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煦战功显赫,朱高炽肥胖迟钝,为何朱棣还把帝位传给朱高炽?

荼蘼未盡


朱高煦是明成祖朱棣的第二个儿子,太子朱高炽的弟弟。朱高煦之于朱棣和朱高炽就像朱棣之于朱元璋和朱标。朱高炽的性格和朱棣完全不同,朱高炽是一个非常宽厚仁慈的君主。朱高煦则和朱棣非常相似,当然也只是某些方面非常像。相比较于朱高炽,朱高煦确实有不少长处。朱高炽喜静不好懂,导致身体非常肥胖而且行动也非常不便。朱高煦则是一个能征善战的王子。朱高煦是一名出色的将军,军事素养非常高。靖难之役时,朱高煦跟随朱棣起兵,在战场中朱高煦多次立下战功。白沟河之战中力斩敌帅。朱棣兵败东昌时,朱高煦率军队救出朱棣。后来朱棣兵败浦子口又是朱高煦率军赶到。靖难之役中的朱高煦的表现丝毫不亚于朱棣。朱棣也多次表露出对朱高煦的欣赏,甚至暗示朱高煦,有可能让他取代朱高炽的位子。



朱高煦也觉得自己的功劳非常大,甚至觉得自己就是李世民在世。朱高煦从来没有把世子朱高炽放在眼中。靖难之役成功以后,朱棣在选立太子的时候出现了犹豫。一方面朱棣觉得朱高煦更像自己,有改立朱高煦的意思;另一方面朱高炽已经是世子,晋级为太子也在情理之中。经过一番权衡之后,朱棣最终还是立朱高炽为太子。朱高煦成为储君之争的失意者,最后成为造反者。为什么朱棣会选择形体肥胖的朱高炽,而放弃战功卓著的朱高煦呢?

朱高炽有一点朱高煦永远追不上,朱高炽是朱棣的嫡长子。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非常看重中国传统的嫡长子继承制度。朱元璋根据嫡长子继承制度立朱标为太子。其实从个人情感上朱元璋也非常喜欢朱棣,朱棣也非常像朱元璋。当然朱标也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皇子,朱元璋立朱标为太子没有任何问题。朱标去世之后,按道理深受朱元璋喜爱的朱棣应该有机会成为储君。但是朱元璋根据嫡长子继承制度的相关规定没有立儿子朱棣,而是立了嫡长孙朱允炆。朱棣深受朱元璋的影响,嫡长子继承制度的观念也在他的脑海中盘桓。他还是燕王的时候就立朱高炽为世子。朱棣靖难成功之后,朱高炽由世子晋升为太子也在情理之中。



朱棣当上皇帝之后,一直困扰他的事情便是自己得位不正。朱棣在位期间一直都想解决自己皇位不正的问题,同时也要解决燕王这一支皇位合法性。朱棣解决皇位合法性的重要手段便是皇位继承符合传统皇位继承制度。如果此时朱棣废黜朱高炽,改立朱高煦为太子,极有可能造成朱棣这一支皇位继承错乱问题。朱棣要保证子孙后代皇位继承完全符合礼法,绝对具有合法性。如果这时候让朱高煦继承皇位极有可能给人的感觉是皇位再一次偏移。后来可能有更多人觊觎皇位。所以从朱棣开始,明朝比较严格地执行嫡长子继承制度。



朱高炽虽然比较肥胖而且行动不便,但是他并不迟钝。朱高炽生性端重沉静,言行识度,喜好读书,不喜好女色。由于他的儒雅与仁爱深得朱元璋的喜爱,朱元璋在他身上甚至能看到朱标的影子。朱元璋和朱棣都非常明白为政之道在于张与驰。朱元璋知道自己为政比较严厉,所以他选择了相对仁厚的朱标和朱允炆。朱棣为政也比较严苛,所以他也需要一个相对仁厚的储君。朱高煦从小就是桀骜不驯,不肯好好学习,只知道好勇斗狠,而且言行轻佻。朱元璋对着这个轻佻浮躁的孙子非常反感。朱高煦的舅舅徐祖辉经常告诫他,可是他完全置若罔闻。辅助朱棣夺得皇位之后,朱高煦更加横行不法,经常做一些出格的事情。朱高煦继承了朱棣的作战勇敢,却没有继承朱棣的为君之道。朱高煦有将军之才却没有帝王之道。越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朱高煦的缺点就暴露的越多,朱高煦也就越行为不轨。朱棣更加坚定了朱棣立朱高炽为储君的想法。其实朱高炽也是一个文武全才,只不过他的文治掩盖了武功。靖难之役期间,朱高炽曾经成功地阻挡了李景隆的50万大军,保住了北平城。从这件事可以看出朱高炽的军事才能。



朱元璋在废黜了丞相制度之后惊奇的发现,摆平了丞相之后,一个更为庞大的文官集团有逐渐站了起来。明朝后来逐渐形成了庞大的文官集团。到了明成祖时期,文官集团已经拥有相当力量。朱高炽其实当时已经得到了大臣们的支持。朱高炽本来就是一个仁厚之人,深得文官们拥戴。朱高炽是一个文治之君,文官集团也愿意站在朱高炽身边。此外不少文官都是嫡长子继承制度的坚决支持者,他们自然会支持身为嫡长子的朱高炽。明朝的文官是一个非常个性的团体,他们绝对不会因为所谓的权威改变自己的初衷。他们已经决定和朱高炽共进退,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朱棣的决定。

文官在劝朱棣的时候非常聪明,他们没有跟朱棣正面起冲突,而是利用朱棣的喜好。朱棣对朱高炽的感情只能算一般,但是朱棣却非常喜欢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传说朱瞻基降生之时,朱棣曾经梦到朱元璋将象征权力的大圭送给自己,并且说:“传世之孙,永世其昌”。朱棣醒来之后就传来朱瞻基降生的消息。朱棣看到朱瞻基长得特别像自己后非常开心,也坚定了发动靖难之役的决心。在朱棣眼中朱瞻基才是皇位的最佳人选。文臣解缙知道朱棣特别喜爱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便以“好圣孙”来说服朱棣立朱高炽为太子。朱棣最终下定决心于永乐二年立朱高炽为太子,永乐九年立朱瞻基为皇太孙。朱棣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天下朱高炽之后朱瞻基是唯一的皇帝人选。



朱高煦虽然战功卓著却不是皇帝的最佳人选。夺储之争失败之后,朱高煦便在作死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后成功将自己作成了瓦罐鸡。朱高炽虽然只当了不到一年皇帝,采取的各项措施却为“仁宣之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朱高炽用自己的政绩和仁厚为自己赢得了“仁”字庙号。朱棣没有选错皇太子,更没有选错皇太孙。


依稀说史


朱高煦骁勇善战,行事有乃父之风,这让从马背上得天下的朱棣非常的喜爱。反观朱高炽根本就没有一国之君的形象,大胖子,瘸腿,不爱动,朱棣看他哪都不顺眼,所以朱棣曾多次想废了他。然而朱高炽也有一些朱高煦无法比拟的优势,正是这些优势最终让朱高煦与皇位失之交臂。

长幼之序是朱高煦很难迈过去的坎

朱高炽是朱棣的长子,为人仁厚,很受朱元璋的喜爱,朱元璋在世时就指定他为燕王的继承人,朱棣作为朱元璋的儿子也不敢否定自己老爹的指示。而且长幼有序的思想在当时已经根深蒂固,任谁也不敢轻易逾越。有一段时间朱棣曾透漏出想废掉朱高炽立他更中意的朱高煦时,大才子解缙劝他:“为长,古来如此”“先例一开,怕难有宁日,历代事可为前车之鉴”。 解缙的理由让人无法辩驳,历史上每一次的储位之争带来的都是腥风血雨,如果从一开始就立长为储,就可以断了那些幼者的念想:你就安心的当个太平王爷,皇帝已经是你哥哥的。在欲望还没有生根发芽的时候就踩死它,这对整个国家的稳定是有好处的。

朱高炽在文官中的威望特别的高

朱高炽非常的喜欢读书,说话轻声细语,整个人非常的儒雅。而且他生性仁爱,体恤下属,有一次朱元璋派他在黎明的时候去检阅士兵,朱高炽去了没多久就回来了,朱元璋问其原因,他告诉朱元璋说天气太冷了,等士兵吃完早饭后再去检阅。他的这种儒雅仁厚的作风深受文官的喜爱。朱棣登基后,把朱高炽派往南京监国,朱高煦趁机制造流言诽谤他,朱棣也有点怀疑,于是派礼部侍郎胡濙暗中监视朱高炽。没多久胡濙便向朱棣汇报了太子监国七事,并对他大加赞扬,说他诚敬孝谨。胡濙的汇报顿时打消了朱棣的疑虑。朱棣看到朝中这么多人在支持朱高炽,知道其羽翼已丰,慢慢的也就认同朱高炽了。

好皇孙

朱棣生性残暴,在他想废长立幼拿不定主意时,曾征询大臣们的意见,有的人说应该立朱高炽,长幼有序符合礼制,朱棣听完非常的不高兴,毕竟他更喜欢朱高煦,于是就说大臣离间他们父子关系,把支持立朱高炽的人给杀了。有的人看明白了朱棣的心思,就顺他的意思说立朱高煦为太子,朱棣又担心于礼不合,会给朝廷带来不稳定因素,他心情焦躁又说别人怂恿他废长立幼,于是又把支持立朱高煦的人给杀了。就在众大臣不知道怎么办的时候,解缙站出来说了三个字:好皇孙。朱棣听到这三个字后一惊,顿时明白解缙的意思了。好皇孙指的是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朱瞻基不仅聪明伶俐,而且处事之风特别像朱棣。朱棣实在是太喜欢这个孙子了,在他心目中已经把他这个孙子当做第三代接班人来培养。可是一旦立朱高煦为太子,那朱瞻基以后是绝对当不上皇上的。朱棣听完解缙说的这三个字后就再也不说话了。

朱高炽为人仁爱,这样的人更适合守江山。虽然朱棣对朱高炽不太满意,但最终还是让他成为皇位继承人,从后面看来这样的选择还是非常明智的。虽然朱高炽在位不到一年,但在这短短的执政期里他干了不少实事,让百姓得以休养生息,为“仁宣之治”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醉在江南茶香时


朱高炽、朱高煦都是徐皇后所生,因此两人都是嫡子,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助长了朱高煦争夺皇位的野心。只不过朱高炽不仅是嫡子,还是长子,在宗法上有优先继承权。

朱高炽的优势

朱高炽身材肥胖,行动不便,走路都需要两个内侍搀着。这对于好武的朱棣来说,自然不喜欢他。而且朱棣常常担心,这个儿子是否会走在自己前面,这也是朱棣多次想要废除朱高炽的一个原因。但朱高炽的优势便是嫡长子的身份,虽然朱棣曾多次想要废除他,但也顾虑重重。因为朱棣一旦开了这个头,后世子孙在继承人上就可能激烈争夺,这对于稳固皇权是不利的。这也是宗法制度最重要的意义,使得各人安于自己的位置,那么天下便稳定了。

其次,朱高炽在洪武二十八年的时候,就被朱元璋册立为燕世子。而对于不学无术的朱高煦,朱元璋是十分不喜欢的。朱棣也不得不考虑朱元璋的影响,因为当初朱棣靖难打的就是朱元璋的口号,以藩王的身份“清君侧”。如果朱棣废除朱元璋原先立下的世子,这就会在政治上造成被动,给政治对手留下口实。

再者,朱高炽虽然没有上阵杀敌,但是负责留守后方,曾经挡住了五十万大军对北平的围攻,他在靖难之中的功劳并不小。其次,朱棣和徐皇后伉俪情深。当初,徐皇后是支持自己这个大儿子的。徐皇后在朱棣登基五年后去世,朱棣也肯定要考虑妻子生前的想法。

最后,朱高炽为人仁慈、和善,和文官集团的关系非常好。这也是他在徐皇后去世后,最大的一张护身符。朱棣曾经怀疑这个儿子,派心腹胡濙去监视他。胡濙回来后对朱棣赞不绝口,从此打消了朱棣的怀疑。因为朱高炽符合文官心中皇帝的形象,文官集团自然要保住他的位置。

而大学士解缙,更是曾经当面进谏朱棣,不要废除太子朱高煦。朱棣曾经拿立储的问题秘密地问解缙,解缙称太子仁孝,天下归心,朱棣对此不置可否。解缙又顿首进言:“好圣孙!”说的就是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听到这个理由,朱棣才点了点头,朱高炽才被立为太子。

因为在朱瞻基出生之前,朱棣梦到朱元璋给了他一个大圭,并叮嘱他:“传之子孙,永世其昌。”等到朱瞻基出生后,朱棣前去看望,说道:“儿英气溢面,符吾梦矣。”古代皇帝十分迷信这样的梦境。而朱瞻基渐渐长大后,也显露出其聪明伶俐的一面,深得朱棣欢心。传位给朱高炽,自然可以保证王朝三代的昌盛,这是朱棣最看重的。

所以,朱高炽的优势便是他本身的身份、朱元璋的册封、徐皇后的偏爱以及文官的支持、儿子深受朱棣喜爱。但即使就是有这么多的优势,朱高炽当初由世子变太子也是十分艰难。而当了太子之后,也有好几次差点被朱棣废掉,足见当时情形的险恶。朱高炽在位仅仅十个月便驾崩,可见朱棣当初的担忧也不是没有道理。

朱高煦的优势

朱高煦是朱棣的第二个儿子,也是嫡子。和大哥朱高炽不同的是,朱高煦不爱学习,但偏爱上阵冲杀。等到朱棣靖难的时候,朱高煦经常当先锋。在这个过程中,当朱棣多次陷入危险的局面时,朱高煦都及时出现,这无疑会让朱棣对这个儿子更加喜欢,认为这个儿子特别像自己。朱棣曾经抚摸着朱高煦的后背,说道:“勉之,世子多疾。”这就是很直白地鼓励朱高煦争夺皇位了。

朱棣固然是担心大儿子朱高炽的身体状况,但也有可能是笼络二儿子的心。因为朱高煦在听了朱棣的这句话后,认为皇位有望,所以在战斗中常常殊死搏杀。因为他的勇武,朱高煦也得到了军中大将丘福的支持。和太子的文官集团相对应,朱高煦得到了军中势力的支持。后来他还成立了天策卫,以唐太宗自比,其志可知。但也正是因为他这种恃功自傲的态度,期间也犯下了许多过错。

所以,朱高煦的优势便是勇武得到朱棣认可,也获得了军中势力的支持。但朱棣毕竟是一代明君,深知“以马上得天下,但不能马上治天下”,温润儒雅的朱高炽显然是更好的选择。再加上“好圣孙”朱瞻基的神助攻,在永乐九年被朱棣立为皇太孙,多次犯下过失的朱高煦最终和皇位无缘。


飞熊说历史


朱棣确实喜欢朱高煦远远胜过朱高炽。他也确实暗示过朱高煦:太子身体不太好啊,你要努力。

甚至,朱棣确实也动过废掉朱高炽的念头,但最终放弃了。

放弃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大臣的一句“好圣孙”——朱棣不喜欢朱高炽,却非常喜欢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

更深层的原因,是出于文武大臣派系的考量。

朱棣讨厌朱高炽,喜欢朱高煦,更多地是出于感性情绪,而不是理性思量。朱棣一生戎武,自然与从小跟随自己打仗的朱高煦亲近,而与不爱运动的朱高炽疏远。打个比方,一个热爱运动健身的父亲,肯定喜欢那个同样热爱运动的儿子,而不会喜欢那个死肥宅儿子。

很不幸,朱高炽就是那个死肥宅。

但如果加以理性考量,朱高炽就不仅仅是个死肥宅那么简单了。

朱高炽是很有能力的。燕王朱棣发动叛乱,南下进攻,朱高煦留在北京,守住老窝。在最严峻的形势下,朱高炽仍然能够不慌不乱,保住北京城不被攻破。这种大将风度,其实并不输于战功赫赫的朱高煦。

更重要的是,朱高炽因为性格仁厚,获得了文官集团的一致支持。而支持朱高煦的,则是武将集团。

不管是朱元璋还是朱棣,都是非常英明的皇帝,他们明白一个最为简单的道理:可以马上得天下,但不能马上治天下。打天下要靠武将,但治天下只能靠武官。

所以,朱元璋培养太子朱标,一直给他配备大儒,让他养成仁厚的性格,让他亲近文官。朱标死了,朱元璋宁可让同样仁厚的孙子朱允炆继位,而不让威武的朱棣继位。这都是出于“不可马上治天下”的考量。

朱棣深得朱元璋的真传。朱元璋考量的,朱棣肯定也会考量。如果传位于朱高煦,必定是武官集团势力膨胀,文官集团受到打压——这就与“不可马上治天下的”的理念相违背了。

所以,朱棣宁可传位于自己讨厌、但文官喜欢的朱高炽,也不会传位于自己喜爱、但文官不喜欢的朱高煦。

能够克服自己的狭隘感性好恶,用理性的头脑全面思考,顾全大局,这就是朱棣没有废掉朱高炽的原因。

事实证明,朱高炽确实不错。虽然在位时间很短,但承前启后,开创了仁宣之治。


趣谈国史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需要理清明成祖文皇帝朱棣的子嗣。

朱棣共育有四子,分别是长子朱高炽,次子朱高煦,三子朱高燧,四子朱高燨。

除第四子夭折以外,其他三子均长大成人。分别被封为太子,汉王和赵王。

朱棣起兵靖难,次子朱高煦跟随父王浴血奋战,屡立战功,还多次拯救朱棣于危难,但朱棣最终还是选择了嫡长子朱高炽为大明的储君,个人拙见,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朱元璋!有人也许要问了,这和朱棣他老子有什么关系?你别说,还真有关系。其一,朱高炽是太祖朱元璋亲自册立的燕王世子,分量很足。其二,朱元璋有指示,“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父死子继,兄终弟及。”而朱高炽就是朱棣的嫡长子,明正言顺的合法继承人,朱棣只有依照传统,册立朱高炽为太子。


张陆奭


说个你们今天津津乐道的血统论,比如什么东夷华夏和黎民的正统性。这种血缘论在古代明朝也有。

朱高炽虽然是胖子,但是是朱家正统。因为,朱家,就是胖!

朱高炽虽然是胖子,但不是没有军功,朱高煦内战内行,但是打蒙古怎么样,未知。朱高炽可是对抗蒙古的防守大将。

血缘特点是大王朝特点,比如唐朝,基本都是中风。同样的,明朝就是肥胖。

在血缘论的那个时代,这不是坏事,而是好事。


梦香寒冰


封建社会立储为最大事情。

朱高煦战功显赫,然不是嫡子。向来长幼有序,立嫡不立幼。

朱棣夺位成功,天下可能多有怨言,若因次子战功大就违背常理的话,自然会引起风波。且太子早立,背后都有利益集团。

君主强势于国利弊都很分明。

朱棣一代雄主,自然了解各儿子心理。朱高煦功高震主,若为太子,势必掀起血雨腥风,对大明朝整体稳定是不理的。

一代雄主更多考虑的是身后的稳定,稳定压倒一切,我想对当时也是很实际的。


莫名山


古代立储一直遵循的是嫡长子制度。嫡出庶出有区别,长子幼子有分别。

朱棣的大哥朱标,作为嫡长子早早被老爹朱元璋立为储君,还乐此不疲。

话说朱棣窃取侄子江山后,在接班人的问题上,按常理也会遵祖训立嫡长子,即使他有残疾。也是出于朝局稳定的需要。

再说,朱棣就是以下犯上,小弟造反成功的鲜活案例。如果立朱高煦为储君,就开了谁拳头硬谁当皇帝的先例,以后的大明王朝肯定是腥风血雨。英明神武的赵武灵王就犯了这个错误,落了个被活活饿死的下场。

当然,朱棣还是有雄才大略的,对儿子朱高煦的德行也是知道的,否则朱高煦也不会造反不成,输给自己的侄子。综合以上考虑,朱棣也不会立朱高煦为储君。




健康管理师麦豆


其一,王朝承续的宗法。正所谓不依规矩不成方圆,中国2000年的封建王朝是一套宗法传承制度的,坏之则乱,立长不立幼,传嫡下传庶己然形成稳定架构,长嫡承统,万世常经,早被天下官僚士绅接受。

其二,立长更明确。立继承人何为标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选贤选能会各成派系,党争会更激烈,长的标准比贤能的标准明确无歧义。朱高炽天生就有占有“名份”。

其三,治国非统兵,仁者治国。众观朱高煦,战功显显赫,勇猛有余,不过为将为帅而已,长子恰是治国治帅之才,相信以明成祖朱棣之高瞻远瞩也得看透这一点。


宜昌报广传播


朱高炽德才不差,也得到朝臣的拥护,另外他的儿子朱瞻基聪明伶俐,也受到了朱棣的喜爱,因而朱棣更加青睐朱高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