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不到對象?總之都是這個世界的錯

找不到對象?總之都是這個世界的錯

中國人有一句老話,叫做談婚論嫁。我聽到這詞,覺得有點意思。

談一談論一論,就好像雙方在博弈——總有點東西得拎出來稱稱斤兩,要不理論個清楚彷彿誰就吃了虧一樣。而更有意思的地方在於,雙方父母對於這件事的操心程度,讓一件本該順其自然順理成章的事情,有時竟變成了讓兩個年輕人都有些惴惴不安的一塊懸石。

這裡面還是有點東西值得玩味一下的。


01.

不得不說,關於家庭構成和家庭分工這方面,男耕女織這個詞可以很好的概括中國人在這方面的認識。男人在外躬耕勞作,為一家人提供口糧;女人在家打理家事,相夫教子。

到了現代,經濟形勢發生了變化之後。雙方的工作內容進行了變化,不僅僅侷限於男耕女織。但是整體的思路發生了變化,指導思想卻沒發生太大的變化。大多數人的觀念中依舊是男主外、女主內。換言之,男性在外賺錢養家,女性則儘量以家庭為主。當然這裡我不是想去討論這種傳統觀念的對錯,是否歧視女性等等。因為家庭需要分工,某一方注重家庭、某一方注重經濟,或者二者協商均可。這不是問題的關鍵。

而我想談的重點在於,在一段關係中,社會對於男性的認識,往往把其定位為物質生活保障者。什麼意思,就是說期望男性應該成為這個家庭的主要經濟來源,或者說他的收入最好是高於他的另一半。而我們看現在的婚慶市場上(其實我很反感婚慶市場這個詞,好像毛都是交易),也少有女性在尋找對象時會首先就從收入比自己低的男方開始。而男性的情況則截然相反,基本都是定位在收入沒有自己高的女性。

舉個例子:

A. 碩士畢業,長相中上。年薪十萬,身體健康。二線城市,有車有房。
B. 本科畢業,性格溫柔,長相中等,孝順老人,工作不會太忙。

不用我說,大家都知道這兩條哪個是男性的標準,哪個是女性的標準。而最神奇的地方就在於——雙方往往也都接受這樣的標準。關於這個現象,我以前的文章裡有解釋過為什麼,這是因為社會對於男生和女生優秀的標準不相同造成的,這裡不再贅述。有興趣的可以移步:

女生節後特刊——假如我是個妹子

02.

但是,在剛剛描述的這個場景下,往往具有兩個不可調和的矛盾。

即滿足A標準的男生,假設比例佔適齡男性的10%;而滿足B標準的女生,比例一定不止佔適齡女性的10%,可能是20%,可能是30%。這就帶來了一個問題,“優秀”的男生不夠用了。許多好小夥找不到另一半,許多好姑娘不願“下嫁”。這是矛盾一。

這裡我詳細解釋一下。因為男女平等是必然的趨勢,也是絕對應該支持的政策。現在重男輕女的思想遠遠沒有過去那麼嚴重了。女孩子一樣上大學,一樣找很好的工作,賺的並不比男生少,甚至可能猶有過之。當然我承認,在就業方面,可能某些用人單位還存在一些對女性的歧視,但是整體的大環境是在變好的,向上走的。

這帶來的一個結果就是:社會對於男性物質生活保障者的身份定位還未完全轉變,但是女性卻可能不再需要男性來提供物質生活保障。

什麼意思,說人話就是——女孩子工作能力比你強,賺的比你多;再不濟,自己養活自己沒問題,用不著花你的錢。於是女性對於另一半率先有了新的需求,即精神伴侶。於是網上有一句很俗氣的話,但是很多女青年都很喜歡,大約是這樣:

一輩子太短,一定要找個有趣的人一起過。

而我們回過頭來再看男性,他們對自己的定位可能還停留在物質生活保障者這一個層次。還沒有意識到女性需求的變化,於是很多好小夥在年輕的時候就是忙著工作、努力賺錢,還是按照以前的需求去生活。於是乎,網上有了一篇熱文,叫什麼“中國的男人配不上中國的女人”,大致云云如此。

而這兩個因素結合起來,造就的結果就是——大家都找不到對象。因為一方的需求發生了變化,另一方卻沒有察覺到。所以女生會覺得身邊的同層次男生low,不懂時尚,沒有見識,不會享受生活。於是乎,部分女性會覺得,既然我找不到想要的另一半,那我至少找個比我強點的另一半吧。這是我能想到的可能性之一。

PS.

我並不是要說女性這樣的想法有什麼錯,畢竟人往高處走。但我要區分的是女權主義和田園女權主義。女權主義者,號召的是男女平等平權,我認為這是合理的,沒問題的。而田園女權,則是咪蒙這種傻逼。我舉個例子:

女權:憑什麼我要相夫教子,你在外賺錢養家?也可以是我賺錢養家,你當家庭婦男。邏輯:你能幹的事我也能幹,權利和義務相等。


田園女權:憑什麼要我洗碗做家務,誰規定女性一定要洗碗做家務?憑什麼讓我掙錢,你是男人你不掙錢養家?邏輯:我的權利至少要和你一樣,但我的義務一定要比你少。

目前有很多奇葩女就是中華田園女權,這種人腦子有坑不在我們討論範圍內。

第二個矛盾。

99%的父母,都還停留在男性是物質生活保障者這個認知上。誠然,有很多女方的父母是開明的,睿智的。但是我相信,這部分父母絕不是大多數。

於是現在不論大江南北,比較好的情況已經是默認男方出首付,女方出車,可能出裝修和傢俱。然後婚後小兩口、四個老人共同還貸。這算是雙方都能接受的一步,而且這種時候,一般來說男方會相較另一半在收入上,稍微高一些。

而我覺得這真的是匪夷所思的現象。本來締結婚姻應當是一件自然而浪漫的事情,到了現實中,變成了“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好像是把女兒“賣”給了一個好人家。為什麼沒有人說這是物化女性?按理說,不應該是雙方家庭有多少力出多少力,為這樁美事感到高興麼。只是,很多沒有走到最後的情侶都不願去想。有兩個字是繞不開的——房子。

而歸根到底,這還是因為社會對於男性的認識沒有跟上時代的變化,這其中當然也包括男性本身對自己的認識。所以我說,找不到對象,這不是你的錯。

是這個世界錯了。

03.

再談一點。

那男性應該怎麼提升自己除了物質生活保障者之外的價值呢?

我認為這個是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的。為什麼這麼講,因為很多時候,戀愛這種事是沒有標準的,相親才有標準。什麼意思呢,我以前解釋過。喜歡一個人是沒有所謂的標準的,只有拒絕一個人才有標準。

現實中你問一個女孩子喜歡什麼樣的男生,她說高高瘦瘦,白白淨淨,工作怎麼怎麼樣,為人怎麼怎麼樣,噼裡啪啦一大堆。但是真要有一個這樣的男生站他面前,她也不一定就喜歡上他。因為這時她又有了新的說辭,比如他家是外省的我不喜歡等等。這時你就可以發現,喜歡一個人是沒有所謂的標準的,只有拒絕一個人才有標準。

這裡以女性視角舉了個例子,男女其實一樣。所以,是沒有一個什麼標準能讓你招人喜歡的。但是年輕的時候,很多人都聽過一句話,叫做投資自己。這句話簡直被說爛了,但是沒有人教你,怎麼去投資自己

我也不能教你,但是我能幫你排除一些錯誤的選項。

不是把錢花在自己身上,就叫投資自己。

不是把錢花在自己身上,就叫投資自己。

不是把錢花在自己身上,就叫投資自己。

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這個現象在女性身上比較嚴重,當然這裡的討論不論男女。不是你月光你自豪,把錢花去旅遊、購物、吃好吃的、買化妝品就是投資自己。當然買化妝品我還是支持的,這至少保證了顏值。其餘的選項,擺脫請真的考慮一下投資回報率。旅遊、購物、美食,這些高收益短半衰期的事情,長遠來看對你的個人成長有什麼幫助?在這篇回答裡我詳細的講過了:

起點相當的朋友,為什麼幾年之後我不如別人?

這其中的大多數人只不過是用一個合理的藉口——曰投資自己,掩蓋了自己愚蠢的行為——曰衝動消費。所以,真的投資自己,做一筆合理的理財規劃,參加一些價格昂貴但是有用的課程,培養一些高雅的興趣愛好都算,請結合自己的興趣自由選擇。

最後,還有一點。

就是難免男女雙方都會存在一些天生無法改變的“缺陷”。當然並不是真的缺陷,比如我對外宣稱172cm,真實身高卻是個謎。“缺陷”這點會成為很多人介意的一點,或者說不自信的一點。在我看來,這倒沒什麼。比如有的妹子就是想找個180cm+的漢子,這樣兩個人看上去般配。我覺得這想法挺好的啊,應當尊重人家的擇偶標準和價值觀,同時也表明我完全不是人家的菜。

何必庸人自擾呢?其實,沒有哪一個單一的點會成為你的死穴,比如窮、醜、矮,等等。當然蠢和壞另當別論。因為有人會介意這些,當然也有人不介意。而過於關注外在的人,往往內心比較貧瘠。就拿身高舉個例子:

我媽建議我以後找對象不要找個子太矮的,這樣以後孩子個子也高。

對此我完全嗤之以鼻。

如果我的孩子以後到了二十多歲找不到對象。我首先考慮的不是我沒把他/她生好、養好,而是我沒把他/她教育好。假設我未來有個兒子,如果他像我,就算身高只有120cm又怎麼樣。我絲毫不會為他擔心。他會是生活中的侏儒,思想上的巨人。

所以,在保障了物質的基礎上,我唯一考慮的因素只剩下——她能不能帶給我的生命更多的可能性。至於她高矮胖瘦,黑白美醜,我想我看不見。

04.

最近重溫武林外傳。

看到第七十九回:《李大嘴遭遇老情敵,楊蕙蘭展開新人生》,杜子俊的老母親,強勢的要求楊蕙蘭離開她的兒子。這裡面有一句話很打動我:

楊蕙蘭:跟著我,逃亡一生,不是那麼好玩的。
杜子俊答:不是逃亡,是旅行。

當你還停留在保障物質生活這個層面上時,人生就是一場逃亡。

當你的思維發生了變化,開始探尋人生的可能性時,人生就是一場旅行。

願你我最後都能和那樣一個人牽手——開始的,不是逃亡,是旅行。

找不到對象?總之都是這個世界的錯


我們在這裡,用“認真”等候你的參與

找不到對象?總之都是這個世界的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