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薅羊毛网店涉嫌炒作,平台失职“培养”了骗子

文 | 杜虎

澎湃新闻11月14日的报道揭示,此前闹出被薅羊毛风波的“果小云旗舰店”背后藏有猫腻,不仅抄袭其他店家的商品说明,还伪造果农身份。现有的进展证明,这家店自称标错价格、被恶意下单的故事有炒作嫌疑。目前该店已经清空了所有商品,淘宝平台尚未对这一反转表态。

记得事情刚出现时,这家店在网上“喊冤”,说是一个弱女子与农村叔叔打理的水果店标错单价,26元买4500斤橘子,薅羊毛党抓住时机,恶意下单,导致无法发货然后赚取赔偿,网店最终关闭。这个戏码利用弱势女子与农民身份大打悲情牌,其真假如何一时难辨,同时伴有营销炒作的质疑。

被薅羊毛网店涉嫌炒作,平台失职“培养”了骗子

目前,“果小云”店铺已清空所有商品。

就在舆论将信不信,对事实保持质疑的时候,淘宝在官方微博发文证实此事为真,并表示将按照规定和法律公平处理此事。然后,该店重新上线,网友纷纷解囊支持,支持立竿见影,商品销量一日内突破两万单。这番虚假的营销炒作确实收到了效果,但暴利建立在虚假和蒙骗上。

这个营销策划之所以得逞,一方面是利用了确实存在的“薅羊毛”方式,制造了真真假假的烟雾弹,即使让人们起疑心,但因为信息不对称,仍无法断然认定它就是赤裸裸的欺骗。另一方面,营销炒作利用伪造身份、捏造悲情文宣,赚取同情心,最终经过平台确认,实现了对整个营销骗局的背书。

“果小云旗舰店”第一阶段的营销骗局未被识破时,舆论聚焦的是“薅羊毛党”横行消费空间的现象,批评的是电商平台对恶意下单的纵容,拘泥于交易规则,对显失公平的交易缺乏相应的矫正机制,成了帮助恶意买手的地盘。即使现在证实果小云旗舰店是炒作,这一批评指向依旧成立。

被薅羊毛网店涉嫌炒作,平台失职“培养”了骗子

此前,“果小云”对网络质疑的回应

媒体调查果小云旗舰店背后的关系网络,发现这家网店经过转手,但新买家在接手后没有及时更新相关资料,这不是什么疏忽,而是为精心准备的炒作创造条件。新的买家还将网店包装成果农的自有店,制造原产地、直达供货等虚假形象,上述种种齐备后,开始策划“受害者”营销的轰动效应,趁机牟利。

营销本是商场的常见操作,甚至于,营销炒作也是人们认为不算有恶感的手法,即使它低劣且有效,似乎也是无奈其何。但在这起虚假营销、恶意炒作中,平台失察,以错误的结论支持炒作,轻率对待自身的核查义务,未能发挥出掌握后台信息的优势,最终一败再败,辱没了平台本该具备的权威。

果小云旗舰店现有的几宗“罪”,虚构果农身份、抄袭其他店家,即使没有这次虚假炒作,本来就该是平台及时发现、及时惩处的工作范围。而这家网店被当作消费陷阱精心构建的全过程,都不见平台发挥应有的监管作用,可见平台的漏洞大到足够容纳巨型陷阱的地步,这是让人非常担忧的。

对于那些出于同情下单的真正买家来说,被欺骗当然不好受,但在追究责任时,不能让这些消费者只能自认倒霉,更不该嘲笑他们轻信——无论是倒霉,还是轻信,都是平台不作为的结果。现在虚假炒作败露,替真正的买家挽回损失、惩罚无良卖家是基本应对,更大的改进应该是平台“亡羊补牢”。

被薅羊毛网店涉嫌炒作,平台失职“培养”了骗子

果小云旗舰店曾在产品中介绍“全国多仓发货”,后删除。

不管是居心叵测的无良商家,还是鱼龙混杂的买家,他们之所以“遇上”,全赖电商平台一手造就。如果平台纵容虚假炒作,无良就会实现欺诈;如果平台自我严格要求,就能让交易建立在公平、诚实的基础上。所以,虚假炒作或商业营销的底色,不是别的,实质上是平台是否负责,是否流着“道德的血液”。

总之,这次利用虚假炒作来设置消费陷阱的风波,虽经历一波三折,但欺骗的手法、幕后推手的配合等基本上清楚。在此反转过程中,平台漏洞展露无遗,而平台自诩的精品交易子平台也露出不设防的缺陷。不是傻子太多,也不是骗子有多精明,而是平台的失职“培养”了骗子,让骗术总能推送给无辜的消费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