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銀幕而生的大象,不能只以“喪”定義

為銀幕而生的大象,不能只以“喪”定義

為銀幕而生的大象,不能只以“喪”定義

《大象席地而坐》獲得第55屆金馬獎最佳劇情長片獎。這是胡波導演和一眾主創應得,謝謝你們付出的努力!

2019年1月26日,無錫書本放映組織了《大象席地而坐》的學術觀摩交流,攝影師範超出席映後。

為銀幕而生的大象,不能只以“喪”定義

為銀幕而生的大象,不能只以“喪”定義

這是一部只適合在電影院看的作品。如果要在電腦硬盤裡打開它,度過四個小時後並只能給出“喪”的評價,對於這部作品和主創來說是不公平的。

胡波#

為銀幕而生的大象,不能只以“喪”定義

這部電影的最大功臣,胡波,除了是導演,也是一個優秀的寫作者。他具備將文學文本和影視化作品的特質融合在一起並以此為基礎創新的能力。看過《大裂》《牛蛙》還有ONE上的短篇。

發現他的作品有一個特點,小說中畫面感尤其強烈,能讓人在閱讀過程中在腦海裡浮現出故事裡的場景;電影文本中又帶著文學作品的特質,似乎是和他寫的小說融匯在一起。



他對每個鏡頭、每一個場景要出現的元素把控極其精準,每一幀鏡頭都不是多餘的,完全為劇情的推進貢獻。

為銀幕而生的大象,不能只以“喪”定義

《大裂》

為銀幕而生的大象,不能只以“喪”定義

《牛蛙》

另外,胡波的作品中多用出現在不合理環境中的具象化的動物,作為表達主題的意象化符號,例如出現在滿洲里的、一直坐著的大象;在內蒙古農場的海鷗(ONE一個的短篇:《海鷗》);在石屎森林中被豢養的牛蛙等。

用現實中尋常可見的存在,和在現實中它本不該出現的環境搭配,在荒誕中書寫關於人性的主題:似乎這一切都不該發生,但又確實地發生了。

拍攝#

拍攝手法

拍攝手法上,《大象席地而坐》也相當大膽。這是一部純粹的導演電影,風格極為鮮明。全片採用自然光拍攝,由長鏡頭構建,昏暗瀰漫的環境加強了壓抑感,故事主角的逐步掙扎求存顯得更為深重。

四個小時的電影以主要人物的塑造和轉變為重點,每一幀鏡頭裡出現的有清晰人物最多隻有三個人,捨棄其餘一切非重點要素,不惜將作為側枝的人物和背景虛化,即使主人公身處這個環境,面對身邊的人,也和周遭這一切沒有關係。

為銀幕而生的大象,不能只以“喪”定義

為銀幕而生的大象,不能只以“喪”定義

觀眾的焦點和注意力幾乎是被強迫地放在四個主角上,除此以外沒有其他讓人能分神的佈景或者角色,沒有任何視覺炫技鏡頭,極為簡潔利落,或許這也是“壓抑感”的來源,但也是引發觀眾共鳴、令觀眾思考的原因之一。

可以說,胡波用最乾淨的鏡頭,說出了一個本屆金馬獎提名最佳長片中最為深重的故事。

“我會在五十歲以前,把對這個民族的所有反思,呈現出來。”可你卻沒有給自己活到五十歲的機會。也許已經在這部電影裡實現了吧。

如果有機會,希望各位能在電影院看到這隻為銀幕而生的大象。

故事#

故事內核

在故事內核上,關於電影的主題,是不是除了“喪”就沒有其他東西,這一點歷來爭議很大。《大象席地而坐》裡面的四個角色是,彭昱暢飾演的高中生韋布,章宇飾演的社會大佬於誠,王玉雯飾演陷入師生戀風波的黃玲,李從喜飾演老年無所善終的王金。

以韋布為核心,串聯其他三個人物。每個人物,都在普通的一天內,將自己人生中的導火索點燃了,積壓已久的矛盾,在故意昏暗虛化的鏡頭裡燒起來。四個人物的故事線在電影裡來回切換著敘述,到最終交匯在一起。

在電影結尾的人物交匯之前,他們的人生已在萬劫不復的邊緣。

為銀幕而生的大象,不能只以“喪”定義

韋布,還沒了解生活的本質,生活已將他背叛。

在意外導致同學死亡而被同學的哥哥、混混頭子於誠通緝時,親人,朋友,暗戀的人,沒有一個對他給予支持,他發現這座城市裡原來沒有人真正地接受他,只有那頭遠在滿洲里的大象等他。

為銀幕而生的大象,不能只以“喪”定義

於誠,為所欲為的縣城一霸,電影裡首先提出去看滿洲里大象的人,始終得不到他最在乎的東西。全片中他兩次提到大象席地而坐的事情,但其實看大象對他無關要緊。

一是在電影開頭對他偷情的對象,也是他朋友的老婆說的。第二次是對他唯一在乎、真正喜歡的人說的,在自己看著朋友跳樓想要躲躲風頭,廢物弟弟受了重傷、家人逼著自己去找“打”弟弟的人的節骨眼上,他還是要去見自己喜歡的人。

得到的回覆卻是,“我不想跟你去任何地方”。

為銀幕而生的大象,不能只以“喪”定義

黃玲,面對著暴躁酗酒的母親和幹不完的家務,遇到願意對她“好”的、亦師亦友、家裡整潔寬敞的教導主任,如同抓到了救命稻草,自然而然地發展超越師生的關係。

當她和主任唱歌的視頻被偷拍流轉時,向母親求助,換來的只有羞辱,還得面對找上門來的老師的老婆。

為銀幕而生的大象,不能只以“喪”定義

王金,自己的房子卻被迫睡陽臺,女兒女婿勸他去養老院還不讓他帶外孫女,朋友讓他接受生活現實,自己養多年的小狗被大狗咬死了,找人要說法被罵是訛錢。

01#

是的,電影交替講述著四個人混亂不堪的一天,但在電影最後的四十分鐘,四個人物的交匯,生活在深不見底的黑暗中,有光透進來了。

一是於誠找到有“軾弟之仇”的韋布。兩人交匯之時,韋布被人性的惡拉扯著,到了走投無路的地步。於誠,目睹朋友自殺後又被自己唯一在乎的人拒絕,對他來說世上也沒什麼可留戀的事情。

這兩個身處邊緣的人,都有想著去滿洲里看大象,做這件常人看來難以理解的事情。 “如果現在你在高樓陽臺上,你會怎麼辦。”“我還能怎麼辦。”對於誠來說,這是打破了他推卸朋友自殺責任的一個回答,他要留下來完成自己的責任,這比去看大象重要。

而通過這句話表明自己有輕生念頭的韋布,在後來於誠的和好和幫助下,得以有了去滿洲里的機會,暫時逃離出令他窒息的生活。這一場戲完成了兩位主角的救贖。

02#

二是在韋布被於誠放過一馬、黃玲用鐵棒砸了找上門的教導主任和他老婆、王金偷偷帶著外孫女出走,三人匯合買去滿洲里看大象的車票。在三個角色集合之前,他們都給了生活機會,暫時跟之前的混亂作了了斷。

韋布逃出來後依然要去滿洲里看看,沒有放棄他一直想做的事情,似乎不願辜負那頭席地而坐的大象;黃玲自覺地砍斷和教導主任的關係,鐵棒砸下去的瞬間是發洩,也宣示著對生活的反抗和重新開始的決心。



王金想起他年輕時在滿洲里當兵,他不再忍受女兒女婿對他的不敬,要和外孫女一起看大象,並且告訴韋布和黃玲,

“已經過了半生才明白這個道理”“只有留在這裡,才能把問題解決好。”這句話其實是呼應了之前於誠跟韋布說的,“雖然我不喜歡我弟弟,但今天的事情我得處理。”

這場戲還有一幕很值得回味,王金聽到沒有直接去滿洲里的車票時想要放棄,跟韋布交換了自己穿的大衣,說自己不去了。是韋布攔著他,跟他說“去看看”。

能看到一個少年即使歷盡艱辛,仍對生活、對自己的嚮往保留了一席之位;一個老人,用了大半生的時間,明白最好的方式是“哪兒也不去”,逃避解決不了問題。這些都是人性中值得回味的時刻。

03#

最後三人一起前往滿洲里,聽到象鳴呼嘯而過。這部電影裡的四個角色各自都有自己的救贖,生活以何種方式施以折磨,他們並沒有為之屈服。

演員#

演員表現

為銀幕而生的大象,不能只以“喪”定義

演員表現上,由於導演選擇的拍攝方式,《大象席地而坐》電影中極少出現人物全身動作或者全景,大部分是人物臉部特寫和長鏡頭跟拍,將環境、他人的因素虛化,削弱人物和周圍的關係,只突出人物在此時此地反應。

有意切斷與周遭聯繫的拍攝手法進一步加深了人物的孤獨感,絕大多時候肢體語言沒有用武之地,演員必須靠臉部表情、臺詞語氣來塑造人物,

對演技提出了嚴苛要求。

為銀幕而生的大象,不能只以“喪”定義

彭昱暢和章宇都貢獻出精彩的表演。這次倆人表演都屬於不顯山不露水的類型,看的時候感覺不到表演痕跡,戲劇感極其淡薄,自然得就是生活中可能遇到的每一個普通人。

在這部電影裡彭昱暢就是韋布,章宇就是於誠,你會忘記他們的演員身份,走進人物命運。而彭昱暢飾演的角色特徵和過硬演技讓他貢獻出提名金馬的準影帝表演,有幾個爆發的點特別抓人。

總結

總之,這部電影註定並不會是主流院線和受眾喜愛的電影,但它所表達的東西,能夠打破一切時空的壁壘,帶給能承受它的人共鳴和思考。



“我會在五十歲以前,把對這個民族的所有反思,呈現出來。”

可你卻沒有給自己活到五十歲的機會。也許已經在這部電影裡實現了吧。如果有機會,希望各位能在電影院看到這隻為銀幕而生的大象。

作者

Isabella one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