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明明识破了空城计,为何还选择撤军?

“空城计”是罗贯中小说《三国演义》里面的桥段,真实的三国真实历史上是没有的。我们姑且依据《三国演义》,认为“空城计”就是真的,并结合当时的历史现实对这个问题进行简要分析。

司马懿明明识破了空城计,为何还选择撤军?

司马懿明明识破了空城计,为何还选择撤军?

一、三国政治局势的变化

公元221年,也就是刘备称帝三个月后,为了夺回关羽失去的荆州战略要地,刘备打着为关羽复仇的旗号,发动历史上著名的夷陵之战。夷陵之战意味着三国“联吴抗曹”战略的瓦解,三国鼎立的格局发生动摇。以此同时,各国的政治形势也在发生明显的变化。

1.曹魏的政治战略变化。曹丕在位的时候,力图统一吴蜀两国。夷陵之战后,在吴蜀两国国力大受损失的情况下,曹丕对吴蜀两国采取政治诱降和军事进攻的方式,但是畏于川蜀之地崇山峻岭和东吴长江天险,曹魏发起的统一战争都没有如愿,也就是说,曹丕采取的是战略进攻的方式对待吴蜀,力图统一全国。

公元226年,曹丕去世,魏明帝曹睿即位。曹睿总结了曹丕常年征伐吴蜀未能如愿的情况,决定采纳孙资等人的建议,变战略进攻为战略防守,将注意力集中到国内休养生息上来,努力发展社会生产,待国力进一步增强后,再图谋吴蜀两国。

2.吴蜀的政治关系变化。夷陵之战后,吴蜀关系恶化。公元223年,诸葛亮为了重新撑起三国鼎足的局面,派出陈震、邓芝出使东吴,向孙权晓以利害,吴蜀在诸葛亮的努力下,重新结盟。

司马懿明明识破了空城计,为何还选择撤军?

司马懿明明识破了空城计,为何还选择撤军?

3.魏蜀政治向心力变化。经历了夷陵之战的吴蜀两国元气大伤,国势日渐式微,而曹魏在曹丕的带领下逐步强大,社会趋于安定。东汉末年皇室政府的腐朽在人民的心中已经失色,改朝换代已经成为大势所趋。故而蜀汉“匡扶汉室”的政治旗号汇聚人心不足,相反,作为新兴的统治阶级的曹魏,因为改革发展生产,人心安定,深得更广大人民的拥护,政治向心力强大。

这是诸葛亮北伐之前的大的政治背景,小说也好,史实也好,都难以脱离这个背景,所以,对于“空城计”的本质分析是有帮助的。

二、魏蜀军事战略的变化

1.曹魏军事战略的转变。因为政治战略的变化,军事战略的部署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曹丕逝世,曹睿即位后,任用司马懿督都天下兵马,但是并非是让司马懿进攻川蜀,而是固守与蜀汉接壤的战略要隘之地,防止蜀汉诸葛亮进攻中原,以保障中原地区社会安定,努力发展生产。从进攻转为防御,着重国内发展与安定。

司马懿明明识破了空城计,为何还选择撤军?

司马懿明明识破了空城计,为何还选择撤军?

2.蜀汉军事战略的变化。随着曹魏的逐步强大和吴蜀的逐步衰弱,诸葛亮担心曹魏一旦强大到可以一口吞并蜀汉的时候就回天无力了,于是采取了利用川蜀之地的复杂地形特点,以攻为守,不断袭扰曹魏要隘之地,为弱蜀续命。

因为政治战略的变化导致了军事战略的变化,魏蜀两国战争的最终落脚点在司马懿和诸葛亮这两位军事统帅的身上,如何上演这场角逐,主要源动力不在战场上,而在政治和经济国力上。

蜀汉人口只有90万左右,不足曹魏的十分之一,常规军维持在18万左右,人民负担沉重,除去边关各地要隘的部队之外,能够调动北伐的军队人数只有10来万人,而且夷陵之战后,蜀汉人才奇缺,无以为继。而曹魏布置在长江要隘防止东吴的军队就达到10万人,可以随时调动的机动部队更是数量庞大,曹魏人才济济,数不胜数,中原人口是蜀汉10倍以上,人民负担也较轻。就算诸葛亮北伐成功,他又能“蛇吞象”吞下庞大的曹魏?所以,无论从哪方面来说,诸葛亮北伐都是一场实力悬殊的战争,失败是注定的。

司马懿明明识破了空城计,为何还选择撤军?

司马懿明明识破了空城计,为何还选择撤军?

这是分析“空城计”第二个具体因素,意味着军事行为因为政治战略行为的变化也发生了变化,最后,我们来看第三点。

三、军事统帅之间的战术变化

1.司马懿“拖死”战术。

前面分析了政治和军事以及经济实力的变化,在这样的前提之下,最终的执行者们会怎么做?首先当然是曹魏的主帅司马懿。因为从经济上讲,蜀汉天高路远,人口稀少,人才匮乏,人心不定,单就粮草而言,就是一个大问题,要实现如此大规模的北伐战争根本就是一个荒谬的举动。

故而,第一、曹睿要的是固守,以保国内发展生息,司马懿不会违背曹睿的旨意,随便出击诸葛亮,只要守住就行了。统帅最惜将士性命,不随便出战也可保将士性命无忧,保存军队的战斗力。第二、司马懿知道蜀汉的问题,知道诸葛亮来势汹汹,退势也必然汹汹,故而采取“拖死”战术,只要一拖,诸葛亮因为蜀汉国力跟不上,必然被拖死而自然退兵。

司马懿明明识破了空城计,为何还选择撤军?

司马懿明明识破了空城计,为何还选择撤军?

2.诸葛亮“扰死”战术。

诸葛亮北伐的目的并非吞并曹魏,作为一个国家的丞相,军队的统帅,对各国国力的研究自然熟谙于心,他的目的在于以攻为守,通过不断袭扰曹魏为蜀汉续命。所以,诸葛亮采取的是对曹魏关隘“扰死”的战术,像马蝇一样,时不时的给你来一下,让你不得安心。

值得称道的是诸葛亮因为是一个政治军事天才,所以尽管自己背后实力弱小,但是却能形成有效的打击力,让司马懿有时候也犯难,进退不得。

司马懿明明识破了空城计,为何还选择撤军?

司马懿明明识破了空城计,为何还选择撤军?

诸葛亮的北伐因为目的不在吞并曹魏,而在于以攻为守,尤其是在实力不相当的情况下,所以他的落脚点还是在一个“守”字,既然在守,就决定了他必定对“守”的部署要强于攻。

从诸葛亮六次北伐来看,他从拢右出道,依势屯田减轻负担,内迁天水、南安等郡居民等,除了第一次失街亭、第六次自己身死略有损失之外,蜀汉北伐的主力部队依然存在,并且长期保持比较高昂的作战能力,这就充分说明诸葛亮的战术也是围绕战略展开的,不会让司马懿轻易得手。

司马懿明明识破了空城计,为何还选择撤军?

司马懿明明识破了空城计,为何还选择撤军?

综上所述,无论是在历史史实中,还是在《三国演义》小说里,都无法摆脱以上的分析背景,这才是分析这一问题的关键。所以,我认为,就算司马懿识破“空城计”,他也不会去追击,因为这是曹魏战略战术决定了的,蜀汉无论是经济、政治、还是军事在当时的条件下都不可能对曹魏形成实质性的威胁,为了避免更大的牺牲,最大程度减少战斗减员,为将来一图而成积蓄力量,遇上诸葛亮这么个军事天才,司马懿根本没必要去冒这个险。

换做是我,反正诸葛亮其实没能力攻伐,守住自己的关隘就是了(这是战略),你摆个“空城计”,我也没必要硬闯进去,要知道诸葛亮是个军事天才,他攻伐不了中原,赚我几个将领的本事却有,所以,还是由他去吧,免遭战斗减员,保存实力也很重要。

有人说“空城计”根本就是诸葛亮司马懿暗通款曲,是相互养寇自重的把戏,其实那是胡扯,毫无依据和理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