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石知識之田黃石

田黃石,簡稱“田黃”,因產於福州市壽山鄉“壽山溪”兩旁之水稻田底下、呈黃色而得名,為壽山石中最優良的品種之一。它有廣義的和狹義的之分:廣義的田黃石指“田坑石”,狹義的田黃石指田坑石中之發黃色者。在物理性質、工藝美術特徵等方面,田黃石與壽山石基本相同或相近,但因其珍稀和昂貴,故早已成為獨立的印章石品種。

1.田黃石簡介

玉石知識之田黃石

基本資料

主要礦物為:地開石、高嶺石、珍珠陶土、伊利石、葉蠟石等。

主要化學成分:多種礦物集合,其中地開石:Al(Si4O10)(OH)8。

常見的顏色:為黃、白、紅、褐等色。其中產於中坂田中的各種黃色田坑石稱為“田黃”。

它的光澤:土狀光澤,拋光面呈蠟狀光澤或油脂光澤。

解理:無,具貝殼狀斷口。

多色性:無。

雙折射率:無。

紫外熒光:通常無。

放大檢查:緻密塊狀構造,隱晶質至細粒狀呈顯微鱗片狀結構,其中田黃或某些水坑石常具特殊的“蘿蔔紋”狀條紋構造。

特殊光學效應:無。

詳細解說

身為“印石三寶”之一的田黃石,呈現黃、白、紅、黑等色,其中以黃色為最常見。具有珍珠光澤、玻璃光澤、油脂光澤,微透明至半透明,少數透明。硬度2.5,密度2.65-2.90克/釐米3。質地緻密、細膩、溫潤、光潔。尤為引人注目的是其肌裡隱約可見蘿蔔紋狀細紋,顏色外濃而向內逐漸變淡,表面時而裹有黃色或灰黑色石皮,間有紅色格紋。為田黃石所獨有的外觀特徵,素有“無紋不成田”、“無皮不成田”、“無格不成田”之稱。誠然,從其石質來說,仍以純淨為貴。

田黃石,是壽山石品種中的珍品。由於它有“福”(福建)、“壽”(壽山)、“田”(財富)、“黃”(皇帝專用色)之寓意,具備細、潔、潤、膩、溫、凝印石之六德,故稱之為“帝石”,併成為清朝祭天專用的國石。史載,清時福建巡撫用一整塊上等田黃雕刻了“三鏈章”,乾隆皇帝奉為至寶,清室代代相傳;咸豐帝臨終時,賜予慈禧一方田黃御璽;末代皇朝解體,溥儀不要所有珍寶,只將那枚“三連章”縫在棉衣裡。至於民間相傳,田黃石是女禍補天時遺留在人間的寶石,又說是鳳凰鳥蛋所變,還傳田黃石可驅災避邪,藏田黃者能益壽延年等。

得名由來

田黃究竟從何而得名?簡而言之,在稻田裡發現的黃色彩石。田黃石之所以珍稀的另一個原因是因為在地球上,只有福建壽山村一條小溪兩旁數里狹長的水田底下砂層才有。且經過數百年來的連續掘採,壽山村的水田已被翻掘了無數次,如今已開採殆盡,上乘的田黃早已是無價之寶。古時即有“一兩田黃三兩金”之說,而今已該是“兩”對“斤”了,故田黃的價格漲勢迅猛。

2.田黃石鑑別方法

(1)測量石質。運用紅外光譜儀等儀器對石質進行測試,以確定其主要礦物組成以及樣品的密度。

(2)觀察石形。山石仿造的田黃礫石形態通常為單調的渾圓狀,表面光溜,缺少天然田黃表面的大小不規則狀凹坑與溝槽。

(3)觀察石皮。仿製的石皮質地較乾澀,皮色較鮮豔、均一,不自然;而天然石皮質地較細滑,色澤較柔和,顏色不十分均勻,非常自然。

(4)觀察石色。經染色處理的田黃仿製品總體上顏色較均一,有些過於鮮豔,有些過於色濃,不夠柔和。

用指甲劃田黃應該沒有白色痕跡

首先,“石皮”是田黃石的主要標誌之一,絕大多數田黃石外表都有皮層包裹,有無石皮是鑑定田黃石原石的一個重要依據;其皮質比其他壽山石或巴林石細嫩,用刀輕刮,刀感流暢而微沉,粉粒細膩均勻。

而且,田黃石的肌理表皮組織比較有特點。表皮都會出現密如織網的細蘿蔔紋,而且疏密有致、條理不亂,如新出蘿蔔去皮,而青天石、巴林石等石頭的紋理比較雜亂。同時,大部分田黃石或多或少都帶有裂格,多呈現於表層,交叉狀,如龜裂紋。

最後,田黃石的手感類似軟玉,質地溫潤、細膩、凝嫩。其在光線透照下,石心皆泛黃紅之光,燦爛醒目,即使在寒冬臘月,也感覺溫潤,但如果用指甲劃田黃應該不留痕跡,因為田黃壽山石的硬度大於人類的指甲。

而其餘相似石頭的手感則明顯乾燥許多。符合手感、表皮特徵,並且同時擁有“石皮”的石頭,一般可初步鑑定為田黃石。

品相

蘿蔔紋理細緻而顏色不重者為貴確定田黃石的品相,一般要從四點入手。首先是顏色,黃石一般呈黃、白、紅、黑等色,以黃為尊,黃色色澤越厚重純正者價值越高。二者是手感,質地緻密、細膩、溫潤、光潔者價格為高。三是透明度,位於將透未透“中庸”狀態的田黃石價值最高,而且,油滑透光中雜質越少越好,純淨者為上品。

最後,紋理也是決定田黃石價值的重要方面。蘿蔔紋理明顯,切紋理細緻有序的田黃石價格更高,“無皮不成田”、“無格不成田”的說法正來源於此。不過,蘿蔔紋理的顏色不能太重,不能影響田黃石以純淨為貴的總原則。

田黃石必需具備六德:(1)細:指質地細密,如嬰兒之膚;(2)結:內質脂密有光澤,手有滑感;(3)溫:與人有相親的寶氣,無火氣;(4)潤:在手心能生成露珠般的滋潤,如露之慾滴;(5)凝:指凝靈,如半透明的凍狀;(6)膩:指肌裡油溢,用手稍微盤玩一會就會出現由裡往外冒油,如油之慾滴。其他石頭,沒有這種油膩感,更談不上由裡向外冒油,油之慾滴了。

(二)田黃的比重2.6克/cm3,摩爾硬度為2.5—2.9度。與人指甲硬度差不多。若田黃加熱上臘後,石質會變硬些。

(三)田黃肌理應有蘿蔔紋,在燈光透視下可見。(1)象蘿蔔皮內層的紋理,網狀而且長眼,由密漸疏。(2)像粽粒狀,如糯米粽子蒸熟後,米粒似化未化形狀,有時也成條紋狀。(3)網眼較圓,又斷續分散分佈。(4)如東瓜內心紋,或明或暗不規則分佈。(5)如水波紋狀。(6)基本上不見蘿蔔紋,僅有少數網狀紋,是最上品者。

(四)田黃石有無外皮不作為鑑定標準,僅作為參考。格裂是田黃石瑕疵,無格無裂是極美品。“無格不成田,無皮不成田”,只作參考,不作鑑定標準。“無紋不成田”,作為鑑定標準之一。有蘿蔔紋不一定是田黃,但田黃必須要有蘿蔔紋。

(五)儀器檢測,用紅外光譜分析、X射線能譜分析分析,田黃石主要成份有的是純淨的地開石組成,其中有極少量輝銻礦;有的除地開石外,還含有其他礦物成份;田黃凍石主要礦物成份由珍珠陶石組成。其礦物主要成份是地開石或珍珠陶石不一定是田黃(浙江昌化田黃,其礦物主要成份也是地開石),但田黃的主要礦物成份必須是地開石或珍珠陶石。只要具備上述條件,就可以確定是田黃真品。

與田黃石相近或相似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鹿目石:石內有紅褐色透出,沒有蘿蔔紋。

(二)連江黃:乾燥易裂,紋粗且直,石質脆硬,石屑呈顆粒狀,礦物成份是伊利石。

(三)善伯洞石:肌裡多含金屬細砂點,閃閃發光,俗稱金砂地,有的有粉白色的渾點,俗稱花生糕。其礦物成份是高嶺石。

(四)溪管田石:也稱溪蛋,是芙蓉石的石性,礦物成份葉臘石。

(五)牛旦黃石:石內含砂點,沒有蘿蔔紋。

(六)坑頭田石:石內有俗稱“蝨卵”的白點。

(七)巴林福黃石:礦物成份是高嶺石,其黃凍產量稀少,如今己是黃金三倍價。

(八)河南黃凍石:其主要礦物成份不是地開石。

(九)巴林殊砂凍:其主要礦物成份不是地開石。

(十)壽山高山凍:溫、潤、膩不如田黃。礦物主要成份是高嶺石。

(十一)浙江昌化田黃:刀感要硬、澀一點,刀痕有小小結晶閃閃發光,石質較粗,較松,內有淺色小點,雜質,沒有壽山田黃瑩澈、溫粹、凝膩的境界。特別注意,只有浙江昌化田黃石,其主要礦物成份是由地開石組成,與壽山田黃石相同;高山坑、都成坑、坑頭坑的壽山石有的也含有地開石,但顏色為灰白、白色、肉紅色;其餘成份都不是地開石或珍珠陶石,用儀器檢測很容易區別。

3.田黃石價格

玉石知識之田黃石

石中之王田黃石,產於福建福州市北郊壽山村田坑的田黃石,是壽山石中的珍品。有著“福”(福建)、“壽”(壽山)、“田”(財富)、“黃”(皇帝專用色)之寓意,故被人們稱之為“帝石”。關於田黃石的由來傳說它是:女媧補天時遺留在人間的寶石;是鳳凰鳥蛋所變……據說還有史書記載:咸豐帝臨終時,賜予慈禧一方田黃玉璽,末代皇朝解體,溥儀不要所有珍寶,只將一枚“三連章”縫在棉衣裡。這些官方的、民間的傳說無疑給田黃石平添了許多神秘的色彩。

田黃石質地寶潔、透明、通靈,肌裡紋路隱約如絲,明顯細緻,宛如蘿線紋。壽山石的筋格有好幾種,而田黃石的筋格唯有紅色盤格一種,在一塊田黃石上表裡的色調是可能變化的,因此,田黃石方章價值更高。將田黃石鋸成方章,前人謂之“解石”,古人有“解石之難難於上青天”之說。這是因為田黃石很難從外表看出其色調是否表裡一致,鋸開來也許數倍增值,也許價落萬丈。

田黃石大多為卵狀,故用手撫摸時會有圓順溫潤之感,一塊好的田黃石還須經藝術加工,加工的手法有薄意、浮雕、圓雕和製成方章。田黃石日漸稀少價格扶搖直上,易金三倍之說早已過時。拍賣市場上田黃石價格火爆,一方几十克重的田黃舊印動輒幾萬、十幾萬元,件頭稍大的上品,可以賣到幾十萬、上百萬元。 田黃,這一數百年來一直受文人雅士所喜好的收藏“舊寵”,除了田黃本身蘊含了高雅、品位等文化內涵外,還因為田黃石材稀缺。田黃屬傳統雕刻石材壽山石中的上品,出產於福建壽山鄉一條名為壽山溪的西邊古沙層中,至今已有數百年的開採歷史。由於多年的開採,田黃石材已趨枯竭,石材價格猛漲。以前說“一兩黃金一兩田黃”,,一兩田黃的價格早已比一兩黃金高出好幾倍。據廣州市文物總店的專家介紹,1克品相普通的田黃石材要價已達3000元。

4.田黃石產地

玉石知識之田黃石

田黃石是壽山石系中的瑰寶,素有“萬石中之王”尊號。其色澤溫潤可愛,肌理細密,自明清以來就被印人視為“印石之王”。數百年來田黃石極受藏家至愛,正如俗語所說:“黃金易得,田黃難求”。

福建省福州市北部山區的壽山鄉,鄉中有一條約1千多米長,寬2百多米的山溪,就是田黃石的出產地。它是脫離石脈而獨立成塊,長期埋於沙士之中,是“無根而璞,無脈可尋”的石材。田黃石分上坂,中坂和下坂三個地段組成,上坂是靠溪水上游地區,這兒出產的田黃石透明度高,有通靈感,顏色略顯微黃的白色調為主。由於上游的水源好,出產的田黃石猶似玻璃一樣的光澤明亮。田黃石的上品稱“銀裹金”和“田白石”,出自上坂區。中坂位於溪河的中間部分,所產之石大多標準而規範,而且石質潔淨溼潤,色澤濃重,石中的蘿蔔紋理清晰,田黃石中的“田黃涼石”、“金裹銀”、“桔皮紅”、“黃金黃”、“楷杷黃”、“雞油黃”等極品,大多產於此坂。下坂因處坑頭一帶,缺乏水衝性,故石質透明度較差,多為桐油色、暗赭色,紋理較粗。

早在一千多年前,我國已有人開始採集,到了明清兩代田黃石更是盛名於世。許多達官顯貴,文人雅士競相刻意收集田黃石。相傳清初時期皇帝祭天,神案上都少不了一方上品田黃石,寓其“福(福建)、壽(壽山)、皇(田黃)”吉祥之意。因此,田黃石一直盛名不衰,身價倍增,曾有古話“一寸田黃一寸金”。

5.田黃石外觀特徵

玉石知識之田黃石

據專家介紹,田黃石自從由母礦中分裂出來再埋藏到田間,其間歷經了數百萬年之久,在特殊的環境和特殊條件下,田黃石逐漸地改變了它原來的形態、色彩和質地,出現了其獨具的外觀特徵。歸納起來主要表現在石形、石質、石色、石皮以及蘿蔔紋、紅筋等六個方面,可依此來鑑定。

石形:田黃石的外形多呈卵石狀,光嫩圓滑,沒有明顯的稜角。這是由於礦塊在遷移滾動過程中,受到溪水不斷沖刷研磨的結果。

石質:田黃石的質地溼潤可愛,為微透明或半透明體。如果仔細觀察,會煥發出一種其它石材品種所不具備的迷人光彩。

石色:“田黃石”顧名思義,是一種黃顏色的寶石。儘管按照色相來區分,有田黃、白田、紅田、黑田以及銀裹金、金裹銀等品種,但無論什麼色彩的田黃石都是以黃色作為它的基調,只不過偏白、偏紅或偏黑而已。比如“紅田石”其色近橙黃如桔皮,絕不可能出現桃紅、硃紅和血紅的色彩;“黑田石”則黑中帶赭;即使被稱作“白田”的田黃石,也並非純白如雪,而是白中稍帶淡黃或蛋清色。

石皮:多數田黃石的外表都有黃色或黑色的皮層包裹著,或厚或薄,或全裹,或稀疏掛皮,形態變幻無常,雖然也有一些田黃石因為色皮極薄,一經雕刻打磨即被清除,但田黃石的顏色都不是表裡如一的,通常是由表皮向裡層逐漸轉淡,乃至泛白。這種色彩的變化規律,塊頭大的田黃石尤為明顯。

蘿蔔紋:凡是透明度較強的田黃石,在強烈的光線下觀察,它的肌理往往隱約可見到一條條細而密的紋理,其形狀猶如剛剛出土的白蘿蔔纖維,故有“蘿蔔紋”之稱。

紅筋:紅筋是指田黃石表層偶爾出現的紅色筋絡,紅如血,細如絲,俗稱“紅筋”又叫“血絲”。它是田黃石在遷移過程中產生的細裂紋,經土壤中氧化鐵滲透而形成的格紋。

田黃石的真偽鑑定,主要是依靠肉眼進行,還可以根據上述外觀特徵基本可以辨別清楚。

6.田黃石的品類

田黃石系壽山石中特稀少的一種,理論上還是葉蠟石屬單科晶系。其化學成份理論值:SIO266.7%; H2O5%;Al2O328.3%;Fe2 O31.7%左右;CaO0.3%左右;還可能含微量K、Mn、Ti、Zr……壽山石主色調之變化,與其化學成份中低含Fe2O3MgO等比例變化有關。摩化硫度為2度左右,其比重2.5.耐火度1700度C左右。

田石——產於壽山鄉內外洋的溪田中。上有坑頭洞,洞旁有溪,長約數里,即壽山溪。通常以溪水所灌溉的水田範圍,作為出產田石的界限。其品種根據產地不同,分上坂、中坂、下坂、碓下坂及擱溜田等,其中中坂所產田石尤佳。色分紅、黃、白、黑等。紅者曰“紅田”,黃者稱“田黃”,白者呼“白田”,黑灰者謂“黑田”。另有外白內黃的“銀裹金田”、外黃內白的“金裹銀田”、外裹黑色薄皮的“烏鴉皮田”。

(一)橘皮紅田:橘皮紅田為上三坂所產。色素以紅,黃為主,尤以深紅居多。色似紅橘皮,而紅得更深更濃,似紅琥珀,但比琥珀溫婉可親。肌理蘊極細緻之蘿蔔紋,綿密而欲化。其質純優,凝靈成凍,為田石中色度最飽和者。橘皮紅應為正紅田,佔田石產量比例中最少部分,且材積多不盈兩,故極稀罕。材、形好的橘皮紅被列為田石的極品。

(二)煨紅田:煨紅田多產於上、中坂田中,外層色紅如丹棗,表面常有黑色斑塊如黑皮,材積亦極小,靈度遜於橘皮紅田,顯微透明狀,質亦比田黃稍堅硬、乾澀、常無明顯的蘿蔔紋。

相傳乃因石農墾地燒草時,土裡的小田黃經火燻燒,達到一定溫度而變色,故也屬稀品。但多因質燥,材小而不為收藏者所珍愛。

(三)田黃:指黃色的田石。上坂、中坂、下坂、碓下坂的溪田中,及沿溪而下數里至雙溪皆可掘得,佔田石產量最多。各坂的田黃色質微有區別:上坂多偏嫩而清淡;下坂以下多偏硬黝;中坂的色質為最佳。其黃色之濃淡各有千秋,人們按其色相之差別,又劃分三個等次十種類別:

01.標準田黃的色澤,屬上品

(1)色濃而微泛橙紅,接近桔皮紅,但紅的成分略少,稱“橘皮黃”。

(2)黃中帶赤,色明快的,曰“黃金黃”。

(3)黃而帶赭,如將熟或熟透的枇杷色,叫“枇杷黃”。

02.中品

(4)黃色再淡的有“桂花黃”,雖屬黃色但略帶粉白色調。

(5)比桂花黃清淡、質靈膩、細嫩、而又比白田稍黃的稱“雞油黃”。

(6)黃而微褐如熟慄的,稱“熟慄黃”。

03.下品

(7)稍淡於熟慄黃,質滯而黝的為“肥皂黃”。

(8)色黯褐而質如鹿目的稱“糖粿黃”。

(9)黃色淡如蜂蠟,質比雞油黃滯結些的稱“密蠟黃”。

(10)介於桂花黃和肥皂黃之間的,稱為“蕃薯黃”。

這四類田較為乾燥粗雜,幾乎不通靈,也多無蘿蔔紋,俗稱“雜田”。

(四)白田

指白色的田石。多掘自上、中坂、質靈膩嫩透,酷似坑頭水晶。常有赭黃格似血縷,蘿蔔紋如鮮嫩之白蘿蔔肌理,極細而化。因石通靈,色純淡,故格、紋比各色田石更為明顯而有致。白田偶有黑色的裹皮,也有色白渾濁且狀似砂粒的斑皮,斑皮均多深入肌理而似雪花。 有黃皮的白田,即所謂“金裹銀”,極難覓得,其色並非純白,皆略帶淡黃或蛋青色,燈照則肌理皆泛黃紅,有別於掘性白高山。

(五)黑田

黑田有純黑和灰黑二種。

純黑田指黑赭色田石。多出於鐵頭嶺及下坂一帶的田中,常見有黃色石皮。質亦較細,蘿蔔紋比它色田石略粗,肌理渾而微透,並常伴有細小黑砂釘。

灰黑田色較淡而灰。皮或黑或黃,質多粗硬渾雜而間有黑砂點。蘿蔔紋常粗散不勻。產地除上述外,上、中坂也常有出產。為下品田。

黑田中偶有質靈、紋細,肌理灰黑而顯青綠色調,人或稱之為“綠田”。

(六)黑皮田

即“烏鴉皮”田。外表附有微透明、黑色石皮。上、中,下三坂均有出產。皮無純黑,而黑中又微帶青綠或灰綠色,又稱“蛤蟆皮”。其皮內或白田或田黃,色質、紋理和尋常無皮之田無異,唯多伴有小黑釘。單層的烏鴉皮田燈下能透,其肌質易於鑑識,若烏鴉皮內再有一、二層黃皮或白皮則難以燈照鑑別,不過這類含多層石皮的田石,若皮質細膩、無雜色、無砂斑,則多見其裡色質俱佳,猶如凍石,實屬難得之材。

(七)銀裹金——指外白內黃的田石。

許多白田或多或少總帶有黃心,田黃亦常帶有白皮,“銀裹金”原指白田中有較多的黃心,或田黃的白皮稍厚稍多的,皆統稱為“銀裹金”田。前者的黃心如蛋黃亦如黃心的蕃薯,黃亦明快純淨而淡雅,質極細嫩靈膩,而紋路比各色田石更隱約難尋,幾乎不可見。後者的黃多介於黃金黃與桂花黃之間,接近黃金黃,但稍含粉色,蘿蔔紋細密有致。材積好、色質佳的銀裹金,亦屬田石之上品。

(八)碓下田

產白碓下坂。皮青黃而稀薄。外層肌質色較濃,黃而偏褐,肌理淺淡。或有明顯的細密蘿蔔紋,紋痕稍直,並伴有蝨卵狀小白點。質靈透,但乾裂較多。

(九)擱溜田

又稱滑溜田。屬沿溪遷移而下的田石。上四坂溪田表層或沿碓下坂而下至九手、回龍、雙溪,溪中淺表沙層中偶或可得。紋多偏粗而顯露,紋行齊直,有的疏密不均、粗細不勻。粗者極粗,細者僅微小部份亦同尋常田黃。色多褐黃。亦常附有小片黃皮,黃而灰綠,粗澀如士粉。肌理常伴有黑砂釘或星散小白點。其中露土被陽光曝曬的,陽面往往退化,變得粗澀乾裂,而陰面還不失田黃本色。

(十)“九手田”

產於碓下坂至善伯山腳一帶的壽山溪流周圍,多為深層砂土中掘得,產量稀少,亦屬難得。其色或淡且泛白,或顯褐紅色。肌理無紋或紋細如絲。多附有稀薄小片黃皮。質地綿韌,顯半通靈或微通靈狀,裂格較少,偶有星散小白點或細小黑釘。溫潤稍遜於上三坂之田。色濃質優的“九乎田”,人們通常將它歸類於下坂田。

(十一)硬田

是指各坂所掘的田石中,肌質堅硬而粗劣的。所帶之皮似牛蛋皮或鹿目皮,但皮質比牛蛋黃略細,皮色也沉而微綠。肌理或不見紋或紋路粗雜。通靈度差,且時含硬砂。

7.田黃石形成原因

玉石知識之田黃石

石皮形成過程

田黃石的母礦在生成時,由於地開石和輝銻礦原共生於低熱礦液礦,而後輝銻礦在長期表生作用下,轉化為銻的氧化物。自從田黃石由礦床分離埋藏水田中,這種銻的氧化物在這個特定的環境中,因地下水的作用,對其長期浸潤,使石表染色形成石皮。同時,田黃石中所含的氧化鐵也對自身浸潤,促其形成特有的色澤變化,因此田黃石不僅有特有的石皮,而且其質地與壽山石的質地也是有區別的。

格紋形成過程

田黃石是從山上母礦中分離出來的壽山石,從山巔經漫長的雨水和溪水衝擊,沿溝溪經無數次滾落,最後流至田中,在這運動過程中,外表難免會受到損傷,出現一些裂紋。而這些裂紋在埋藏土壤裡,受氧化鐵滲透形成了特有的格紋、因此格與無菱角是田黃石重要的特徵。

雕刻“度”

“格”與“皮”是田黃石的重要特徵,也是辨別真偽的依據之一,所以在加工時要注意適當保留。但是格紋過多、石皮過厚,畢竟會影響田黃石的品質,因此雕刻高手都巧妙地狩其加以利用,既保留它的特色,又可化弊為利。

8.田黃石如何防偽

玉石知識之田黃石

田黃素有“易金三倍”之說,因其珍稀難覓,價值高昂,所以早在清朝就有商賈以連江黃假冒田黃石。如今科學技術的發展,也給造假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機,市場上一些不法分子常常利用田黃石與某些石種有相似之處的特點,或以次充好,或製假亂真,因此田黃石收藏者必須加以防備。

常見的製假現象:

一種是利用色澤接近田黃石、肌理似有蘿蔔紋的石材,把它整成卵石狀,並用硬器點鑿或置於硬砂中翻滾,然後沾上土或著色,再加蒸煮,使其顏色外形與無皮的田黃石相似。這種假田黃乍看之下,酷似真品,但仔細觀察,其外表鑿痕密佈,終不自然。只要透過外表悉察肌理,便知其為偽物。

第二種是假造石皮。或用顏料塗染,或用膠水調石粉塗抹其表,或泡藥水高壓加溫,再經磨製,就像緊裹著石皮的田黃石。然而,這種假石皮鬆而脆,顆粒粗大,渾濁不透,乾結如疤,難以受刀。辨認時,一經摸或加油,不久,其圖文均不見。雕刻時也只能刻制組線條景物,而不能精雕細刻。

第三種是改變別的石種色澤,使它類似田黃石,又“巧妙”地使表層肌質變換成田黃石的“裹皮”,偽造成烏鴉皮田黃石,但其皮層淺薄如紙,這種假品,因皮色過於透明,皮質也過於細柔,所以易於識別。

第四種是利用某些質地與田黃石相似的石種進行冒充。這種冒品的識別,要求鑑別者必須熟悉幾種與田黃相似的石種的特性,以便進行比較和鑑別。如掘性高山石與掘性都成坑石,通常都有蘿蔔紋,但前者石性較松,後者石質微堅,都不如田黃石溫潤。又如鱟箕石也屬掘性高山,質松性燥,且外形多不呈卵狀。再如舊洞善伯的黃色結晶體,雖可與田黃相比美,但沒有石皮與蘿蔔紋,而且肌理時有金屬砂點,有時還有“花生糕”渾點,與田黃相比,相去甚遠。此外,黃色荔枝凍石因偶有石皮和蘿蔔紋,也常被石賈製成方章,冒稱田黃凍,這種冒品要價極高,且因為沒有人工痕跡,所以若非行家,不好識別,但細察之下,還是可以發現這種荔枝凍質地過於通靈,蘿蔔紋也較粗,缺乏田黃的穩重感。

有關部門在研究田黃的內部成份組成中,用某種科學的方法,改變一些石材的分子結構,使其色澤與內部結構接近於田黃石,但終究不能溫潤其質、絲紋其體,由此可見田黃石的天生麗質並非人工所能牽強達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