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你的朋友圈,我覺得我們不適合”

最近,看到一個有趣的帖子。

結果不到1小時,男生就拒絕和她繼續交往。

“看完你的朋友圈,我覺得我們不適合”

原因讓人哭笑不得。

在網友們的追問下,姑娘曬出了自己的朋友圈截圖,就是一個再正常不過的朋友圈。

還沒見面,這場相親就結束了,高效得讓人驚歎。

不需要一場精心打扮,不需要喝茶吃飯,只需要加個好友,就可以完成一場相親。

這種流行的“朋友圈式社交相親”,對那些忙碌的單身男女來說,簡直太有誘惑力了。

通過朋友圈來了解對方的個性,再決定是否進一步交往,確實省時省力。

可是,如果將朋友圈作為擇偶的濾鏡,結果難免會讓人失望。

1

朋友圈式相親,是潮流還是敷衍

一直以來,相親是很多適婚男女無法逃避的話題。

這種傳統的相親方式,需要中間人提前約好時間和地點,雙方盛裝出席。不管能否深入交往,都要耗費時間和精力,讓人苦不堪言。

隨著微信的火熱,“朋友圈式相親”便應運而生,這種方式新潮且高效。

兩個人談得來就繼續,看不上互刪微信,一切風平浪靜。

曉月,就是朋友圈相親的支持者。

幾年前,曉月在老家小城工作。轉眼25歲了,單身的她,成了人們口中的“剩女”。

有段時間,她幾乎每週都被迫去相親。每次都倉促應付,曉月自然沒遇到適合的人。

曉月是慢熱型的人,希望見面前彼此能多一些瞭解,這樣比盲目碰面更好。

後來,曉月每次相親前,都會在微信上跟對方溝通一段時間,感覺合適再考慮見面。通過幾次微信相親,曉月遇到了現在的老公,如今生活很幸福。

曉月說,朋友圈相親最重要的是,心態要平和,就像結識新朋友一樣去了解對方,給彼此時間和機會,這樣可以增加成功的機率。

“看完你的朋友圈,我覺得我們不適合”

有一些年輕人,他們不希望別人掌控自己的婚姻,更渴望自己主動尋找真正的靈魂伴侶。

其實,朋友圈相親,只是結識異性朋友的一種途徑。是新潮還是敷衍,全在於個人的心態。

它本身沒有好壞可言,喜歡這種方式的人,可以耐心地尋找有緣人。排斥的人,即便違心接受,最後也成了浪費時間和精力的行為。

很多時候,與其去敷衍,不如開始就果斷拒絕。這樣於人於己都更坦蕩,也會減少不必要的傷害。

2

朋友圈,是人設還是真實的TA

朋友圈,就像一張名片。裡面藏著你讀過的書,走過的路,以及個性和品味。

對相親男女來說,朋友圈是快速瞭解對方的窗口。

比如,一個朋友圈充滿抱怨、毫無感恩之心的人,很難有人喜歡。

但更多時候,我們不能完全依賴朋友圈的隻言片語,畢竟朋友圈不等於本人。

更何況,有些人的朋友圈並不是真實的生活,而是精心打造的人設。

最近,網上有個熱門詞語,叫“朋友圈精裝修”。

只要花點錢,就可以買到在世界各地的網紅餐廳、咖啡館“打卡”的照片和視頻。

有位白領女孩,通過朋友圈相親認識了一位男生。他的朋友圈今天在阿爾卑斯山滑雪,明天在巴黎郵輪上吃晚餐,生活豐富多彩。

可他們交往期間,每次約會他只選最便宜的大排檔。女孩以為他過慣了奢華生活,想體驗下平民生活。

後來,女孩無意中發現,他失業很久了,朋友圈的圖片全都不是他真實的經歷。

“看完你的朋友圈,我覺得我們不適合”

除了容易被朋友圈的假象迷惑外,有些人對朋友圈的設置有著很深的偏見。

前段時間,表姐給雨萱介紹了一個男生L。兩人在微信上聊得很投緣,就開始約會。誰知一個月之後,L突然刪除了雨萱的微信,這讓她很不解。

原來,雨萱將朋友圈設成了“三天可見”,L覺得她不夠坦誠,交往下去沒什麼意義。

雨萱哭笑不得。因為最近換了新工作,為了保護隱私,她才這麼做。

L把雨萱的舉動,看成了她人品的一部分。武斷的他,還沒來得及真正去了解,就錯過了一個很優秀的姑娘。

其實,朋友圈並不是我們想象的非黑即白。

有時,你認為的真實,可能是別人精心營造的人設。你認為的不真誠背後,可能藏著自己不曾瞭解的故事。

無論過於迷戀朋友圈的光彩照人,還是習慣性質疑對方,都是阻礙尋找真愛的絆腳石。只有用理性的心態去面對,我們才有可能遇到那個對的人。

3

放下朋友圈偏見,方能擁抱真愛

心理學上有個術語,叫暈輪效應,是指當認知者對人們的某種特徵形成好或壞的印象後,他傾向於據此推論該人其他方面的特徵,本質上是一種以偏概全的認知上的偏誤。

相親時,從朋友圈去了解一個人本身無可厚非,但習慣用朋友圈去給別人貼標籤,是極不明智的偏見行為。

  • 人性是多面的

人性有多面性,人的心情是時刻變化的。朋友圈中某條動態,只代表當時的心境,或者某種期待,但並不一定就是其本性。

  • 朋友圈屬性的變化

很多人的朋友圈,早已從當初純粹的個人生活展示,變成了社交和營銷陣地。

有人為了銷售,每天在朋友圈發產品廣告。還有一些公司給員工規定指標,要求每天宣傳公司的產品和服務。

漸漸地,很多人不願意在朋友圈表達心情,朋友圈跟真實的生活也漸行漸遠。

  • 短期可見以保護隱私

微信成為社交工具後,不少人的朋友圈有95%是陌生人,大多是因為工作關係或其他社交場合加上的,事後幾乎零交流。

設置成一個月可見或三天可見,更多的是出於保護個人隱私。

說到底,朋友圈相親只是一種認識陌生人的新媒介,跟其他相親方式並無本質區別。

“看完你的朋友圈,我覺得我們不適合”

初次相識,遇到與自己認知不同的人和事時,與其帶著固有的偏見給對方貼各種標籤,倒不如敞開心胸,去接納與你生活在不同世界的人,感受他們特有的人生體驗。

這樣會讓自己的選擇更寬廣,也給彼此多些接觸和了解的機會。

放下對朋友圈的糾結揣度,用自己的真心和慧眼去觀察對方,這遠比靠朋友圈的主觀臆斷更為靠譜。

同時,真正的愛情,一定是立足於現實的土壤中。網上聊得再火熱,朋友圈經營得再華麗,未來也要直面生活中菜米油鹽的瑣碎考驗。

如果遇到合適的人,還是走出朋友圈,一起去感受陽光雨露,一起去品味塵世的活色生香。

如此,才有可能締結一段美好的姻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