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AB面:買得起的產品與買不起的“夢想”

雙十一終於結束,拼多多的百億補貼卻還在持續,這意味著其與淘寶、京東之間的戰爭將是一場持久戰。

拼多多AB面:買得起的產品與買不起的“夢想”

在2018年拼多多上市前的員工大會上,創始人黃崢曾說過未來三年要在GMV上超過京東。今年10月10日晚,拼多多四週年慶的動員會上,黃崢表示,拼多多真實支付GMV已經超過京東,目前提前兩年完成。

任何事物都有AB面。拼多多的A面,屬於電商市場——業績快速增長、產品價格便宜;B面則屬於夢想——反向定製,狼性競爭。

01

A面:買得起的產品

2014年我國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網上零售市場,背後的底層是以互聯網用戶的快速增長為支點。不過,隨著”互聯網人口紅利“的消失,流量成本攀升,電商的發展止步於部分市場、部分需求之外。為此,電商開始了新的轉型,將目光轉到農村、鄉鎮乃至三四線市場。

拼多多AB面:買得起的產品與買不起的“夢想”

2015年,淘寶和京東高調進軍農村市場,採用代理、刷牆等方式拉新,雖然營銷成本低,也能教育用戶,但從現在來看,效率似乎有些低;誕生於當年9月的拼多多則打著“拼的多省的多”的口號,採用“低價引流+消費者裂變”的方式,將用戶對品牌價值的認同轉移到好友信用背書,創造新的消費場景,帶來高頻屬性。

拼多多AB面:買得起的產品與買不起的“夢想”

運用獨特的模式,拼多多用更少的成本觸及用戶,迅速崛起,營收從2016年的5.05億元增長至2018年的131.2億元,並於2018年7月26日於美國納斯達克上市,上市當天,拼多多便漲了40.53%,市值295.78億美元。

上市之後的拼多多底氣也更足,2019年618期間首次啟動“百億補貼”大促,這樣做的效果很顯著,當日日活量達到1.35億,同比增長48%,雖然低於手機淘寶的2.99億,但大幅超過京東的0.88億。

9月29日,拼多多(PDD)宣佈以“0%到期收益率和0%票息”成功完成總計10億美元的可轉債發行,目前資金已經全部到賬。有了資金,加上次成功的經驗,拼多多雙十一再次上線”百億補貼“,針對3C產品用戶推出“低價”iPhone、索尼耳機等。小編身邊一位北京朋友便購買了1000多塊錢的索尼耳機,在她看來,現在淘寶的雙十一套路越來越多,其實購買並不划算,而拼多多是實打實的便宜,比京東、淘寶上的最低價還便宜100多元。

在此情況下,拼多多的市值也比肩京東,甚至一度超過後者。

02

B面:買不起的“夢想”

拼多多創始人黃崢2年前在其微信公眾號上發佈文章《把“資本主義”倒過來》表示,在資本主義時代,“窮人”需要向“富人”購買抗風險能力,我在想“後資本主義”時代裡,存不存在一些機制能讓窮人也能賣“保險”給富人,賣一些自己的“軟實力”、自己的意願、抗風險能力給富人?

這很好的解釋了拼多多的經營模式——C2M反向定製,去年拼多多推出多多果園,擺脫之前“人找貨”的思路,遵循“貨找人”的邏輯,為用戶提供可選擇的水果產品,利用遊戲的方式在app上虛擬栽種,然後平臺將需求信息發送到指定果農手中,進行採摘、發貨。

拼多多AB面:買得起的產品與買不起的“夢想”

黃崢用“Disney+Costco”來形容這種全新電商形態。多多果園主要是利用Disney模式,黃崢認為“Disney”是一種新的交互方式,是一種“娛樂+通訊”的模式,可以高明的獲取流量。另外,在早期的供應鏈環節上,拼多多不用中間商,直接採取產地直採、工廠直採,產品低價引來很多消費者,這也是“極致低價+精選商品”的Costco模式。

但目前來看,拼多多隻是學到皮毛。首先,拼多多信奉的Costco模式,是物美價廉,但目前拼多多在貨品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其次,Costco主要靠會員制賺錢,但拼多多目前的月卡依舊採取低價風格,且為了吸收會員還在大筆補貼,單靠會員費肯定無法賺錢。

對於很多人來說,拼多多以便宜著稱,因此平臺更願意給9.9元包郵的商品導流,但這樣的產品越多,其質量升級的空間就越小。為改變這一困境,拼多多開始進入五環內,將“更便宜、新鮮”的農產品賣給城裡人,也採用補貼的方式將3c產品低價賣給這些消費者,從雙十一來看無疑是成功的,這也驗證了黃崢的“我們的核心不是“便宜”,而是滿足用戶心理佔便宜的感覺”。

不過,這些表面的數據和流量都來源於百億補貼,如果沒了補貼,不知道拼多多還能留下多少用戶?

03

流量之爭

上述女士表示,如果沒有補貼,我肯定不會上拼多多買東西,那些需要分享才能便宜的東西懶得去弄,還不如在淘寶上買,種類多,選擇也多。

拼多多便宜的基因是其難以轉變的關鍵原因。拼多多永遠是拼多多,它無法去做專賣店的生意。更難以在經濟增長物質與生活得到改善的同時還有更多人喜歡去上拼多多。很多人都是抱著好奇心想價格補貼去的,這和瑞幸、共享單車的模式很類似。瑞幸此前大幅發放2.8折、3.8折券的時候,小編也經常沒事就去喝一杯,但隨著折扣力度越來越小,反而不如去買星巴克或者711便利店的咖啡。拼多多也是一樣,處於一個比較尷尬的境地。

在上市後的採訪中黃崢提到拼多多之所以在電商江湖中有一席之地的根本在於:我們與淘寶是錯位競爭,爭奪的是同一批用戶的不同場景,錯位才會長得更快。

但這一情況在2019年似乎發生了質的變化。拼多多費力往一二線奔跑的同時,京東和淘寶也開啟了三四線城市的戰爭。

京東則憑藉物流優勢,發起“千縣萬鎮24小時達”計劃,重點針對低線城市城區、縣城以及周邊鄉鎮,加力爭奪“下沉市場”。

淘寶 2019 年發佈的直播生態趨勢報告中顯示,淘寶直播的核心用戶中有近 6 成來自五六線城市。此外,其也將限時低價特賣的聚划算被重新整合,並與天天特賣、淘搶購整合,藉此與拼多多打價格戰。淘寶上的網紅們也不侷限於直播間,而是用“走播”的方式帶貨。2018年,主播湘西九妹幫村民賣山貨,兩天時間賣出四十萬元滯銷獼猴桃,13天賣出200萬斤橙子。

拼多多AB面:買得起的產品與買不起的“夢想”

無論怎樣,拼多多和淘寶的戰爭不可避免。

電商是貨和人匹配的生意。電商的本質是,提供足夠豐富的商品,將這些商品充分有效展示出來產生購買行為。從這點來看,淘寶似乎更勝一籌。

黃崢一直強調,淘寶、京東都是搜索引擎式的電商,就是電商版的Google,對於拼多多而言,更想做一個電商版的Facebook。

說到底都是流量的競爭,怎麼去到別人的領地,才是商業遊戲的終極博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