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歲,你應該逼自己養成的3個習慣

作者丨小狼女

“媽媽在我這個年紀,已經訂了婚。他們這代人,在這個年紀,對自己人生要做些什麼至少有了些想法。而我呢?還在讀書,學了兩個沒什麼對口工作的專業,手指上沒有戒指,不知道我是誰,對未來想做什麼毫無偷襲。”

這段感觸來源於22歲的Kristen,短短几行字,足見95後青年的迷茫和混沌感。

現在的95後在18-25歲這個年紀,人人都說,二十多歲出頭是最絢爛的年紀,一人吃飽全家不愁,沒有牽掛沒有負擔,可以放肆去追求夢想,想愛就愛,想闖蕩就闖蕩。

事實上,真的如此嗎?

上一代人在18-25歲期間,就完成了婚姻、家庭、事業的選擇,是個簡單進入成人角色的階段。他們很難體會,或者延後很久才能體會,95後在這個年齡段的掙扎和陣痛。

成年初顯期的掙扎,源於社會化和自我化的矛盾。心理學家Keniston曾這樣描述,“這個階段的年輕人,始終存在一種“自我和社會的張力”,以及“對被完全社會化的拒絕。”

《長大了就會變好嗎》一書認為,18歲 -25歲,是一生中最孤獨、最混亂、最掙扎的階段。

25歲,你應該逼自己養成的3個習慣

這本書由KnowYourself主創團編寫,聚集了年輕人在親密關係、情緒管理和自我成長的問題。通過多個案例的展現,向我們展現了95後年輕人的一些狀態。

這個階段的年輕人處於成年初顯期,角色身份、個體生活狀態不穩定,世界觀尚未明確,新鮮事物又層出不窮,心理層面非常混亂。這也是除了老年階段,閒暇時間一個人的情況最多的階段,孤獨感最強。

但有研究顯示,成年人在後來回顧“自己一生中發生過哪些最重要的事件”,經常追溯的就是這個時期發生的事。也就是說,此刻恰恰是你人生中做自我探索的最好階段。

本書從愛情管理、情緒管理、成長管理三方面來給我們探索的方向和指引。

01

愛情可否管理?

親密關係的探索上,絕大多數人關心的一定是:我和我的伴侶,能不能走得長遠。

書裡引導讀者思考一個問題:愛是一種感覺還是一種選擇?

這看似很哲學,其實它問的是,愛情的到來和消失,能不能通過自我管理來控制,能不能通過雙方的努力來維繫經營。

美國密蘇里大學學者Sandra Langeslag做過一組“愛情管理”實驗:

兩組人都處於親密關係中,他們要求拿著另一半的照片,圍繞伴侶本身、伴侶關係、伴侶未來三個方面進行思考。

一組實驗者被要求積極思考,“他穿黃色衣服真好看”“我們的關係很好”“我們會永遠在一起。”另一組則進行負面思考,“她真懶”“我們經常吵架”“我們遇到這麼多困難,以後不會在一起。”

結果發現,無論是實驗者本人的報告還是腦電波監測都顯示:被要求正面思考的參與者,對伴侶愛的感覺得到了增強;另一組腦電波的活躍度在降低,迷戀和依戀的感覺在減少。

實驗告訴我們,愛情可以被管理。

書中提到,“愛是很多個積極瞬間的組成”,也就是說愛既不是多巴胺的一時衝動,又不是持續性的感覺,它也並非不可控,年輕人可以通過左右那些瞬間來提升愛情的溫度。

提供一些實操性強的建議:

進行一些親密練習

不是以性為直接目的的親吻 、愛撫;給彼此設置一些只屬於你們的空間和時間,比如某個晚上不看手機,一起看電影或者宅在家裡聊天;給彼此展示脆弱的機會,向對方吐露自己的失敗經歷、難看的事,會讓你們關係更近

獨自思考“愛”

研究表明,停下來思考“愛”這件事也能增加愛的感覺:每天花幾分鐘,清楚掉腦子其他的事,獨自體會你們彼此相愛、聯結、協調的感覺。

找一個“中間人”

可能是諮詢師,或者是雙方的好朋友,讓他觀察你們之間的互動,眼神,暖心的細節,提醒你們愛的瞬間。當局者迷,你知道這些愛的瞬間,會愛對方的感覺會更強。

此外,還可以創造好玩的、刺激冒險的事情。

增強愛的感覺可以管理,自然失戀也可以通過自我管理來消磨愛的感覺:比如列出對方的“缺點清單”;隔離和轉移注意力,扔掉和TA相關的東西,搬家,避開共同的回憶地;關注他人等。

25歲,你應該逼自己養成的3個習慣

02

負面情緒是好是壞?

負面情緒又是年輕人自我探索上非常重要的內容。

我常常聽到身邊朋友說,

“我感覺自己最近特別喪。很焦慮,很討厭這樣的自己,有沒有辦法可以快速清除負面感受?感覺臉自己的情緒都管不好,很討厭。”

我們必須明白:負面情緒只是面對不同場景不同的態度,沒有對錯。年輕人情緒不穩定是個必然的事實,一味的“開心”不可能,從基因來說,感受到多種情緒的人比只有正面情緒的人健康。

想擺脫負面情緒,只會越陷越深,我們面對情緒的態度應該是:接納。

接納是最高性價比的態度,因為可以將負面情緒利用起來,做出正面改變,具體做法可參考:

  • 學會標記情緒

情緒出現,別急著道德評判。靜下心來,深呼吸,觀察你的生理反應:比如心跳很快是焦慮,心胸沉重是悲傷等等。

當你觀察,不再對抗,其實它可能就消失了。

  • 列出利弊清單

其實,有時在做很多必須完成的事時,一定的負面情緒是不可避免的。

寫下哪些行為讓你產生了這種情緒,思考這個行為讓你感到良好的方面,再寫讓你覺得不舒服的方面。

  • 傾聽內心的“應該”

同學聚會上,你可能會聽到老同學的喜訊 —— 工作升職了,遇見了愛情,最近準備度假。你聽著不爽,你嫉妒,其實你的內心潛臺詞是:我應該努力工作,我應該脫單,應該對自己好點。

這種指示往往是告訴你下一步該怎麼做,是負面情緒背後有價值的部分。

  • 想象“與孩子對話”

當孩子因為最好的朋友懷疑自己而憤怒,你會先表示理解,然後建議TA別衝動,再陪著TA梳理事情的起因經過。你可以用同樣方式對待負面情緒的自己。

總而言之,負面情緒產生後,你得用意識跳出來,觀察這個不理性的你。

25歲,你應該逼自己養成的3個習慣

03

如何找尋自己?

正如開篇所說,成年初顯期的年輕人不知道自己是誰,不知道未來在哪兒,不知道如何平衡做自己和遵守社會規矩。

歸根到底,他們還沒有真正找到自己。

書中說了人們遲遲未找到自己的原因:

“12-18歲青少年在這個壓力更少的階段,本應參與到未來發展、宗教信仰、親密關係等探索活動中尋找自我,但這個過程被制度化教育擠佔,孩子們一味求學,即使參與了很多課外活動,也是以升學為目的。”

也就是說,18歲之前我們沒能完成這個課題,18歲後,我們就要複雜的社會中一邊學著養活自己,一邊獲得自我認知。

那怎樣才能找到自己?

勇敢的嘗試和選擇

你可能會害怕找到不好的工作,或者不對的人,但你得知道,無論選擇好不好,在每次做選擇和嘗試時,都離了解自己更近一步。

和重要的人分化

和身邊的人過於親密,過度依賴,就容易看不清自己,學會獨立。

想象二十年後理想的一天是什麼畫面

你的生活規律嗎?還是仍有很多不規律、新鮮又有挑戰的事情?

你結婚了嗎?定居在哪裡?你有孩子嗎?你的經濟條件如何?日常生活使用哪些物品和服務?

你有很多新認識的朋友,還是隻和一個圈子保持深厚友誼?

越細節,越好。

25歲,你應該逼自己養成的3個習慣

04

不可否認,18-25歲充滿了不確定性,焦慮、無助、迷茫、掙扎感階段性發生。我們不知道怎麼經營愛情,如何應對不穩定的情緒,如何面對人生的風浪。我們看不清背後的規律,甚至不明白這是個啥,怎麼可能不掙扎。

我們可以悲觀的覺得,年輕的我,又窮又沒人愛。但你也可以樂觀的認為,因為一無所有,所以你可以不恐懼失去,你自我探索的空間在此時此刻最為廣闊,你最可能在這個階段創造出完全不一樣的世界。

當然,有很多人會選擇逃避,年輕時的時間感最差,總以為時間還很多,無法珍惜當下珍惜每個瞬間。往往待到年華逝去,才嗟嘆少年之惜。

對年輕的朋友,我想說,年輕的你,正在經歷最多的不確定性,也正在擁有最多的可能性。

而對過了這段時期的朋友,我同樣要說,自我探索沒有終點,不需要因為自己錯過了青春期,又錯過了成年初顯期的突破感到焦慮。

如書中說的,“慢慢來,生活給你出了難題,也終有一天會給出答案。”

全文完,喜歡可點個“再看”!

作者:小狼女,商業觀察者,狼性成長博主,每年100篇青年成長文,陪你度過不安時光。關注易簡讀書(yijiandushu),用閱讀對抗無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