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罐頭見證的60年代韓國史

稀缺會導致什麼?答案是人們會像小動物將第一眼看到的移動物體當作媽媽一樣,將第一種打破稀缺的物品神聖化,哪怕它只是一個罐頭,那也是安迪·沃霍爾製作的絲網印刷的金寶湯罐頭。

2013—2017年,因為禮品市場的繁榮,韓國的午餐肉消費量連續五年增長。每到節慶,樂天百貨商店裡就堆滿了午餐肉大禮包,八罐325克午餐肉罐頭外加兩罐食用油,可以賣到80美元,這是韓國人鍾愛的饋贈佳品,而午餐肉一定要是世棒(SPAM)牌的。

肉罐頭見證的60年代韓國史

中文的午餐肉是意譯自Luncheon Meat,也就是午間冷餐會上的肉食冷盤,這一類肉食有各式各樣的品牌,就好比鮁魚餃子,金谷園和百餃園的是完全兩種東西,不妨礙它們的“身份認同”。而午餐肉的其中一種品牌,以一己之力奠定了最為人所熟悉的午餐肉的模樣——粉紅色、凍狀,散發著香料氣味的罐頭,就是世棒。

1929年,剛剛接手家族公司——明尼蘇達州奧斯汀市霍梅爾食品公司的傑伊·霍梅爾,決定開發一種新產品,既可以消耗掉倉庫裡堆積如山的豬肩肉儲備,又可以證明自己的經營才能,他相信自己想出的這種用攪碎的豬肩肉製作的罐頭,只要調味得當,而且賣得足夠便宜,能夠適應大蕭條後美國人的消費水平,也可以大受歡迎。

肉罐頭見證的60年代韓國史

這款肉罐頭被命名為世棒(SPAM),也就是豬肩肉加火腿(Shoulder of Pork and hAM)的縮寫(還有一種說法認為是Spiced和Ham的連讀),這個名字來自公司副總一個做演員的親戚。1937年7月5日,第一罐世棒(Spam)午餐肉罐頭誕生了。

在整個二戰期間,數量驚人的世棒午餐肉罐頭,跟著美軍從關島、夏威夷,再到緬甸和日本。隨著戰爭進行的時間越長,美軍去到的地方越多,世棒罐頭的質量也越差,吃習慣1945年那種毫無固形物的粉色澱粉團的人,再去吃1937年的“不忘初心”,沒準會感動地哭出來。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世棒午餐肉是美軍大批採購的標準軍糧C餐罐頭,採購價格沒漲,但原料價格漲了。而美軍之所以選擇採購它,原因可能非常簡單,因為它是當時市面上唯一不用冷藏的肉罐頭。

肉罐頭見證的60年代韓國史

而即便是1945年這種被士兵們吐槽為“靈肉”“下水溝肉”“疑似肉”的貨色,在美國之外的很多地區還是廣受歡迎,這其中的原因就很多了。夏威夷人熱衷午餐肉,是因為二戰中一度施行海禁,夏威夷人無法獲取足夠的海魚,只能退而求其次,用軍用肉罐頭來補充優質蛋白質,因為夏威夷人對豬肉的感官體驗和世棒午餐肉是分不開的,所以對這種罐頭有了特殊的感情,還為它創辦了狂歡節——懷基基午餐肉狂歡節(Waikiki Spam Jam Festival)。

肉罐頭見證的60年代韓國史

同樣的事情還發生在關島,馬里亞納群島,新幾內亞島,所羅門群島、沖繩等地,關島和北马里亞納聯邦居民尤其熱愛世棒午餐肉,每年的消費量達到了人均16罐,這個數字是美國本土人均消費量的幾十倍。在經濟較好的時候,只有約30%較不富裕的美國家庭會選擇將世棒這種廉價食品當作日常飲食的一部分。

肉罐頭見證的60年代韓國史

而在亞洲,一個國家對極端熱愛世棒午餐肉,憑藉不到美國六分之一的人口,消耗了美國總消費量一半的世棒午餐肉,那就是韓國。而韓國人最初接受世棒午餐肉的原因和關島、夏威夷沒什麼不同,都來自稀缺,關島和夏威夷人是不怎麼吃豬肉,而韓國人是吃不到豬肉。

1969年,韓國每人每日紅肉消費平均為6.6克,而同期的美國人每日消費紅肉數量平均是142.7克,其中大部分還是牛肉。從數據可以知道韓國普通人民在50和60年代的日常飲食狀況,那真是魯智深的嘴——淡出個鳥來。

肉罐頭見證的60年代韓國史

肉食的匱乏只是60年代韓國社會最不起眼的矛盾罷了。剛剛告別李承晚時代的韓國又迎來了軍事獨裁,問題不斷——體制僵化、地下勢力橫行、貧窮不堪,時刻走在崩潰的邊緣。1962年,朴正熙為了賺取外匯,用勞務輸出來換取西德借款,計劃招募5000名煤礦工人和5000名護士,結果招聘發佈當天就有46000人報名,其中大多數還是大學生。

肉罐頭見證的60年代韓國史

那一年,大多數韓國人還吃不起白米,因為全國的大米生產量還比不上平常年份的德川幕府時期的日本,而且相差甚遠,普通人只好以馬鈴薯、紅薯、玉米等粗糧果腹。因為缺少遠海捕魚船隻,海魚也是餐桌上的奢侈品,窮人買不起鹽,還有跑去用海水來醃白蘿蔔和蕪菁的。狗肉或許偶爾可見,黃牛因為是生產資料,被嚴格保護起來。對尋常人家來說,6.6克的紅肉日常消費恐怕也是被富裕階層平均之後的結果。

肉罐頭見證的60年代韓國史

當時的韓國,以美元計GDP勉強相當於黑龍江省,人均GDP還要差一點,富裕程度離朝鮮差了十萬八千里。因此1965年10月5日,金日成在金日成軍事大學畢業典禮上講話時,關於南邊的“窮親戚”是這樣說的:“五六年前開始我們不買糧食了。韓國軍隊吃的糧食全都是美國剩的農產物。韓國朴正熙提出了實行重農政策,建設自立經濟的口號,難能可貴啊。我們贊成這個做法。可是那種自立經濟不能用從美國和日本借來的錢搞。那會淪為殖民地的,只有和我們北半部合作才能實現自立經濟。”

而就在幾乎見不到肉食的韓國人的日常生活裡,有一群人不僅摟著馬子、握著票子、開著車子、住漂亮房子,還有吃不完的肉罐頭,那就是美軍基地的美國官兵。駐韓國美軍一度達到30萬人,分佈在各處的軍事基地。有些在漢城梨泰院,有些在坡州的東豆川,有些在漢城南郊龍山,這些基地周圍很快颳起了美國文化旋風,東豆川就像極了小芝加哥。

肉罐頭見證的60年代韓國史

據說最早撿拾美軍拋棄的過期肉罐頭,吃了一半的熱狗腸和漢堡排的,就是龍山軍事基地周圍的窮人。不知道漢城是不是跟北京的風水類似,南貧北賤,龍山住滿了窮人。孩子們趁夜翻垃圾箱找到的種種“好料”,加上豆腐、泡菜、辛辣的苦椒醬,煮成熱氣騰騰的一鍋雜燴湯,就成了貧困年代裡難得的美味。

小說家安定孝在小說《銀馬》中是這麼描寫的:你還記得上一次我拾到的罐頭裡面有什麼?我的叔叔說那是午餐肉。拿回家後,我媽媽把它與其他可吃的東西混在一起,弄出一鍋湯,像豬吃的東西一樣,但非常美味。……我們把在附近垃圾場找到的食物,包括肉、芝士、雞骨與其他可吃的東西,混在一鍋水中煮熟,這種吃法有人稱為“聯合國湯”。

肉罐頭見證的60年代韓國史

之所以將聯合國湯,因為它誕生自聯合國軍(主要是美軍)的軍事基地。此外,這種食物還有另外一個名字,叫約翰遜湯,用以紀念1966年到訪並承諾美國將繼續給予韓國經濟援助的林登·B·約翰遜總統,對於韓國人來說,這種用美國肉罐頭製作的“豬糧”裡邁向正常國家道路的希望。

而這種“豬糧”最廣為人知的名字,其實是部隊鍋。這個名字的由來不可考,推測可能是食材來自部隊,又碰巧是在部隊種最終完善成熟的吧,畢竟普通民眾還沒有多少機會接觸到烹煮部隊鍋所需要的起司片和方便麵。而當時在軍事獨裁者朴正熙的領導下的韓國,也的確處處瀰漫著部隊氣息。

肉罐頭見證的60年代韓國史

進入70年代,韓國人第一次超越了自己的北方同胞,之後突飛猛進,人民生活也逐漸好了起來。收音機普及率從1970年的每10戶家庭有1臺上升到1973年的每3戶有1臺,電視機普及率也迅速從6.4%上升到30.2%。從勞動密集型產業到轉向鋼鐵、造船、有色金屬、石油化工、汽車製造、電子產業為重點的資本密集型重化工產業,並創造出經濟的年均9.8%的超高增速,韓國人只用了15年。

也就是在這15年裡,社會管理卻絲毫沒有放鬆,警察會嚴格執行長髮管制,仔細剪掉路上看到每一個長髮一族的頭髮,適齡男性強制服兵役,不論是在影院還是自己家中,只要看到升國旗、奏國歌的畫面,每個人都必須起立,立正以示敬意。新聞管制無處不在,學生運動遭到嚴格審查。所以史學家將這段時期的韓國稱為“維新體制的軍營國家”(徐仲錫)。

肉罐頭見證的60年代韓國史

在這種強紀律性的軍營氣氛裡吃著部隊鍋的韓國人,對這種食物有複雜的感情。它既是走過貧乏時代的歷史見證,是韓國人憶苦思甜、講好韓國故事的最佳載體,也是那段複雜和特殊的歷史時期裡,糾結在自由、民主和社會管理,自強自立和寄望外部環境的複雜情緒裡,在現實忍耐中殷切盼望著經濟騰飛,親眼見證了不完美時代裡的漢江奇蹟的韓國人複雜心理的最好體現。

肉罐頭見證的60年代韓國史

如今,韓國已經拜託了肉食的貧乏,但韓國人對午餐肉的依賴已經深深刻在了文化基因裡,午餐肉,是在貧困年代裡最寶貴的食物,所以在韓國人的文化記憶中,被永遠地與富足和營養聯繫在了一起。直到今天,午餐肉禮盒依然是韓國人饋贈親友的理想伴手禮,禮盒上一定要有世棒的商標,韓國生產商希傑第一製糖株式會社(CJ CHEILJEDANG CORPORATION)與霍梅爾達成合作協議,獲得了該商標的使用權,這家企業從1987年開始生產本土的午餐肉。

而部隊鍋這種增高胃癌和心腦血管疾病風險的高鈉料理,也依舊是本來就吃得不怎麼健康,而更看重文化傳承的韓國人的心頭好,他們用它來講憶苦思甜故事,一代一代傳承著潛藏在血液中的不滿和憤怒,和包裹著它們的民族主義情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