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明明識破了空城計,為何還選擇撤軍?

“空城計”是羅貫中小說《三國演義》裡面的橋段,真實的三國真實歷史上是沒有的。我們姑且依據《三國演義》,認為“空城計”就是真的,並結合當時的歷史現實對這個問題進行簡要分析。

司馬懿明明識破了空城計,為何還選擇撤軍?

司馬懿明明識破了空城計,為何還選擇撤軍?

一、三國政治局勢的變化

公元221年,也就是劉備稱帝三個月後,為了奪回關羽失去的荊州戰略要地,劉備打著為關羽復仇的旗號,發動歷史上著名的夷陵之戰。夷陵之戰意味著三國“聯吳抗曹”戰略的瓦解,三國鼎立的格局發生動搖。以此同時,各國的政治形勢也在發生明顯的變化。

1.曹魏的政治戰略變化。曹丕在位的時候,力圖統一吳蜀兩國。夷陵之戰後,在吳蜀兩國國力大受損失的情況下,曹丕對吳蜀兩國採取政治誘降和軍事進攻的方式,但是畏於川蜀之地崇山峻嶺和東吳長江天險,曹魏發起的統一戰爭都沒有如願,也就是說,曹丕採取的是戰略進攻的方式對待吳蜀,力圖統一全國。

公元226年,曹丕去世,魏明帝曹睿即位。曹睿總結了曹丕常年征伐吳蜀未能如願的情況,決定採納孫資等人的建議,變戰略進攻為戰略防守,將注意力集中到國內休養生息上來,努力發展社會生產,待國力進一步增強後,再圖謀吳蜀兩國。

2.吳蜀的政治關係變化。夷陵之戰後,吳蜀關係惡化。公元223年,諸葛亮為了重新撐起三國鼎足的局面,派出陳震、鄧芝出使東吳,向孫權曉以利害,吳蜀在諸葛亮的努力下,重新結盟。

司馬懿明明識破了空城計,為何還選擇撤軍?

司馬懿明明識破了空城計,為何還選擇撤軍?

3.魏蜀政治向心力變化。經歷了夷陵之戰的吳蜀兩國元氣大傷,國勢日漸式微,而曹魏在曹丕的帶領下逐步強大,社會趨於安定。東漢末年皇室政府的腐朽在人民的心中已經失色,改朝換代已經成為大勢所趨。故而蜀漢“匡扶漢室”的政治旗號匯聚人心不足,相反,作為新興的統治階級的曹魏,因為改革發展生產,人心安定,深得更廣大人民的擁護,政治向心力強大。

這是諸葛亮北伐之前的大的政治背景,小說也好,史實也好,都難以脫離這個背景,所以,對於“空城計”的本質分析是有幫助的。

二、魏蜀軍事戰略的變化

1.曹魏軍事戰略的轉變。因為政治戰略的變化,軍事戰略的部署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曹丕逝世,曹睿即位後,任用司馬懿督都天下兵馬,但是並非是讓司馬懿進攻川蜀,而是固守與蜀漢接壤的戰略要隘之地,防止蜀漢諸葛亮進攻中原,以保障中原地區社會安定,努力發展生產。從進攻轉為防禦,著重國內發展與安定。

司馬懿明明識破了空城計,為何還選擇撤軍?

司馬懿明明識破了空城計,為何還選擇撤軍?

2.蜀漢軍事戰略的變化。隨著曹魏的逐步強大和吳蜀的逐步衰弱,諸葛亮擔心曹魏一旦強大到可以一口吞併蜀漢的時候就回天無力了,於是採取了利用川蜀之地的複雜地形特點,以攻為守,不斷襲擾曹魏要隘之地,為弱蜀續命。

因為政治戰略的變化導致了軍事戰略的變化,魏蜀兩國戰爭的最終落腳點在司馬懿和諸葛亮這兩位軍事統帥的身上,如何上演這場角逐,主要源動力不在戰場上,而在政治和經濟國力上。

蜀漢人口只有90萬左右,不足曹魏的十分之一,常規軍維持在18萬左右,人民負擔沉重,除去邊關各地要隘的部隊之外,能夠調動北伐的軍隊人數只有10來萬人,而且夷陵之戰後,蜀漢人才奇缺,無以為繼。而曹魏佈置在長江要隘防止東吳的軍隊就達到10萬人,可以隨時調動的機動部隊更是數量龐大,曹魏人才濟濟,數不勝數,中原人口是蜀漢10倍以上,人民負擔也較輕。就算諸葛亮北伐成功,他又能“蛇吞象”吞下龐大的曹魏?所以,無論從哪方面來說,諸葛亮北伐都是一場實力懸殊的戰爭,失敗是註定的。

司馬懿明明識破了空城計,為何還選擇撤軍?

司馬懿明明識破了空城計,為何還選擇撤軍?

這是分析“空城計”第二個具體因素,意味著軍事行為因為政治戰略行為的變化也發生了變化,最後,我們來看第三點。

三、軍事統帥之間的戰術變化

1.司馬懿“拖死”戰術。

前面分析了政治和軍事以及經濟實力的變化,在這樣的前提之下,最終的執行者們會怎麼做?首先當然是曹魏的主帥司馬懿。因為從經濟上講,蜀漢天高路遠,人口稀少,人才匱乏,人心不定,單就糧草而言,就是一個大問題,要實現如此大規模的北伐戰爭根本就是一個荒謬的舉動。

故而,第一、曹睿要的是固守,以保國內發展生息,司馬懿不會違背曹睿的旨意,隨便出擊諸葛亮,只要守住就行了。統帥最惜將士性命,不隨便出戰也可保將士性命無憂,保存軍隊的戰鬥力。第二、司馬懿知道蜀漢的問題,知道諸葛亮來勢洶洶,退勢也必然洶洶,故而採取“拖死”戰術,只要一拖,諸葛亮因為蜀漢國力跟不上,必然被拖死而自然退兵。

司馬懿明明識破了空城計,為何還選擇撤軍?

司馬懿明明識破了空城計,為何還選擇撤軍?

2.諸葛亮“擾死”戰術。

諸葛亮北伐的目的並非吞併曹魏,作為一個國家的丞相,軍隊的統帥,對各國國力的研究自然熟諳於心,他的目的在於以攻為守,通過不斷襲擾曹魏為蜀漢續命。所以,諸葛亮採取的是對曹魏關隘“擾死”的戰術,像馬蠅一樣,時不時的給你來一下,讓你不得安心。

值得稱道的是諸葛亮因為是一個政治軍事天才,所以儘管自己背後實力弱小,但是卻能形成有效的打擊力,讓司馬懿有時候也犯難,進退不得。

司馬懿明明識破了空城計,為何還選擇撤軍?

司馬懿明明識破了空城計,為何還選擇撤軍?

諸葛亮的北伐因為目的不在吞併曹魏,而在於以攻為守,尤其是在實力不相當的情況下,所以他的落腳點還是在一個“守”字,既然在守,就決定了他必定對“守”的部署要強於攻。

從諸葛亮六次北伐來看,他從攏右出道,依勢屯田減輕負擔,內遷天水、南安等郡居民等,除了第一次失街亭、第六次自己身死略有損失之外,蜀漢北伐的主力部隊依然存在,並且長期保持比較高昂的作戰能力,這就充分說明諸葛亮的戰術也是圍繞戰略展開的,不會讓司馬懿輕易得手。

司馬懿明明識破了空城計,為何還選擇撤軍?

司馬懿明明識破了空城計,為何還選擇撤軍?

綜上所述,無論是在歷史史實中,還是在《三國演義》小說裡,都無法擺脫以上的分析背景,這才是分析這一問題的關鍵。所以,我認為,就算司馬懿識破“空城計”,他也不會去追擊,因為這是曹魏戰略戰術決定了的,蜀漢無論是經濟、政治、還是軍事在當時的條件下都不可能對曹魏形成實質性的威脅,為了避免更大的犧牲,最大程度減少戰鬥減員,為將來一圖而成積蓄力量,遇上諸葛亮這麼個軍事天才,司馬懿根本沒必要去冒這個險。

換做是我,反正諸葛亮其實沒能力攻伐,守住自己的關隘就是了(這是戰略),你擺個“空城計”,我也沒必要硬闖進去,要知道諸葛亮是個軍事天才,他攻伐不了中原,賺我幾個將領的本事卻有,所以,還是由他去吧,免遭戰鬥減員,保存實力也很重要。

有人說“空城計”根本就是諸葛亮司馬懿暗通款曲,是相互養寇自重的把戲,其實那是胡扯,毫無依據和理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