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碚:城市的發展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推動器

本報記者 梁鍶明 廣州報道

如今,在全球化、信息化、智能化的時代背景下,中國已經從跟跑者變成了引領者,城市面貌隨之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一線城市日新月異;杭州、武漢、西安、重慶二線城市迅速崛起;雄安新區、粵港澳大灣區、深圳先行示範區創新發展。

中國正邁入城市建設與產業導入並駕齊驅的高質量發展階段。中國城市的發展也在不斷地探尋新動力和新引擎。目前,產城融合已經成為一種全新的發展理念,成為傳統房地產企業轉型發展的重要抓手。

11月14日,在以“產城融合、賦能升級”為主題的“2019中國城市運營與發展峰會”上,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區域經濟學會會長、中國經營報社社長金碚提到,城市的發展實際上推動了中國經濟的增長,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推動器。

金碚:城市的发展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推动器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區域經濟學會會長、中國經營報社社長金碚

提及“城市”,金碚認為“城市”在中國其實有兩種不同的概念,其一是作為經濟活動或者人類活動中心的地區,自農業社會起就有的概念;其二則是行政區的概念,這個“城市”在大部分國家產生於工業化時期,而工業發展、產業發展大體上和城市化是同步的,產業的發展或者工業化很大程度上會體現在城市化中。“這個時候的‘城市’和農業社會的‘城市’不太一樣,它會表現為,在這個城市中間形成了產業的崛起和人口的集中。”

回顧中國的“城市”發展,金碚提到了改革開放初期,廣東省是重要的經濟發展崛起的地方。當年深圳規劃發展的時候,有一種聲音提到“用地來生錢”的概念,一定程度上借鑑了香港的一些經驗。

金碚解釋道,“地生錢”的最基本方法是招商引資,吸引別的資本來投資,用比較便宜的土地吸引資本進入。不過,如果規劃過程中很多土地用於招商引資,而且土地價格幾乎沒有收益,那麼城市也很難運作起來,勢必要在土地規劃中出現部分土地用市場化價格來出售或者批租。從經濟邏輯上看,它勢必會產生房地產價格現象,從而解決城市發展中的很多問題。其一吸引了產業;其二帶動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其三帶來了人口聚集。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們經濟增長的地方形成了各種各樣的經濟增長極,這些經濟增長極幾乎可等同於城市,大型的城市就形成了比較強勁的增長極,還有一些次增長極。”金碚認為,城市的發展實際上推動了中國經濟的增長,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推動器。

對於城市的發展歷程,金碚表示,城市經濟和產業的發展一開始有強大的吸納機制,集聚能量到一定程度以後才可以擴散,帶動周圍的發展。而行業在觀察城市的時候給了很多附加的概念,比如“中心城市”,這一類城市在地區中間形成一個總體的增長極,同時也會產生很多的問題。

金碚認為,下一步中國經濟的增長,城市的運營和發展還會像此前一樣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這個發揮重要作用的過程中,也會產生各種新的現象、新的問題、新的挑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