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命不值3毛錢,印度“賤民”活得竟然不如奴隸

今年6月,印度上映了一部電影《第15條》。影片中沒有跳舞、沒有開掛的鏡頭,而是反映嚴密的印度種姓制度問題。

現實題材的印度電影從來不會讓人失望。

電影的主線,是一個留學歸來的警官阿楊正在調查一樁兇殺案,但在調查過程中,阿楊必須面對各種阻力:

警匪勾結、濫用職權以及根深蒂固的種姓制度都讓阿楊舉步維艱,影片把根植於印度三千多年的種姓制度赤裸裸地展現在觀眾面前。

印度的種姓制度有多奇葩?低種姓的命不值3毛錢,他們為了一天幾十塊的工資徒手掏糞,他們不敢和高種姓一起坐電梯、一起用餐,他們的社區被高種姓嫌棄,甚至都不願踏足……

這不是古代部落民族,而是21世紀的印度!那麼,印度為何會把人分三六九等?

處於最底層的賤民有多慘?他們為何活得不如奴隸卻不敢反抗呢?

《印度憲法》第15條規定:禁止國家僅因宗教、種族、種姓、性別、出生地之一或者其複合因素為由而在其事務中或者僱傭中歧視任何公民。

但是,現實中的印度恰恰相反:因種姓制度的存在,每時每刻每個角落的印度都存在歧視。

人命不值3毛錢,印度“賤民”活得竟然不如奴隸

在影片中,一個村莊裡年僅14歲和16歲的兩姐妹被吊死在樹上,原因是她們向老闆提出漲薪要求——希望工資可以從25盧比漲到28盧比。

換算成人民幣,她們的要求是:漲薪3毛錢

老闆對兩個姐妹的要求嗤之以鼻。於是,他的手下和警察在對兩個女孩進行了虐待和侵犯後,將她們吊死於村口,以此來警示其他膽敢反抗之人。

這還不是《第15條》最可怕的地方,最可怕的是:本片根據真實故事改編

人命不值3毛錢,印度“賤民”活得竟然不如奴隸

真實案件發生於2014年5月,不過與影片的大圓滿結局不同的是:現實中,警方曾逮捕了5名嫌犯,但僅僅是關押幾個月後,便因證據不足將其全部釋放。由此,一樁殘忍的性侵、虐待、殘殺案件變成了自殺案。

當地人權組織進行了抗議,最後也不了了之。

甚至為兩個女孩發聲的電影《第15條》也被印度的高種姓貴族抵制,貴族們向法院遞交禁止放映這部電影的請願書,導致《第15條》差點都沒能上映。

顯然,在文明覺醒的今天,這類案件堪稱奇葩。

人命不值3毛錢,印度“賤民”活得竟然不如奴隸

聯想起印度頻頻發生的輪姦案、隨地大小便的行為、髒亂差的地攤飲食以及隔著屏幕都能聞到味道的恆河水,印度彷彿就像清水裡的一股濁流,全世界都看到了它的骯髒。

印度的社會問題都能從歷史上找到原因,而《第15條》裡兩個女孩的原罪就是種姓制度。

人命不值3毛錢,印度“賤民”活得竟然不如奴隸

三千多年前的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後,為了更好地奴役原住民,他們發展婆羅門教,把人分為三六九等:

第一等稱作婆羅門,主要從事宗教活動;第二等稱作剎帝利,掌控國家政治、軍事大權;第三等稱作吠舍,主要是商人、農民、牧民等基層人員;第四等稱作首陀羅,主要是被剝削、奴役的原住民。

這就是婆羅門教的的主要教義。

而在長期發展的過程中,又形成了一個新的階層——達利特,這是一個連首陀羅都不如的賤民階層。

人命不值3毛錢,印度“賤民”活得竟然不如奴隸

影片中的兩個女孩即屬於達利特。

等級森嚴的種姓制度已經流傳了幾千年,早已根深蒂固地刻在每個印度人的靈魂裡,即使在文明覺醒的21世紀,他們的思想依然受此桎梏。

達利特在印度的地位有多低?在影片裡各處的細節都可見一斑。

主角警察阿楊和達利特人交談,但其他警察不願意靠近他們,站得遠遠的,甚至連他們的社區都不想進,因為這裡不屬於高貴的婆羅門。

當地媒體、電視對針對達利特的兇殺案閉口不談,就當什麼都沒發生一樣。

更令人難以置信的是,達利特人自己的骨子裡也刻進了“卑微”,他們不敢當著婆羅門貴族的面用杯子喝水,只能用手捧著水喝。

人命不值3毛錢,印度“賤民”活得竟然不如奴隸

種姓制度對印度人來說就像呼吸,是天經地義的事。

影片《第15條》整體畫風遵循寫實風格,沒有任何誇張,因為現實的印度同樣如此。

達利特佔印度總人口的16.8%,被稱作“賤民階層”。社會階層的固有意識中,達利特是被高種姓隔離的不可接觸者。

他們沒有受教育的權力,不允許進入寺廟、商店,不能和高種姓人並排行走,不能觸碰供給高種姓人的水,他們只能從事最底層的勞動,貴族不和他們乘坐同一輛電梯。

就像電影中警察所說:“哪怕他們的影子也不能落在我們身上”。

人命不值3毛錢,印度“賤民”活得竟然不如奴隸

甚至連印度總統科溫德都難逃此桎梏,他的妻子是一名達利特,都被禁止進入一些寺廟。

在印度最卑賤的工作非下水道工作者莫屬。他們的工作是綁著一根安全繩,整個人泡在骯髒的汙水中清理下水道,幸運者身患眼疾、皮膚病,而不幸者往往命喪當場。

據統計,平均每5天,就有一名清潔工喪命。

人命不值3毛錢,印度“賤民”活得竟然不如奴隸

而下水道清潔工的工資少得可憐,每天只有十幾塊人民幣,“僱主只需付30元人民幣和一瓶劣質酒,就能讓勞動者為他賣命一天”。

毫無疑問,這種工作屬於達利特。

“下去之前我會向上天祈禱,希望不要碰到有毒氣體和其他東西,希望能平安重回地面。”每個下水道清潔工都是拿生命在工作。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世界的另一端是另外一番模樣。2018年,紐約一篇文章報道“因超時工作,紐約印籍下水道工人獲得53萬年薪”。

人命不值3毛錢,印度“賤民”活得竟然不如奴隸

紐約環保部門發言人解釋:“這不僅需要長時間的工作,還需要熟練操作高壓設備,技術含量很高。這是他們應得的。”

同工不同命,達利特的命不值錢。

因為命不值錢,達利特的生命安全便毫無保障。

據統計,針對達利特的犯罪逐年增長,2015年是38670起,2016年是40801起,而且“在對達利特犯下的罪行中,只有十分之一被登記為第一信息報告……但實際上的犯罪案件應該比報告數據多幾倍”。

和影片中被吊死的姐妹一樣,眾多達利特的命被高種姓視若草芥。

人命不值3毛錢,印度“賤民”活得竟然不如奴隸

今年9月,2名來自達利特社區的印度兒童在街頭排便後被毆打致死;

去年11月,一名13歲的達利特女孩被斬首;還有一對達利特夫婦因為欠22美分被處死,而執行死刑的花費遠比涉案金額要大;

在去年一次慶典活動中,達利特人被投擲石塊,2人死亡,此後爆發的賤民抗議活動中,又有至少10人死亡。

除了少量的政府救助和社會捐款外,達利特的每次死亡總被媒體一筆帶過,沒有驚起波瀾。

即使像《第15條》這樣的優質電影也僅僅是獲得高口碑,但票房成績十分慘淡。

原因就在於沒有人相信達利特會像電影表達的那樣取得大團圓結局,包括達利特自己。

人命不值3毛錢,印度“賤民”活得竟然不如奴隸

除了《第15條》電影外,印度也有其他電影在揭露種姓制度的黑暗面,比如影片《留給80後的學位》。

這部電影以教育作為切入點,講述不同種姓在面對為弱勢群體提供教育的“預留制度”時,產生了不同的態度而引發的矛盾衝突。

由於在影片中抨擊高種姓貴族,導致該片在印度某些省份遭遇禁播,引起極大爭議。

“辛辣,但也就那麼回事”,《留給80後的學位》和《第15條》一樣,只是在社會上掀起一波議論,沒有引起實質性的社會改變。

人命不值3毛錢,印度“賤民”活得竟然不如奴隸

除了電影,文字也是反映種姓制度的重要力量。

2014年,美國記者克里斯多夫和鄧恩夫婦出版了一本反映印度現狀的圖書《天空的另一半》。

書中講述了一個出身低種姓的妓女米納,她被囚禁在妓院,沒有薪水,沒有假期,稍有反抗甚至在身體不舒服的情況下都會被老闆毒打一頓。

而“有幸”跑出來報警的人會像《第15條》裡的少女一樣,被警察傷害與侵犯。沒有人關心她們,“警員、政府官員、印度教祭司和有頭有臉的中產階級市民都對強迫賣淫視而不見”。

這不是杜撰的小說,而是印度的某些極端現狀。

人命不值3毛錢,印度“賤民”活得竟然不如奴隸

實際上,印度政府出臺過一些政策來保障達利特的權益,比如立法禁止徒手掏糞。

但是,印度有近130萬人以此謀生,想靠一篇條文規定就徹底解決下水道高死亡率的問題並不現實。

就像印度早在1993年就立法禁止使用人工清理下水道一樣,這類條文總是禁而不止。

種姓制度就像一道枷鎖,鎖住了每一個印度人,代代相傳的種姓觀念讓很多人選擇認命。

人命不值3毛錢,印度“賤民”活得竟然不如奴隸

電影裡的婆羅門主角阿楊不是救世主,圖書或者法律條文也不是。

達利特們自救的捷徑只能是從印度教中抽離出來,改信其他教,但真正的、普遍的文明覺醒仍然需要漫長的時間。

電影可以推波助瀾為其發聲,但事實證明,這並掀不起大風大浪和實質性的改變。

不破不立、大破大立,一場卓有成效的改革或許源於一次刻骨銘心的陣痛,印度極其需要這樣的陣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