碗”,会令很多人扼腕,但对罗振宇来说,却是必然。

教育,给我们带来了通过努力改变出身命运的机会,但遗憾的是,象牙塔里的分数,在职场这片丛林里并没有想象中那么万能——重视实际能力的私企如此,重视社会关系的国企更是如此。

很多寄希望于高学历可以换来高待遇的年轻人,在现实的毒打之下遍体鳞伤,最终郁郁寡欢地出局。

不过,罗振宇的故事,又不太一样。

精明,勤奋,且才华横溢。

这是罗振宇在央视时期收获的普遍评价。

中国互联网修“罗”场:玩个锤子罗永浩,学不得到罗振宇

入职央视的第4年,他成为了知名栏目《对话》的制片人,负责整个栏目的核心策划与内容把关。更通俗一点来说,罗振宇是一根不可或缺的栋梁,撑起了《对话》栏目的“里子”。

然而,即使如此,“编制”问题依旧没有得到解决。

事实上,直到2008年离开央视,罗振宇的身份依旧是非台聘的临时工。长达9年的全力以赴拼搏依旧没能换来预期中的回报,想到这点,我想我们都可以理解罗振宇。

当然,“待遇”仅仅是一方面,更重要的一点在于,身为媒体从业者,罗振宇敏锐地意识到这个行业的潮流正在转向,“人”,或者说IP的价值,被提升到了史无前例的高度上。

种种迹象表明,罗振宇不甘于幕后,他想做“IP”。

而要想在央视找到主持节目的机会,太难了。

正因如此,罗振宇在2008年离职央视之后,很快就加入了《第一财经》,成为了《中国经营者》栏目的主持人,开始了“抛头露面”。

不过,对于当时已经35岁的罗振宇来说,这仅仅是自我实现的前奏曲。

3

2012年的老罗与老罗

中国互联网修“罗”场:玩个锤子罗永浩,学不得到罗振宇

2012年的罗永浩,踌躇满志。

锤子科技成立了!

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我老罗即将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

不就是做个手机么,有什么了不起的!有那么多锤粉死忠在支持我,我怕个锤子!

至少,此时此刻罗永浩向公众展现出的姿态,就是这个德性。

考虑到大家对这段时期罗永浩的所作所为已经相当熟悉,我就不再赘述了。

中国互联网修“罗”场:玩个锤子罗永浩,学不得到罗振宇

中国互联网修“罗”场:玩个锤子罗永浩,学不得到罗振宇

随着无所事事罗永浩、讲师罗永浩、站长罗永浩以及校长罗永浩的谢幕,手机创业者罗永浩终于登上了历史舞台。

对于自己心目中的“理想主义”照进现实后究竟是什么结果,此时的当事人罗永浩,还一无所知。

中国互联网修“罗”场:玩个锤子罗永浩,学不得到罗振宇

与此同时,2012年的罗振宇,也走出了人生至关重要的一步:

39岁,第一次创业,《罗辑思维》上线。

之所以会放弃第一财经的主持人身份转而开始创业,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罗振宇再次意识到媒体行业的风向,正在发生全新的变化:

移动互联网时代,完整的时间正在碎片化,传统的深度阅读欣赏正在被观众抛弃,短平快的信息零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公众青睐。

在这种大环境下,传统的信息传播模式有必要坚持下去吗?

对罗振宇来说,回答这个问题似乎并不需要太多犹豫:

“对我们这代人来讲,学知识的初衷很多时候只是为‘稻粱谋’。”

也就是说,“为五斗米折腰”,对他来说没啥大问题。

虽然早在2004年就进入中国传媒大学攻读过博士学位,但对于“

知识”这个概念,罗振宇并没有投入太多“敬畏”一类的感情。

他当机立断地对“知识”本身探出了斧凿:

完整的、大块的、系统化的、需要认真攻读才能真正理解并加以应用的知识,在《罗辑思维》的加工流水线上,化整为零变成了片断化、颗粒化、碎片化、不需要动脑子就能轻松咀嚼的轶闻段子、功利秘笈真挚与酒桌谈资。

中国互联网修“罗”场:玩个锤子罗永浩,学不得到罗振宇

没错,这就是知识付费,无关传道授业解惑,一门生意而已。

学霸罗振宇,制片人罗振宇以及媒体人罗振宇逐步隐退,商人罗振宇正式登场。

同样,此时此刻的罗振宇,并没有真正意识到知识付费这种“投其所好”的买卖到底意味着什么。不过,和罗永浩一样,罗振宇的报应,同样没有让我们等太久。

4

2017年的老罗与老罗

中国互联网修“罗”场:玩个锤子罗永浩,学不得到罗振宇

2017年的罗永浩,忐忑不安。

锤子科技已经正式开张,从Smartisan OS,锤子T1到锤子T2,一系列“天生骄傲”的产品已经有条不紊地来到了市场上,然而……

似乎并没有太多人买账。

是粉丝的购买力不如预期?那就用坚果手机试试平价路线吧,便宜归便宜,该有的文艺气息情怀风范一个都不落下……

我了个去,怎么还是不行?

到头来,我锤卖得最好的手机,居然是最不罗永浩的锤子M1/M1L?

简直是岂有此理!

明明按照以往的套路,台上卖力表现一番就能赢得一大片喝彩支持,怎么到了手机行业就不行了?明明已经把工匠精神理想主义用情怀包裹起来买一送一了,怎么这帮人就是不愿意乖乖掏钱

不就是

我锤的手机不好用么,有那么严重么?

雷霆雨露俱是君恩,情怀,懂什么叫情怀么?

凭什么“理想主义”的光环区区新东方造得,我老罗造不得?

中国互联网修“罗”场:玩个锤子罗永浩,学不得到罗振宇

与此同时,2017年的罗振宇,踌躇满志之余,隐隐也有一丝不安。

得到 App 已经上线,《罗辑思维》的发展蒸蒸日上,越来越多的听众正在迫不及待地慷慨解囊,甚至还有企业把它当作培训福利派发给员工。

知识付费的概念正在深入人心,然而……为什么《罗振宇的骗局》会在朋友圈刷爆?

这完全没道理嘛!

说到底,这桩生意单纯到一句话就能解释清楚:

你给我钱,我给你“知识”,有没有学到东西,能不能学以致用加薪升职实现财务自由步入人生巅峰,不关我的事——说穿了,你付费买到的压根就不是教育,抱怨个屁啊!

指望在一个App上买几节浅尝辄止的段子课就能从无到有建立起完整的知识体系,就能“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就能一步到位拥有独立思考能力……

要是有这么便宜的好事,那还要学校做什么?

罗振宇不明白。

或者说,他很明白自己面临的现状从何而来,但无论是《罗辑思维》还是得到App,都不可能在本质上实现变革。

中国互联网修“罗”场:玩个锤子罗永浩,学不得到罗振宇

无论如何,2017年3月19日,忐忑不安的罗永浩与心情复杂的罗振宇,在一间背景阴云密布的演播室当中,正式会面。

于是就有了开头的一幕。至于接下来发生的一切,我们已经都知道了。

尾声

“罗永浩大忽悠!罗振宇大骗子!”

无疑,作为最具代表性能够反映当代现状的两位中年创业者,很长的一段时间以来,我们似乎已经习惯于将罗永浩和罗振宇符号化和特质化,并且进行分析、批判甚至是嘲弄讽刺。

公众人物原本也不是神圣不可侵犯,接受大众的评判,也是无可厚非的。

但如果深入地去了解两个老罗,我们就会发现,罗永浩也好,罗振宇也罢,他们在本质上都是曾经年轻过的人,都经历过血气方刚、无知无畏且躁动不安的青年时代,都有过在社会与职场上磕磕碰碰撞得鼻青脸肿的实际经验。

换句话来说,也正是他们自己的奋斗经历,让所有懵懂无知走上社会的年轻人产生了共鸣

中国互联网修“罗”场:玩个锤子罗永浩,学不得到罗振宇

我想,这大概就是他们成名的底层原因。

只不过,最终这两个老罗都没有成为寓言中那种人生百宝箱式的年轻人导师。

在意识到自己的奋斗经历所具备的价值之后,罗永浩与罗振宇不约而同地走上了“藉此牟利”的横财套路:

罗永浩选择了在舞台上扮演理想主义者来推销质次价高的非主流手机,罗振宇则是端出了一锅换汤不换药的成功学鸡汤。

但无论套路如何,直到今天,他们依旧能够在公众领域活跃,也没有落得身败名裂的下场,这已经足以证明两个老罗都不是什么简单角色。

老罗和老罗,都不是恶人。只是也都不是英雄而已。

中国互联网修“罗”场:玩个锤子罗永浩,学不得到罗振宇

是什么样的时代,孕育出了老罗与老罗这样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并能够获得超越一般人的名望和利益?

这,才是真正值得我们这一代人深思的问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