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荒野
南宋联合蒙古抗金处于南宋宋理宗时期,当时南宋已经处于风雨飘摇的年代。具体还应该从宋理宗登基说起。
宋理宗的上一任皇帝是宁宗,宁宗一共有八个儿子,但都不幸夭折了,宁宗把弟弟沂王赵抦的儿子赵贵和立为皇子,改名赵竑,当时宰相史弥远已经当了10余年的宰相,他和当朝皇后相勾结,权倾朝野,嚣张跋扈,皇子赵竑对宰相所作所为非常不满,当然史弥远也有所察觉,于是他安排间谍在皇子的身边,探听皇子一举一动。赵竑缺乏政治头脑,有一次他指着地图上的琼、崖说:“我今后作了皇帝,一定要把史弥远流放到这里”, 这种言行无异于授人以柄,结果使得史弥远加快了废除皇子的脚步。
史弥远安排手下从民间寻到了一名叫做赵与莒(就是后来的宋理宗)的皇室血脉,接到了临安,在宋宁宗弥留之际,史弥远矫诏将赵与莒立为皇子,与赵竑平起平坐。不就宁宗去世。关于宁宗的死因,至今仍是一个难以破解的谜,据《东南纪闻》记载,宁宗病重时,史弥远献金丹百粒,宁宗服用后不久去世。这样看来,史弥远毒杀宁宗的嫌疑相当大。宁宗去世后,史弥远和杨皇后策划扶持赵与莒登上了皇位,就是宋理宗。理宗即位后,假托遗诏,授赵竑开府仪同三司,封济阳郡王。不久,又宣布进封赵竑为济王,赐第湖州,这样将赵竑赶出了京师。
理宗夺位后,仍然受史弥远的摆布,没有任何实权,在这十年间一直是史弥远在把持朝政。史弥远死后,宋理宗非常想要有所作为,以显示其比赵竑更有能力来治理大宋,他对内推行了很多政策,举贤任能,一时朝堂之上人才济济,历史上称这段时期为端平更化,但是虽然声势很大,但并没有改变南宋走向衰落的趋势。政策朝令夕改,最终无所建树。澄清吏治、整顿财政的各项措施也大多就事论事,治标不治本。因此,相对其具体实效,“端平更化”更多是理宗想要有所作为的一种态度。
对外方面就是联金抗蒙,南宋中后期,蒙古迅速崛起,成为金之后又一个对宋朝构成巨大威胁的少数民族政权。而且蒙古已经对金朝开始了打击行动,面对当前形势,南宋朝廷内部发生了意见分歧。一些人仇视金朝,主张联蒙灭金,恢复中原;另一些人相对理性,吸收当年联金灭辽的教训,知道唇亡齿寒的道理,不能联合蒙古。
绍定五年(1232),蒙古遣大臣来宋商议宋蒙合作,夹击金朝。史嵩之上报中央,当朝大臣大多表示赞同,,只有个别人不同意,主张应借鉴徽宗的教训。一直胸怀中兴大志的理宗把这看作是建立不朽功业的好机会,让史嵩之遣使答应了蒙古的要求。蒙古答应灭金以后,将河南归还给宋朝,但双方并没有达成书面协议,只是口头约定,这为后来蒙古攻击宋朝留下了巨大的隐患。
随后史嵩之命京湖兵马钤辖孟珙带兵二万,与蒙军联合围攻蔡州。蔡州城被攻破后,金哀宗自缢而死,金国灭亡。孟珙在废墟中找到金哀宗遗骨,带回临安,理宗将金哀宗的遗骨奉于太庙,告慰徽、钦二帝在天之灵。金朝的灭亡,让南宋朝廷似乎看到了收复中原的绝好机会。
金亡以后,蒙军北撤,河南空虚。赵范、赵葵兄弟为代表的一些人想要乘机恢复中原。大部分朝臣对此都持反对态度,认为南宋目前的力量还不足以与蒙古抗衡。此时刚刚摆脱史弥远控制的理宗,被这种“大好时机”,冲昏了头脑。收复故土、建功立业的念头最终使他作出了出兵中原的决定。端平元年正月,理宗任命赵葵为主帅正式出兵河南。六月宋军攻下了开封府,此时的开封府已经是一座废墟,宋军收复的只是一座空城,但毕竟还是实现了 “靖康之难”以来无数志士仁人的梦想。占领开封后,后方没有及时运来粮草,以至宋军无法继续进军,贻误了战机。半个月后,赵葵兵分两路,在粮饷不继的情况下继续向洛阳进军。到达洛阳后,遭到蒙军伏击,损失惨重,狼狈撤回。理宗君臣恢复故土的希望落空。历史上称这个事情为“端平入洛”,“端平入洛”的失败,使南宋损失惨重,数万精兵死于战火,大量物资付诸流水,南宋国力受到严重的削弱。而且 “端平入洛”使蒙古找到了进攻南宋的借口,蒙古由此开始了攻宋战争。面对这个局面,理宗不得不下罪己诏,检讨自己的过失,以安定人心。
历史凭栏处
后世很多人都为南宋的“联蒙灭金”感到惋惜甚至愤怒,觉得这和“联金灭辽”一样的是抱薪救火,完全不顾唇亡齿寒的道理。可是,国史君却认为,即便是没有宋与金的历史仇恨,南宋政府的“联蒙灭金”政策在当时来说是非常正确的决定。
南宋并非不知迅速兴起的蒙古帝国是自己的巨大威胁。早在宋宁宗庆元二年(公元1196年)的时候,左丞相余端礼就曾经说过“万一鞑靼得志”必然会南侵,而中原将会再次陷入混乱纷争之中。而曾经出使金国的南宋使臣也曾经说过,如果以后蒙古帝国灭掉了金国,那么就是“一弱虏灭,一强敌生”,我们一定要加强警惕。
当时南宋政府的实际执政者史弥远听从了孟珙的建议,于公元1233年十月出兵,次年正月,金国灭亡。
历史的长空
南宋联蒙灭金让不少人感觉南宋政府无脑,不懂得唇亡齿寒的道理,虽然宋与金有世仇,但面对强大的蒙古还是应该结盟抗蒙。其实在当时来说,南宋“联蒙抗金”是很正确的选择。为什么这么说呢?
南宋起初也不是不知道蒙古日后会成大患,比如在宋宁宗时期,当时的左丞相余端礼就上奏说如果蒙古壮大,势必会南侵,这样南宋就会陷入战乱中,中华大地又要战火不灭。曾经出使过金国的大臣也上奏说一旦蒙古把金灭了,大宋也不会幸免于难。当时就引起宋宁宗高度重视,立刻加强了边境的防御。
过了几年蒙古果然举兵攻打金国,当时宋朝就此形式分成了两派人。一派以乔行简为首认为蒙古如今十分强大,灭金只是时间问题,如果宋朝不帮助金国,等金被灭后,蒙古将更加强大,宋朝也将陷入战火之中。而如果能联金抵抗蒙古,金就能帮助宋朝守国门,大宋就能继续安定下去。另一派是以真德秀为首的主张联合蒙古灭金。因为金与大宋有世仇,靖康耻如今有机会得到大报,不可错失良机。况且金国灭亡后,原大宋土地可以收复,更可以振兴大宋。但南宋政府一时拿不定主意,于是先隔岸观火一段时间。
几年后,由于蒙古步步紧逼,金宣宗迁都原北宋京城汴梁。金国此时已经丧失了北方很多领土,于是又打算重操旧业,攻打宋朝,意欲在南宋身上找回场子,但他不知如今的南宋也不好欺负。在公元1232年,蒙古军队攻入金国腹地,以少胜多大败金军,此时的金国已无人能救。南宋大将孟珙看清形式,向朝廷提了联蒙灭金的好处,一是此时金国已经无救,如果出兵联蒙攻打金国,能稳定蒙古,可能让蒙古灭金以后不会继续南下侵宋,给宋朝留几年准备战争的时间;二是灭了金国以后宋朝实力势必大增,能更好的抵御蒙古;三是出兵灭金扬大宋国威。南宋经过思考,决定采纳孟珙的建议,联合蒙古出兵灭金,次年金国灭亡。
接下来的事也是预料之内,蒙古开启了灭亡南宋的计划,之后便是几十年的宋蒙战争。
风尘讲历史
北宋时,宋朝为了对付辽朝便与金人联手灭掉辽朝,最终北宋也灭于金朝之手。可在南宋时,朝廷不顾前车之鉴,也采取了联蒙灭金的策略,难道不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吗?
南宋开始并不想联手蒙古灭金,因为前车之鉴摆在面前,在宋廷内也爆发了激烈的争论,大家都在讨论是该联蒙还是该联金,有人就认为:“一弱虏灭,一强敌生,犹未足以为喜也。”金朝灭了并不是件好事,因为强敌依旧存在,南宋的威胁也存在着,而且金朝还是宋的世仇,宋朝不应该忘记靖康之耻。也有人说“唇亡齿寒”,金朝灭了之后就是宋。就当宋廷内在激烈争辩时,金朝皇帝却不懂得关爱队友,反而将宋朝越推越远。蒙古崛起以后,金朝的生存面临挑战,金朝不能与蒙古硬拼,便找宋朝这个软柿子捏。金宣宗对南宋采取南掠政策,使得南宋的生存变得困难,宋朝一看金朝这样压迫自己,便打破了宋朝联合金朝的可能,也使得宋朝内部关于金朝的争论停了下来,因为金朝的这一行动是对宋朝的挑衅。宋朝是想与金朝和和气气对付蒙古,可金朝却南侵宋朝,这就让宋朝内部官员放弃了想企图以金为屏障的幻想。
最终南宋抛弃了闭守观望的对北政策,不仅坚决抗击金军南下,而且公开招纳有相当实力的山东忠义军,同时与西夏会师夹击秦州、巩州,并与蒙古交往以减轻金军对自己的压力。
历史百家争鸣团队成员:小木
历史百家争鸣
因为南宋王朝的软弱,统治阶级的愚昧。这和清末的以夷制夷的方针有点类似,不想着强大自身,老想着挑拨强敌互殴,是真当自己是导演吗?
早在东汉末年三国时期,各国优秀的政治家都已经懂了,弱弱联合,相互周旋,尤其是东吴更是提出了魏强联蜀,蜀强联魏,方得在乱世之中撑到了最后,而南宋的政治家们,却怀着要报靖康耻辱之仇,对蒙古存有幻想,殊不知到金朝为狼,而蒙古为虎,自身宋朝则为羊。
当然我们如今也不能站在上帝视角来看当时情况,也许并非南宋政治家不知道唇亡齿寒的道理,而是作为羊,确实是无奈的选择。早在宋辽时期,北宋就联合的金朝消灭了辽朝,后来北宋灭亡南宋建立,金朝却没有顾虑这曾经的盟友,继续对南宋侵略打压,这个时候南宋又想起了这个方略,联合蒙古又消灭了金朝,难道南宋政治家不知道联蒙灭金可能重蹈当年联金灭辽的覆辙吗?
最终天下中原仅剩蒙宋两国,弱肉强食,蒙元一统。
南宋为什么要采取联蒙灭金的方略,我认为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统治阶级对蒙元存有幻想,认为金朝灭亡后,南宋实在不行可以继续称臣,苟延残喘,不至于像金朝那么过分;第二是军民两方对金朝是恨之入骨,恨不得金朝明天就灭亡,这样的社会舆论下,无论如何都不会帮助快灭亡的金朝抵御蒙古。
无论南宋实力如何,联蒙灭金的方略绝对是错误的。
曹小翔xixi
想知道南宋为什么采取联蒙灭金的政策,首先要了解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南宋朝廷对金对蒙的政策是不断变化的,联蒙灭金并非一蹴而就,是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下形成了联蒙灭金的道路。南宋朝廷也知道唇亡齿寒的道理,但是当时的形势逼的他们做“两害相较取其轻”的无奈选择。促成这个选择的原因主要有一下几个:
南宋朝廷的复仇意识
宋朝从立国开始就一直想着收复燕云十六州,燕云十六州一直是宋朝历代皇帝的心结,宋太宗时进行了几次北伐都被辽军打败,到了宋徽宗时就联合金国,相约灭辽,夺回燕云十六州,建立万世功业,没想到辽国是被灭,随后金国就把矛头对准大宋,直接灭了北宋,还将徽钦二帝掳去,最终客死他乡,还要求宋廷割地纳贡。靖康之耻深深的刺痛汉人的内心,抗金名将岳飞在《满江红》中提到:“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可见当时南宋自上而下对金国的仇视。
金朝错估形势,将可能的盟友推向敌方
金国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他们想的不是找寻盟友,反而是大肆拉仇恨。他们想着蒙古人占领我们多少领土,我们就从南宋这里补回来,这就是愚蠢至极的“北失南补”。蒙古人惹不起,南宋还是好欺负的。南宋朝廷最终认识到金国的无耻嘴脸,既然你把我当软柿子捏的,那我也不客气了,痛打落水狗。
蒙古势力强大,南宋不得已而为之
蒙古人的战斗力可真不是盖的,在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帝国时,全世界都恐惧这个来自蒙古高原的草原游牧部落,他们四处扩张,欧亚大陆主要的国家都曾被蒙古的铁骑蹂躏国,建立起横跨亚欧大陆的超级帝国。
说起宋朝,真的是让人无力吐槽,联金灭辽成功后,紧接着被金国狂揍,后面联蒙灭金,又被蒙古打的灭国。真是应了那句老话,送走一只暮年的狼,却迎来一只壮年的虎。
西山秀才
不由得想起了这么几句宋词: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两个皇帝都被金人所擒,做了阶下囚。这可是当时的统治者奇耻大辱,此仇不报,有何脸见江东父老。因此,宋朝的皇子皇孙们的头等大事,就应该是四个字——报仇雪恨。
也许当时“联合蒙古人”仅仅是一个权宜之计,但是也许当时的朝廷内外都未曾考虑过什么是引狼入室,或者说“请神容易送神难”,反正蒙古人灭了金国以后,不费吹灰之力又灭了南宋,大概到这个时候,偏安一隅的小朝廷才想起了什么是养虎为患。
其实,宋朝的灭亡,在建国之初,就已经初见端倪——杯酒释兵权,看似达到了政权平稳交接过渡的目的,但是却给子孙后代留下了祸根——重文轻武,用现在的话就是,跛脚鸭,严重偏科。
无论是北宋还是南宋,词人墨客数不胜数,但是骁勇善战的武将却是屈指可数,除了一个岳飞以外,只有杨家将似乎可以青史留名,但是可惜,杨家将只不过是一个传说
出来混,迟早要还的。历史就是这么毫不留情的重复着自己,特别是古代封建帝王,无论多么英明,无论多么远见卓识,总也跑不出这个怪圈,盛极必衰,物极必反。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闲看秋风999
翻翻历史,我们就发现,中国历代王朝,没有比宋朝更窝囊和懦弱的了。两个皇帝和上万人别掳走,抗金英雄岳飞被金人用奸计死于皇帝之手,敌人打过来只有跑的份儿,真是可叹、可怜、可悲又可气。
宋朝最大的问题就是文官治国,而这个问题的出现,则是赵匡胤“将心比心”想出来的馊主意。他觉得自己曾经是后周的武将,只来个“黄袍加身”就轻松登上皇帝宝座,假如以后自己的哪员大将也效仿来一个“陈桥兵变”,岂不是报应?于是,他在执政后强化文官地位,削弱武将权力,导致军队中缺乏好的指挥官,战斗力下降。而被强化了的文官集团,则是一帮胆小鬼和会拍马屁的小人,什么事情都想用“交易”解决。于是发生了割让燕云十六州等事件。
让后人看了生气的是,在宋辽金三足鼎立时,北宋竟然帮助金国灭掉辽国,然后金军就长驱直入,直抵汴京,掳走钦宗、徽宗两位皇帝,导致北宋灭亡。宋高宗赵构南逃到杭州南宋建立后,岳飞一再要求北伐收回失地,迎回钦徽二帝,但在听信了叛徒秦桧的谗言后,赵构杀掉了岳飞。赵构是中了金人的离间之计。
后来蒙古人在北方渐渐做大,并将金国压缩到淮河北岸一线于宋蒙的夹缝中艰难生存。一开始,宋庭中有人提出,将金作为与蒙古的屏障和缓冲地带,并欲联金抗蒙的策略,但金宣宗在北方受到蒙古压制的情况下,却实行南掠政策,对南宋进行劫掠。于是排除了金、宋和解及联合抗蒙的可能,打破了宋廷企图借金作为屏障或缓冲地带所存的幻想。
此后南宋为了自身的存亡,遂抛弃了蒙古大举攻金以后闭守观望的对北政策,不仅坚决抗击金军南下,而且公开招纳有相当实力的山东忠义军,同时与西夏会师夹击秦州、巩州,并与蒙古交往以减轻金军对自己的压力。公元1234年年,金朝政权在蒙古和南宋的联合夹击之下终告灭亡,结束了宋金之间长达100余年的对峙。但金国灭亡后,南宋面对的却是比金还要强悍的对手,重演了当年北宋联金灭辽d结局。不能不说是宋朝的命途多舛,或许是来自老天的安排。
从历史事实来看,南宋联蒙抗金,是在万不得已,被逼无奈的条件下进行的,但也不能不说是决策者视野和智慧的局限。假如金宣宗不实行南掠政策,而是与宋朝和解并联合抗蒙,假如南宋不为报靖康之耻而与蒙古夹击金国,金灭亡的时间也许要晚一些,南宋直面蒙古的时间也要推后,但事情已经发生,历史不能改写。而且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面对曾横扫欧亚的蒙古铁骑,世界上似乎还没有任何力量能阻挡其前进的步伐。即使金宋联盟,也改变不了两个政权相继覆灭的命运,最多只是让自己死得没那么快而已。
若愚趣谈
南宋王朝在蒙古猛攻金朝时选择了错误的"联蒙抗金"政策,这既有宋、金世仇的缘故,也有些宋朝君臣贪图利益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南宋君臣害怕因拒绝蒙古而导致蒙古在灭金后迁怒宋朝。同时,在蒙古灭金时,金朝统治者制定了错误的国策,金朝没有集中全部力量抗击蒙古,而是将精锐军队派至南部边境攻宋,此举不仅陷金朝于两线作战的困境,更坚定了南宋君臣联蒙的决心。
一、宋、金世仇:
金朝在灭亡辽国后,并没有兑现与北宋政府"海上之盟"时约定的"平分幽燕之地"的诺言,而是以摧枯拉朽之势挥师南下攻灭北宋。北宋灭亡后,金人将徽、钦二帝及嫔妃、宗室、官员等三千多人押解北上,期间大肆奸淫凌辱女眷,徽、钦二帝也受尽侮辱,惨死北国。不仅如此,金朝还大肆盗掘北宋诸帝的皇陵,他们盗走所有陪葬珍宝的同时,还对北宋列位皇帝的尸体极尽侮辱。南宋君臣对此顿足捶胸,深以为耻,发誓报仇。所以,在蒙古向南宋请求联合灭金时就毫不犹豫的答应了。
二、贪图利益:
南宋政府虽然自建立伊始就偏安于江南,但是自高宗之后历代南宋君主都有着挥师北上、还于旧都的梦。宋朝为此也进行几次尝试,孝宗北伐和开禧北伐都是南宋企图收复失地的尝试性举措,虽然两次北伐皆遭失败,但是宋朝一直等待时机,伺机收复北宋故土。蒙古在进攻金朝时与南宋约定日后灭金之时共同瓜分金朝财富和国土,金银财富南宋并不缺少,但是若能一举收复故土,确是宋朝君臣一直以来梦寐以求的。
三、害怕报复:
根据当时时局发展的结果,宋朝基本可以做出如下判断:金朝大势已去,南宋若不联蒙,则金朝会被蒙古全部占领,那样的话对南宋将更加不利,联合灭金还能分一杯羹。同时,面对蒙古人强大的军事实力,南宋也非常忧虑,金朝尚无法让南宋消灭,何况更强的蒙古,如果拒绝蒙古的要求,恰好给了蒙古攻宋的借口,蒙古在消灭金朝后势必借此兴师问罪。
四、金人攻宋:
面对蒙古对金朝的接连用兵,金朝统治者做出了错误的判断,他们不仅没有集中全部优势兵力与蒙古交战,反而将其精锐部队派往南部边境进攻南宋,这不仅使金朝在与蒙古交战中接连失利,同时又激起了南宋的愤怒,使金朝陷入南、北两线作战的艰难局面。并最终在蒙、宋联合进攻之下灰飞烟灭。
公元1276年,元军兵临南宋都城临安城下,南宋太皇太后谢道清携小皇帝出城投降。1279年崖山之战,宋军再次败北,南宋王朝至此彻底覆灭。南宋王朝在金朝灭亡四十多年后,最终被蒙元灭亡,在此重演了北宋的老路。
历史课课代表
1214年七月,金已遭受蒙古打击,被逼由燕京迁都至开封,宋宁宗接纳真德秀奏议,决定从此罢金国岁币。1217年四月,为了扩大疆土以弥补被蒙古侵占的地域,金以宋不再纳岁币为名,出兵南侵,南宋则与蒙古协议联手击退金军。
1231年,蒙军欲借道宋境,绕道攻金后方,宋拒绝,蒙古拖雷强行通过。蒙军在1232年三峰山之战消灭金国主力部队,金国实际上已无力回天。十二月,宋理宗看到金灭亡在即,无屏蔽之用,就同意联合蒙古灭金,双方协议黄河以南归宋,以北土地归蒙古。1233年,金哀宗逃至蔡州。南宋再攻下金唐州等地。九月,哀宗向宋理宗说明“唇亡齿寒”之理,提议联手抗蒙,宋朝不许,继续伐金。1234年正月,金国蔡州被蒙宋联军攻陷,金哀宗自缢,金灭亡。南宋与蒙古接壤,在失去金国作为屏障后,却面临比金更强大的蒙古南下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