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是怎樣興起的?

肋罔uvlZ8993


如果將一個遊牧民族的興起比作一株花的話,那麼,契丹就是那支踩著季節的節奏,應時開放的花朵。

提起契丹,容易去翻舊賬,因為契丹的祖先是戰國時期的東胡。東胡有一段塵封的往事,與契丹的誕生有直接關係,所以不得不講。當時的東胡與匈奴並列於草原,表面上的實力難分伯仲,實際上匈奴更勝一籌,但東胡自認為是草原霸主,頗有傲視群雄之勢。所以,東胡不把匈奴放在眼裡,屬再正常不過。


滿招損謙受益,自古不變的定理。匈奴的頭曼單于去世後,兒子冒頓繼承汗位。不久,東胡派使者先是前來索要頭曼生前坐騎,如願後又索要遺孀閼氏,冒頓又沒有皺眉頭。然而,東胡得寸進尺,居然打起了匈奴土地的主意。面對東胡的近似於敲詐勒索,一直隱忍不發的冒頓終於爆發。一個風高夜黑的夜晚,冒頓率大軍席捲東胡,於是毫無防範的東胡一潰千里,單于的脖子被垛進一道清冷的月光。從那以後,冒頓單于便有了一個用頭骨做成的便器。

匈奴佔領東胡領地後,群龍無首東胡殘部一分為二,其中之一退居鮮卑山(今大興安嶺中部一帶),稱為“鮮卑”;另一部分退居烏桓山(今內蒙古阿魯科爾沁旗一帶),稱為“烏桓”。此後的漫長歲月裡,烏桓頻繁的在漢與匈奴之間做著取捨,猶如一顆不甘寂寞的小草,隨著風向擺動著空洞的身軀。鮮卑則乘北匈奴敗潰之際,伺機進入匈奴故地,繁衍生息。東漢末年,曹操北征烏桓,可憐的小草被連根拔起,“烏桓”之個名字逐漸被人遺忘。


歷史的車輪負重前行,從不曾停止。西晉滅亡後,中原進入五胡十六國的混亂時代,鮮卑各部也趁勢南下,紛紛建立星羅棋佈的大小政權,猶如遍地開花。然而,鮮卑各部出了家門便不認親,各部族之間非但沒有維持原始的一團和氣,反正為了眼前利益相互攻伐,大打出手。

公元344年,鮮卑莫那支部落被前燕(慕容鮮卑)擊潰。整個部落又一分為三退走,其中一支就是後來建立北周的宇文鮮卑,另外兩支庫莫奚與契丹遁形於松漠之間。拓跋鮮卑建立北魏後,仍然沒有忘記那兩個慽惶度日的兄弟。北魏登國三年(公元388年),北魏出兵西拉木倫河,將庫莫奚與契丹強行拆散。庫莫奚被安置在松漠西部,契丹被安置於松漠東部,分而治之。因此,契丹就是東胡後裔鮮卑的旁支。

一粒種子從生根發芽,再到枝繁葉茂,最終開花結果,需要經歷悠長過程,而一個王朝的興起,莫不如此。此時的契丹就如一粒埋入泥土之中的種子,等待著春意盎然季節的到來,好為美妙的大地憑添一抺新綠。從來一個王朝的誕生都需要一個英明神武的開創者,然後通過二代帝王的瓶頸期,經三、四代沉澱,一個興盛的王朝耀然於世。縱觀歷史上的大一統王朝,秦朝與隋朝之所以二世而亡,原因就是被卡在了瓶頸。但是契丹的興起彷彿行雲流水,一代開創,二代興盛,一夜之間,梨花盡開。



為契丹奠基,開國元勳阿保機

紙上幾行字,世上幾百年。公元648年,唐朝為管理契丹人,專門在今內蒙古通遼、赤峰一帶設立松漠都護府,契丹首領窟哥還被賜予李姓。此後的百年時間裡,契表面上循規蹈矩,大氣不出,可實際上他的勢力在不斷的南侵。武則天萬歲通天元年(公元696年),契丹已經侵佔河北部,致使唐朝失去對遼東的控制。唐玄宗時期,為了安撫鞏固與契丹的關係,特將數名宗室公主嫁入契丹。

後來因唐朝公主被殺事件,范陽節度使安祿山發兵契丹,再吃到一頓板子之後,契丹又“溫順”起來,並且將唐朝的兄弟國回鶻(回紇)奉為宗主。安史之亂後,唐朝陷入藩鎮割據的惡性循環,曾經強盛無比的帝國已經成為西偏的太陽。此時的契丹蠢蠢欲動,彷彿嗅到了春雨的清新。唐朝末年,先是黃巢起義,後又朱溫篡唐,正當中原王朝亂成一鍋粥的時候,契丹卻誕生了一位了不起的人物,他就是契丹的開國元勳阿保機。

阿保機出生於迭剌部的貴族家庭,29歲時成為部族的夷離堇,並帶兵四處征戰,屢建奇功。公元903年,阿保機被推舉為集軍權與行政實權於一身的于越。三年後,契丹可汗痕德堇病故,臨終前特意將汗位傳予阿保機,而不是他的宗氏遙輦部。公元916年,阿保機接受眾臣所上的“大聖大明皇帝”尊號,正式定國號為契丹。“契丹”喻作“鑌鐵”,因此契丹也稱鐵國,部族為“鐵族”,軍隊為“鐵騎”。結果,阿保機真正實現了鐵流千里,所向披靡。

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何況契丹勢必成為一個泱泱大國,因此阿保機對待初建的契丹如同新買的房子一樣,在如何將房子裝修出令人眼前一亮、並呈現高大上的形象上很花了一番心思。
(契丹大字)

1、阿保機將自己的迭剌部與之前可汗的氏族遙輦部統一改稱“耶律氏”,從根源上維護了兩個部族的團結穩定。

2、將迭剌部與遙輦八部通婚的其他部族統統改名為“蕭氏”,化繁為簡,以此達到規範管理的目的。

3、仿照中原王朝選立皇位繼承人,冊立長子耶律倍為太子。

4、下令在西拉木倫河以北的臨潢(內蒙古波羅城)建造氣勢恢宏的皇都。

5、依照漢字偏旁創造了契丹大字,後又借鑑回鶻的拼音文字創造了契丹小字。

6、出臺契丹最早法律《決獄法》,設置中央、地方官吏。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阿保機畢生的願望就是揮師中原,統一天下。因此,穩居草原後,接下來阿保機採用了北上、西征、東進、南下策略,先是征服北部烏古、党項等部,然後迫便西面的黠戛斯臣服,繼而東進滅掉渤海國。隨後,阿保機改渤海國為東丹國,封太子耶律倍為東丹王。然而,正當阿保機攻佔扶余城後,準備率軍南下時卻因病而亡。一生夙願,戛然而止。
(契丹小字)


雖然阿保機長辭於世,但契丹進取中原的夢想並沒有中止,而且最終如願以償。但是,將夢想變為實現者,並不是他寄予厚望的太子耶律倍,而是次子耶律德光。

契丹的興起,從契丹到大遼的華麗轉身

阿保機去世後,皇位本該由太子耶律倍繼承,這也是阿保機的遺願。但是阿保機能在生前掌管一切,而生後的一切又與他無關。耶律倍精通漢學,崇尚中原文化,工於書法、繪畫,卻不戀騎射,這與契丹人的傳統習性背道而馳。如果將國家交到一位藝術家手中,等同於玩火自焚,後來的南唐後主李煜、北宋徽宗趙佶就提供了很好的證明。因此,洞若觀火的阿保機遺孀述律氏“力排眾議”,將相貌威武、精於騎射、戰功卓著的次子耶律德光推上皇位。忿忿不平的耶律倍則帶著四十多名隨從流亡中原,並將名字改為東丹慕華,後又改為李贊華。然而,中原雖是耶律倍做夢的地方,卻沒有讓夢想生根發芽的土壤,他的人頭被後來當上皇帝的石敬瑭獻媚於耶律德光。


耶律倍的不幸,也許正是契丹的大幸,因為取他而代之的兄弟耶律德光雄心壯志並不遜色於父親阿保機。耶律德光一直積極備戰,隨時準備逐鹿中原。漫漫長路,並非無捷徑可尋,峰迴路轉就是竟外的收穫,不久餡餅又一次砸在了耶律德光頭上。原來,後唐河東節石敬瑭為抵抗皇帝李從珂的進攻,特地前來向耶律德光救援。條件就是稱臣、割讓幽雲十六州。面對如此厚禮,耶律德光喜不自勝,於是馬上派精兵五萬,助石敬瑭於太原大敗後唐中央軍團。第二年,石敬瑭尊耶律德光為“父親”,耶律德賜封“兒子”為後晉皇帝。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此時的耶律德光好似一名滿面春風的狀元郎,剩下的時間只有戴上紅花、騎著高頭大馬四處遊街了。於是,他稱過去的皇都為上京,稱“臨潢府”;改東丹國中心為東京,稱“遼陽府”;升幽州為南京,稱“幽州府”。不光如此,耶律德光還與南唐國王以親近的兄弟相稱,就連受到恩惠的吳越也主動使用了契丹年號,加上忠心耿耿的後晉,讓耶律德光體驗到了一種久違的飄飄欲仙。

後來,石敬瑭去世,兒子石重貴即位,不再對契丹稱臣,而是稱“孫”。耶律德光盛怒之下率15萬鐵騎大舉南侵,石重貴無力抵抗,開城投降,孫皇帝的鬧劇以悲劇收場。公元947年春,耶律德光在後晉的宮殿裡宣佈建立大遼,改元大同元年,以漢皇禮儀接受百官朝賀,視自己為全中國皇帝。至此,契丹興起,達到鼎盛。



結語:契丹人建立的大遼,比宋朝的誕生早了53年。契丹的興起與自身的聰明才智有莫大的關係,因為他們並沒有如之前的遊牧民族一樣來去如風,空手而來,滿載而歸的劫掠,或是疾風迅雷般的衝鋒力量,而是將佔領中原的土地由漢人治理,就連遼境後方也遍佈中土官吏、文人、工匠、優伶、僧尼,形成一種全面的半漢化正治及社會局面。正是這種格局的開創,為後來繼起的女真、蒙古等少數民族提供治國理政的範例,同時也促進了各民族間融合的進程。

感謝朋友點贊、關注!歡迎發表其他看法!


國史春秋


契丹的起源和早期歷史茫昧難知,其身世牽涉到了華夏民族早期歷史。經考證,契丹先民很可能是環渤海夷中的審吉人,後來西遷至西遼河地區,加入了東胡之中。在東胡名王葛烏菟時期有所發展,自我認同為葛烏菟人。東胡被匈奴打敗後,審吉人跟著一批葛烏菟人逃到了鮮卑山繼續繁衍。十六國時期,慕容部打敗這批葛烏菟人,按照其身世、種族、文化差異,分為宇文、庫莫奚、契丹三部,從此正式稱為契丹人。

炎帝后裔的下落:葛烏菟?

上古史在北方民族史料中也有線索。人們都知道炎黃大戰,但很少有人知道炎帝的事情,他是什麼族屬,戰敗後分布在哪裡等等。契丹人的遼史和鮮卑人的周書,給出了一個很重要的線索:炎帝后裔與西遼河地區的一位名為葛烏菟的英雄有關。

《周書·文帝》:太祖文皇帝姓宇文氏,諱泰,字黑獺,代武川人也。其先出自炎帝神農氏,為黃帝所滅,子孫遯居朔野。有葛烏菟者,雄武多算略,鮮卑慕之,奉以為主,遂總十二部落,世為大人。


《遼史·世表》:庖犧氏降,炎帝氏、黃帝氏子孫眾多,王畿之封建有限,王政之布無窮,故君四方者,多二帝子孫,而自服土中者本同出也。考之宇文周之書,遼本炎帝之後,而耶律儼稱遼為軒轅後。儼志晚出,盍從周書。蓋炎帝之裔曰葛烏菟者,世雄朔陲,後為冒頓可汗所襲,保鮮卑山以居,號鮮卑氏。既而慕容燕破之,析其部曰宇文,曰庫莫奚,曰契丹。契丹之名,見於此。

這個人其生活年代不詳,大概在遼西地區稱雄了若干世代,秦末被冒頓單于所破。從這段敘述來看,可知葛烏菟實際上就是古代東胡。東胡被冒頓所破,是有信史可證的,時間大概在公元前206年。後人不知道葛烏菟是什麼,但是東胡的歷史卻有一點線索。看文獻可知,“紅山文化圈”先後生活著諸多族群,早期的如阪泉氏、鳥夷等,然後是孤竹、北殷、目夷等,西周時期有豹胡、高夷、獨鹿、東胡、山戎、令支、屠何等(逸周書王會)。戰國時,東胡發展壯大,統一了這個區域裡的諸多族群,成為強國,控弦十萬。

可知,葛烏菟既然能夠個“世雄朔陲”,直到冒頓才被擊敗,那麼就只能是東胡了。葛烏菟很可能就是東胡人的一個古代領袖的名字,或者就是東胡人的“王號”,與炎帝多少會有一點關係。這裡有幾個證據或者線索:


一、《逸周書史記解》提到過阪泉氏和獨鹿,“阪泉氏徙居獨鹿、諸侯畔之”。這兩個詞與炎帝、蚩尤、涿鹿之戰等有所關聯。按照同一本書,獨鹿也是一個族群名稱,不僅是地名涿鹿。獨與涿在上古音皆為“屋部”,當可通轉。可知這個區域到河北北部是古代一個征戰中心。


二、葛烏菟三個字在上古音裡,烏、菟為魚部;而這個區域裡族名多見的屠、胡、鹿、孤等字也皆為魚部;可以推知,這些族群的語言大概是很相近的,當為長期共同生活的族群,甚至是同一個族群。這三個字有著明顯的“紅山文化圈”特色。


契丹的遼史說自己就是葛烏菟的後代,且同時就是炎帝后裔。那就更嚴重了,那就意味著炎帝實際上就是葛烏菟人,也就是東胡人。這有可能嗎?

契丹的起源:審吉人

為梳理這個問題,我們先看契丹與葛烏菟的關係。按照《遼史·世表》,東胡群落被擊敗後,葛烏菟的一部分人逃到了鮮卑山,因號為鮮卑氏。後來在十六國時期被慕容燕國打敗,分成了三支:宇文、庫莫奚、契丹。乍看上去,這三支人都是葛烏菟人,但實際情況卻各不相同。

《遼史·世表》:蓋炎帝之裔曰葛烏菟者,世雄朔陲,後為冒頓可汗所襲,保鮮卑山以居,號鮮卑氏。既而慕容燕破之,析其部曰宇文,曰庫莫奚,曰契丹。契丹之名,見於此。

《周書》說宇文氏本來是炎帝后裔,戰敗後北逃朔野,見葛烏菟而“慕之、奉以為主”,說明宇文鮮卑人承認自己不是葛烏菟的後代,他們只是覺得葛烏菟“雄武多算略”才歸附。契丹呢,則很明確地說自己是炎帝之後。按照遼史,炎帝后裔有一支人就名為“審吉”,後來從山區遷徙到潢河之濱。這個“審吉”人的早期名王叫做奇首,生活年代不詳,只知道契丹人從山區遷徙到潢河之濱就是在這個人領導之下。奇首會是什麼年代的人呢?奇首將契丹人從都山遷徙到潢河之濱,都山就是燕山山脈東段,潢河即西遼河上游的西拉木倫河。當時的契丹人還沒有制度官署,當為初民狀態。因此審吉人奇首的年代可能很早,當與商末周初的令支、屠何等等同時。審吉,與令支這種名詞韻部近似,當時都在燕山東部、海濱一帶,族群血緣可能接近,只是審吉可能還很落後,且規模很小,沒有參加西周初年的成王之會,因此未見其名。

《周書·文帝》:太祖文皇帝姓宇文氏,諱泰,字黑獺,代武川人也。其先出自炎帝神農氏,為黃帝所滅,子孫遯居朔野。有葛烏菟者,雄武多算略,鮮卑慕之,奉以為主,遂總十二部落,世為大人。

至於葛烏菟呢?遼史作者認為葛烏菟也是炎帝后裔。但這個說法來自作者對《周書·文帝紀》的解釋。而周書原文卻沒有給出過硬的信息,這裡就不可妄從,還是謹慎的認為:葛烏菟是東胡人的名王或者王號更為妥當。當時的情況可能是:契丹先民審吉人在某種原因的壓力之下,很可能從燕山東部西遷,加入到了東胡之中,當時的東胡就生活在西遼河一帶,且後世是整個區域裡的強權,其名王或王號就是葛烏菟,因此審吉人後代就認為自己是葛烏菟人。

那麼審吉人又是什麼族屬呢?根據其生活的燕山東部和名稱的音韻,可以大致猜測它本身實際上是環渤海夷的一種,與令支這類人大概很接近。這些人跟殷商又有很深的淵源。如果他們也是炎帝后裔的話,那就意味著炎帝很可能也是環渤海的東北夷。這種看法能接受嗎?其實也沒有什麼不可接受的。只要把眼光放寬,這整個區域都屬於古代紅山文化圈。這個紅山文化圈內的族群很多,構成了一個大致相近的族群集團。炎帝曾是這個集團的偉大領袖,炎帝戰敗後,這個族群集團中的東胡又出了一位名王葛烏菟,在後世北族中有極高的威望。這個族群集團內部的小角色審吉人,在後世將自己和名王葛烏菟、偉大領袖炎帝看成一個血統,其也是合情合理之事。

《遼史·太祖本紀》贊曰:遼之先,出自炎帝,世為審吉國,其可知者蓋自奇首雲。奇首生都山,徙潢河之濱。傳至雅裡,始立制度,置官屬,刻木為契,穴地為牢。讓阻午而不肯自立。雅裡生毗牒。毗牒生領。領生耨裡思,大度寡慾,令不嚴而人化,是為肅祖。肅祖生薩剌德,嘗與黃室韋挑戰,矢貫數札,是為懿祖。懿祖生勻德實,始教民稼穡,善畜牧,國以殷富,是為玄祖。玄祖生撒剌的,仁民愛物,始置鐵冶,教民鼓鑄,是為德祖,即太祖之父也。世為契丹遙輦氏之夷離,執其政柄。德祖之弟述瀾,北征於厥、室韋,南略易、定、奚、,始興板築,置城邑,教民種桑麻,習織組,己有廣土眾民之志。而太祖受可汗之禪,遂建國。東征西討,如折枯拉朽。東自海,西至於流沙,北絕大漠,信威萬里,歷年二百,豈一日之故哉!周公誅管、蔡,人未有能非之者。剌葛、安端之亂,太祖既貸其死而複用之,非人君之度乎?舊史扶餘之變,亦異矣夫!

東胡被匈奴打敗後,審吉人跟著一批葛烏菟人逃到了鮮卑山繼續繁衍。十六國時期,慕容部打敗這批葛烏菟人,按照其身世、種族、文化差異,分為宇文、庫莫奚、契丹三部,從此正式稱為契丹人,時間大概在北魏時期,《新唐書》“至元魏,自號曰契丹”。


最後需要指出的是:胡,本義為“巨大”,如胡豆,其上古音為魚部,與後世西胡人的hun是完全不同的,胡人的hun,是匈奴的“匈”字的音轉;這是大多數人容易忽視的細節。胡字在早期絕對沒有貶義。


歷史咖啡


契丹是怎樣興起的?這個問題問的很好,因為契丹的興起其實經歷過一個很長的歷程,中間幾起幾落,但相對來說,契丹的興起基本都是在中原地區陷入分裂與混亂的時代實現的,而契丹的興起也永久性地改變了整個中國的歷史走向。所以通過契丹的興起歷程,其實也可以從中看到許多歷史興亡的脈絡。


契丹的早期歷史

許多喜歡歷史的朋友估計都知道,其實契丹並不是在五代十國時期才出現在中國歷史舞臺上的。早在盛唐時期,契丹就已經給唐朝製造過一些麻煩。但其實契丹出現在中國歷史上的時間比這個還要早的多。

契丹這個名字最早出現是在南北朝末期北齊所編撰的《魏書》之中,在其中的卷一百里專門為契丹立了傳。不過在其中並沒有提到契丹人的淵源,只是說他們當時生活在一個名叫“庫莫奚”的族群東面,和庫莫奚“異種同類”。而後世對於契丹的起源先後產生了30多種說法,有人認為他們是鮮卑的一支或者是鮮卑別部,有的認為他們可能和匈奴也有關連,還有人認為契丹和柔然相關,總之各種起源並無定論。

契丹可汗攜閼氏及部下出獵圖

而契丹這個族群的崛起,則基本上都跟中原的戰亂有關。比如有些說法認為契丹人是三國時期的鮮卑頭領軻比能的後裔,而軻比能就是在三國戰亂年代,收攏不堪忍受袁紹苛政而逃亡到北方草原的漢人,使自己的實力迅速增強。之後他和曹操和後來的曹魏政權既有聯合,也有衝突。史書上記載到曹魏建立之後,軻比能已經“控弦十餘萬騎”,成為了北方草原的一支強悍勢力。

不過軻比能所率領的鮮卑人和契丹的傳承關係還是有些疑問的,因為大家知道,北魏就是鮮卑人所建立的王朝,但在北魏時期,契丹各部曾經和北魏多次發生戰爭,而在相關的歷史記載裡,似乎並未顯示出契丹和北魏的同源關係。而契丹第一次真正對中原王朝構成比較大的威脅,則是發生在公元553年。當時北魏先是分裂成了東魏和西魏,之後東魏又被北齊所取代,所以此時的中原地區在經過了北魏100多年相對的平靜期之後,又一次進入一個動盪時期。而契丹則利用這一機會實現了大發展,不但人口急速增加,而且出現了向南擴張的勢頭。不過當時這個族群的實力還不中心挑戰中原王朝,因此遭到了北齊文宣帝高洋的強力打擊。之後,契丹又不斷受到突厥的侵擾,出現了明顯衰落。

北齊時代契丹就已經威脅到了中原,但尚未成氣候

之後的契丹基本上就是通過向周邊實力雄厚的不同政權稱臣來維持自己的生存了。他們先後向隋朝、突厥和唐朝稱臣。而在唐初,契丹各部(大約有8部)形成了一個部落聯盟,其首領來自一個名叫大賀的部族。公元628年,契丹背棄了之前所臣服的突厥,轉而歸附當時正在崛起的唐朝。唐太宗李世民因此賜了大賀首領旗鼓,而這些物品在後來相當一段時間成為了契丹汗位的象徵。

之後大賀家族還被賜姓李,其家族後裔也有了李盡忠、李鬱於、李邵固這樣的漢式姓名。而在唐玄宗時期,大賀部的末代首領李邵固被將領可突於殺死,大賀部對契丹各部的統治宣告結束,另外一個部族遙輦部的首領遙輦屈列被立為首領,此後契丹進入了遙輦氏時代。但遙輦氏掌握實權的時間卻很短,只過了幾年,可突於的部將耶律雅裡就再次發動兵變,之後耶律部族就開始世代擔任掌握兵權的夷離堇一職,但在名義上,可汗仍然由遙輦家族擔任。在此期間,契丹曾一度投靠後突厥,後來歸唐後又因為安祿山的欺凌而叛唐,這也是那個時間段史書裡大量記載安祿山等人與契丹作戰的原因。不過在安史之亂之後,契丹又恢復對唐稱臣,期間雖然也發生過一些衝突,但契丹各部基本一直被唐朝壓制,直到唐朝末年。

契丹統一之路

在唐朝滅亡的前一年,最後一位出自遙輦部的契丹名義可汗欽德去世。當時來自耶律部的夷離堇不再從遙輦部選擇可汗,而是將唐太宗所賜的旗鼓收歸自己所有,自任為契丹可汗,而他就是耶律阿保機。

阿保機長子耶律倍(劉倍)所繪的騎射圖,阿保機也曾自取漢名劉億

一年之後,唐朝也宣告滅亡,中原地區進入了五代十國的分裂時期。而此時可以說一個機會就擺在了契丹人面前,此前一直壓制自己的唐朝不復存在,分裂的中原給了契丹最好的崛起機會。不過此時的契丹本身卻也還不具備崛起的條件,因為此時的契丹其實還是個部落聯盟,耶律阿保機這個可汗只是名義共主,實際上並沒有號令整個契丹八部的權威。

而且當時根據契丹的傳統,可汗一職是要每三年改選一次的。此外,在可汗一職進入某個部族之後,那麼整個部族的成年男子都有資格被選為可汗。也就是說當時契丹可汗並不是終身制,也不是世襲制的。這種制度當然也有它的優點,但對於團結整個族群,從而在當時的亂世中樹立整個契丹相對於中原割據政權的絕對優勢卻沒有幫助。而耶律阿保機也希望大權獨攬,所以他到了改選之年後拒絕讓出汗位,提出要按中原的制度,使可汗可以像中原皇帝那樣終身在位。


但當時阿保機其它幾位也想當可汗的叔叔和弟弟卻不幹了,於是他們在公元911、912和913年三次發動了叛亂。而阿保機則進行了強力鎮壓,除了在戰場上傷亡慘重之外,他在勝利之後還處死了300多參與了叛亂的親族。此戰過後,阿保機在耶律部內部樹立了絕對的權威,但契丹八部裡另外7個部族卻仍然沒有對他絕對臣服,而且還有讓可汗之位再次改換門庭,轉換到其它家族的企圖。當時耶律部雖然強大,但面臨聯合起來的其它7部,實力還是處於劣勢,因此阿保機在其它7部的聯合施壓之下,被迫交出了旗鼓。

阿保機所對應的後梁時期形勢,當時燕雲十六州尚未被契丹掌控

但此時的阿保機要徹底改革契丹政體,統一契丹各部的決心已定,所以在此時下了一盤大棋。他首先降低身段,讓出了原來耶律部所佔據的水草最為豐美的區域。然後對其它7部表示,自己手下漢人很多,而漢人不習慣草原的生活。那麼索性耶律部把好的草場都讓給其它7部,自己到漢地築一座城,以後耶律部就和漢人一起在那座城裡生活了。

其它7部一看阿保機這麼大方,當然是拍手相慶,認為阿保機真的服軟了。而阿保機也真的在今天的河北省灤南縣境內選擇了一塊地方,開始築城。因為當地盛產食鹽,因此這座城也就被稱為鹽池。而食鹽當時是非常重要的戰略資源,因此阿保機不但在當地築城,還向其它7部出口食鹽。當然這鹽也不能白給,所以耶律部通過交換來的其它物資,實力在此期間又得到了一定提升。這樣過了一段時間之後,阿保機對其它7部的首領說,你們光吃我的鹽,就不想著謝謝我嗎?其它7部的首領當時也確實對阿保機比較滿意,所以約定了時間,都帶著禮物來感謝阿保機了。結果阿保機在酒宴上把7部貴族和隨行人員灌得酩酊大醉,然後伏兵四起,把7部貴族全殺了。這就是契丹歷史上有名的“鹽池之變”。

34年統一時間差改變歷史走向

之後阿保機趁7部群龍無首之機,迅速出兵將其一一征服。公元916年,阿保機登基稱帝,按中原制度建立了“大契丹國”,統一了整個契丹。而此時的中原卻剛剛進入了五代十國的混戰時期,實力對比對契丹極其有利。因此,契丹很快就開始介入中原的政治,阿保機與當時鎮州(今天的河北正定)軍閥張文禮結盟,開始在不同中原勢力之間製造矛盾,最終間接促成了後晉被後唐滅亡。

被契丹佔領的燕雲十六州,後來後周奪回了莫州和瀛州

而在後唐建立之後,契丹又開始暗中支持主要掌管今天的山西地區的河東節度使石敬瑭,使石敬瑭實力大增。當後唐皇帝擔憂石敬瑭的實力膨脹,想讓他換個地方任職時,石敬瑭立馬發動了叛亂。後唐朝廷當然也立即發兵討伐,此時在位的阿保機之子耶律德光則出兵幫助石敬瑭擊敗後唐軍隊,並支持其將後唐滅亡,建立了後晉。而後晉的實力是遠遠不如後唐的,而且它是完全在契丹的支持下建立的,所以石敬瑭稱帝后,認比自己小10歲的耶律德光為父,自稱兒皇帝,並把燕雲十六州割讓給了契丹。而燕雲十六州被割讓之後,則又徹底改變了中原和北方政權的實力對比。因為燕雲十六州不但是中原地區最重要的戰馬產地,而且還是長城所在區域。而長城所依賴的險要山區被北方遊牧民族控制之後,華北平原就沒有任何屏障地暴露在北方鐵騎面前,這也直接導致了後來的中原王朝幾乎完全無法抵擋北方遊牧民族的攻勢,可以說徹底改變了中國歷史的走向。因此此時的契丹,實力已經完全超越了所有的中原割據王朝。

宋朝時始終未能收復燕雲十六州,導致軍事上一直處於被動

後來石敬瑭死後,他兒子石重貴想改變對契丹稱臣的做法,但此時如日中天的契丹立即發動了對後晉的滅國之戰,只用了不到三年就攻入了後晉首都開封,將後晉滅亡。之後耶律德光也來到開封,再次登基,並將契丹的國號改為“大遼”。所以遼朝其實也是一個在中原建立的王朝,而且當時耶律德光是有意直接入主中原,長期統治的。但因為契丹進入中原之後,縱容兵將四處擄掠,還遲遲不讓對其臣服的各個節度使返回駐地,導致中原民變四起,契丹軍隊在各地遭遇到激烈抵抗,統治無法維持,在不到一年之後被迫撤出了中原。


但經過這些變故,契丹從北方的一個小部落聯盟,崛起成為了地跨傳統漢地和草原的強盛帝國,取得了對中原巨大的武力優勢。而在阿保機統一契丹34年之後,趙匡胤才將中原重新統一起來,建立了北宋。後來北宋雖然也曾想收復燕雲十六州,但34年的統一時間差已經使雙方在騎兵實力上產生了巨大差距,加之北宋建立時就確定的重文輕武國策,收復努力始終沒有成功,這也為後來一系列歷史變遷打下了伏筆。


桃花石雜談


我國北方地區,自古以來各少數民族不斷的遷徙、融合,呈現出十分頻繁複雜的狀態,相互之間不斷攻伐,通婚,擄掠,合併,民族的稱謂也是根據不同的歷史時期出現不同的名字,各民族形成過程中都有一個主源,但也有很多支流匯入,不斷繁衍生息。

契丹族出自鮮卑宇文部,居於遼河(今西拉木倫河)上游的草原地區,契丹族最初是由以白馬和青牛為名的兩個原始氏族組成的小部落,後來發展成八個部落。由契丹族建立的遼國,在木葉山建立了廟宇,每當遼國出兵或者春秋祭祀的時候,都要用白馬和青牛作為祭品。

契丹各部落各自為生,在南北朝時期開始日益興盛,向南發展,先後遭受北齊的攻擊和突厥的侵擾,先後又臣附於隋朝與突厥,逐漸得到恢復,遊牧於遼西地區,諸部落平時各自“逐寒暑,隨水草畜牧。但是不免遭受隋朝的攻擊,民族不斷遭受打擊和侵略。

契丹各部在唐初形成部落聯盟,先後又臣服於突厥和唐朝。唐朝皇帝曾賜給契丹首領旗鼓,後來成為契丹可汗權位的象徵。契丹與唐朝之間,契丹與突厥之間,契丹與其他少數民族政權之間,既有朝貢、入仕和貿易,也有戰爭和擄掠。在這個時期,契丹的可汗不斷更替,契丹族作為一個獨立的民族和政治武裝力量登上了歷史舞臺。

9世紀40年代初,回鶻政權垮臺,北方草原出現了權力的真空,而中原地區則是戰亂不斷,而契丹的實力不斷增強,契丹部落中實力最強大的耶律阿保機開始試圖統一契丹各部。一直到了唐天祐四年(907年),耶律阿保機成為可汗,粉碎了內部弟弟們的叛亂,誘殺另外七部首領,清除了反對勢力,統一了契丹八部。遼神冊元年(916年),阿保機稱皇帝,建國號“大契丹國”,年號神冊,阿保機即遼太祖,從此契丹的可汗成為歷史,契丹真正興起。契丹成了當時北方少數民族中最強盛的民族,党項,室韋,回鶻等都成為契丹的附庸。

“契丹”本意是“鑌鐵”,也就是堅固異常的意思。這個勇猛剽悍的民族,創造了東到日本海,西至阿爾泰山北到額爾古納河、大興安嶺一帶,南到河北省南部的白溝河,幅員萬里的疆域。契丹族本是遊牧民族。遼朝將重心放在民族發展,為了保持民族性將遊牧民族與農業民族分開統制,主張因俗而治,開創出兩院制的政治體制。並且創造契丹文字,保存自己的文化。此外,吸收渤海國、五代、北宋、西夏以及西域各國的文化,有效地促進遼國政治、經濟和文化各個方面發展。從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機建立契丹國家,到耶律延禧於公元1125年被俘遼亡,遼存國共209年,共傳9帝,遼滅亡後,阿保機第八世孫耶律大石又於1124年建立了西遼,存國90多年,1218年為元朝所滅。1222年西遼貴族在今伊朗建立了小政權後西遼,後又被蒙古所滅。遼國也出現大量政治家,軍事家,更是出現了女性傑出的代表,蕭太后。

從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機建立契丹國家,到耶律延禧於公元1125年被俘遼亡,遼存國共209年,共傳9帝,遼滅亡後,阿保機第八世孫耶律大石又於1124年建立了西遼,存國90多年,1218年為元朝所滅。1222年西遼貴族在今伊朗建立了小政權後西遼,後又被蒙古所滅。遼國也出現大量政治家,軍事家,更是出現了女性傑出的代表,蕭太后。

契丹建立的遼國是唐滅亡之後中國的代表,由於金帳汗國自13世紀至15世紀長期是歐洲的霸主,而蒙古人稱中國北方為契丹,後該詞泛指中國。俄語中至今猶稱中國為“契丹”。在俄語、希臘語和中古英語中把整個中國稱為契丹,可見這個驍勇善戰民族的強大的影響力。











騎馬唸經的悟空


這個提問我喜歡,有慕容復、有王語嫣;有蕭遠山、有雁門關;

少時記不住的耶律阿保機,老來忘不掉的燕雲十八騎;

掰扯、掰扯,開整。


【歷史淵源】民族不是單純的血緣集團,而是歷史發展的產物。

契丹的名字最早出現在歷史上是《魏書·契丹傳》,但是作為民族實體在此之前就早已存在。

契丹族的形成大致可分為三個時期。

最早的古八部時期。又被稱為“東北群狄”,是由兩個氏族實行氏族外婚制、部落內婚制,後繁衍成若干部落。


後期的遙輦氏時期,由於得到了唐朝的支持,契丹社會經濟有了較快的發展,但基本上還是是奴隸制生產關係占主導地位的社會。

奴隸的來源主要是依靠對外戰爭。

此時,出現了契丹奴隸主貴族。對外的掠奪,讓貴族們獲得許多利益,於是出現了保護貴族利益的法律,這就使遙輦氏部落聯盟漸次具有了國家的一些特點。

其中的迭剌部開始 “喜稼穡,善畜牧,相地利以教民耕”、“始興板築,置城邑,教民種桑麻,習織組”。這些措施的實行,為契丹族走向定居、半定居提供了有利條件。可謂國富民殷。

奴隸制國家開始雛形。


【契丹國的建立】

唐開成五年(840年),契丹周邊的國際形勢發生了變化。

回鶻汗國被黠嘎斯汗國所滅;

統治中原的唐王朝因政治腐敗、藩鎮割據致使社會混亂、政局動盪不安。

於是,契丹便趁勢而起,在北方建立了奴隸制的政權。不久,實際權力為阿保機所掌握。

唐天佑四年(907年),阿保機繼承汗位。即位後,他將自己的兩個弟弟分別加封為酋長和于越。並且在自己的營帳內設置宿衛軍,從而為契丹國家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經歷了對親族內部反對者的鎮壓後,阿保機於後梁貞明二年(916)年,在龍化州(今內蒙古昭烏達盟八仙洞一帶)以東的金鈴岡稱帝,建國號“契丹”,取其堅不可摧之意。

他任命了自己的兒子為皇太子,規定了官員的不同等級,從而廢除了契丹的部落聯盟,使得奴隸制國家進一步得到鞏固。

那時,契丹還沒有本民族文字,為適應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發展的需要,他命人仿照漢字的偏旁而創制了契丹大字、用回鶻文創制了契丹小字;並且頒佈了契丹最早的一部基本法《決獄法》。

以上各項措施,有力的推動了社會的發展。

建國後,阿保機積極擴大勢力範圍,加強了對鄰近各族的侵略。

嘚瑟大了要掉毛,no zuo no die;

天顯一年(926年)七月,(九年之後?)阿保機在滅渤海國後的回軍途中,死於扶余城。


【鞏固和發展】

927年,耶律德光繼承皇帝位,後稱“太宗”。

他繼續採取南侵政策。

原因何在?

中原形勢又變了唄。後唐明宗李嗣源死後,閔帝李從厚繼位,不久便被養子李從珂(末帝)殺害。

於是,就出了個“兒皇帝”石敬瑭,為了反唐自立,答應臣服於契丹。

契丹自此鞏固了地位、發達了起來。


【綜合分析】

1、社會制度

契丹時的四時捺缽制度,對金、元、清影響甚大。

2、社會經濟

以建國為時間節點,前期為初創階段、後期為發展階段。主要還是依靠畜牧繁殖。

3、文化科學

把儒家思想作為統治工具,大力提倡儒學。

佛教、道教與契丹原始宗教同樣重視;佞佛之風盛行;

積極吸收詩詞、繪畫知識。

醫學、曆法更是受漢文化影響較大。


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就到這裡;

至於其後走向衰落,一夜之間不知去向的故事,等待下一個提問。


覌海聽濤


一般而言,中國古代周邊遊牧民族的崛起,往往是趁著中原王朝的衰落,契丹就是典型。

一、大唐時期的契丹

契丹是個古老的民族,在大唐之初即已存在,不過當時,它只是作為一個弱小的遊牧民族,處於唐王朝的管控之下。在唐高宗時期,唐朝設立了營州契丹松漠都督等職務,由被唐朝賜姓李的契丹族酋長們自行管理,可以理解為以夷制夷的模式。

在武則天時期,由於朝廷管控失策,契丹都督李盡忠等人起兵造反,但最後被朝廷鎮壓。

到了唐玄宗在任時期,大唐發力拓邊,在邊境設置了十大節度使,專門負責對外征戰。其中,范陽節度使專門壓制契丹、奚族。那時,許多契丹貴族在大唐朝廷任職,比如中唐名將李光弼。

在李隆基執政後期,媚上欺下的范陽節度使安祿山為了撈戰功,經常挑釁欺壓契丹族,雙方多次兵戈相向,但由於實力差距,安祿山大部分時間佔上風。

在安史之亂爆發後,大唐北方藩鎮林立,唐廷中央實際上失去了對契丹的控制,但當時契丹仍舊弱小,僅盧龍節度使就能將其牢牢壓制。

契丹的真正發家,是始於五代十國時期。

二、五代十國時期

之前,契丹是個鬆散的部落聯盟,分為八個部落,共八個酋長。這八人每三年選舉一次,推舉出一個王來號令各部。在唐朝晚期,由於中原連年戰亂,很多漢人北逃,在得到中原帶過去的先進生產力後,契丹族的實力得到空前提升。

在五代十國的後梁時期,輪到耶律阿保機當王,他改變了歷代留下來的規矩,靠實力逐步吞併其他七個部落,統一了契丹。其後又陸續擊敗室韋、女真、奚等東北少數民族勢力,成了名副其實的東北王。此後,他屢次騷擾中原,但當時後梁以及後唐實力強勁,再加上有燕雲十六州的地形優勢,契丹一時沒佔到什麼便宜。

後唐晚期,契丹族迎來了做夢也想不到的好時機。公元935年,為了與李氏政權,鎮守北方的後唐大將石敬瑭,以割讓燕雲十六州、自稱兒皇帝為代價,請求契丹出兵相助。

從此,在失去了燕雲十六州的屏障之後,中原王朝面對契丹的優勢逐漸削弱。後來,石敬瑭的兒子石重貴與契丹鬧翻,雙方大打出手。在公元947年,由於大將杜威等臨陣倒戈,後晉被滅,契丹人佔領中原。

其後由於民間反抗勢力此起彼伏,契丹人被迫撤回,後晉大將劉知遠趁機建立後漢。

此後的幾百年間,由於佔領了燕雲十六州,擁有了大量的漢族先進生產力,北方遊牧民族的實力與過去千餘年相比不可同日而語,契丹、女真、蒙古勢力相繼崛起。而失去了自然屏障、且採取重內親外政策的宋朝,則一直節節敗退。

直到四百多年後,朱元璋建立的明朝,終於收回了燕雲十六州,中原王朝才再次建立起對遊牧民族的優勢。

所以我們常說,堡壘總從內部被攻破,確實如此。

<strong>


正史漫談


契丹經歷了碳山之變,利用鹽鐵之力,掌握了鑌鐵的先進技術,這樣他們的生產力就改變了,武器更精良於是迅速崛起。對待俘虜和逃難的漢人實行一國倆制管理,民心所向這也是他們崛起的因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