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書史上的三次大飛躍,王羲之時代是屬於哪次呢,來看看

行書是今體書中最活躍的一種書體,其“無法”的特性使其獲得了最大的自由度,似乎是書法中最具活力的一種藝術元素。在各種書體演變成熟後,各書體往往是獨行其事地自我進行藝術發展的,在篆、隸、草、楷之間各受體法、字法的排斥,形成了相對封閉的格局。沒有一個書家採用這種方法進行完整的書法藝術創作:在篆、隸、草、楷中合併二種以上的書體創作一幅作品。像智永真草《千字文》等,用分行對照的體例作書,另當別論。而行書卻可以輕鬆地介入到別種書體中去,並消解書體之間的壁壘。如王珣《伯遠帖》。趙宦光用行筆寫篆書,被稱作草篆,其實是行篆。又如陸柬之的《文賦帖》,雜草、行、楷三體為一帖,還有傳顏真卿 《裴將軍詩帖》。

行書史上的三次大飛躍,王羲之時代是屬於哪次呢,來看看

文賦帖

行書史上的三次大飛躍,王羲之時代是屬於哪次呢,來看看

裴將軍詩帖


正因為行書具有這種緊粘著其他書體的發展而相間流行的參與性、溶解性特點,所以孫過庭 《書譜》說:“趨變適時,行書為要。”
篆、隸、草、楷四體,在書體演變成熟後,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時起時落的命運,有的甚至幾乎一蹶不振。唯獨行書獨秀角出,一路風行,興盛不衰,不同時代有不同時代的行書風貌,不同書家有不同書家的行書個性特色。可以說魏晉以來,沒有一個書家是不兼善行書的。概括地說,行書大約經歷了以下幾個重要的發展演變階段。

行書史上的三次大飛躍,王羲之時代是屬於哪次呢,來看看

裴將軍詩帖


行書萌發於兩漢,盛行於魏晉,至東晉產生了以二王為代表的具有高度藝術典範性的行書風格。此為第一階段。二王的行書風格,是極具創造性的個性風格,又與東晉社會審美傾向、特別是士大夫尚風神的特點絲絲入扣,極具藝術感染力,是行書體格的第一次質的飛躍。可以說王羲之是極大推動了行書的發展,其功勞不言而喻。 這次飛躍的物質性基礎是楷書和今草的日益完善,以及紙張的普遍使用。


南北朝至初唐,是籠罩在二王行書風格藝術氛圍之中的。前有羊欣、智永,後有歐、虞、褚、陸,均承二王,各得其適。以致張懷瓘在《書議》中說:“但聞二王,莫不心醉。”梁武帝、唐太宗參與評價了二王書風,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尤其是對大王的贊評,使大王行書風格定於一尊。此為第二階段。如果說羊欣、智永、虞世南、陸柬之的行書繼承有餘、創造不足的話,那麼歐陽詢、褚遂良、李邕的行書就各具個性面貌了。尤其是李邕的行書,已脫出二王行書的窠臼,以寬博的體勢別具風貌,世人用“右軍如龍,北海如象”作比喻,可謂一言中的,預示著行書的第二次質的飛躍。

行書史上的三次大飛躍,王羲之時代是屬於哪次呢,來看看

祭侄稿


唐朝中期至宋朝,是行書發展的第三個階段。顏真卿行書在其獨創的顏體楷書的影響下,又在其師張旭其友懷素的狂草風格感染下,開一代行書新風,完成了行書發展的第二次飛躍。對照大王行書和顏體行書,可以發現大王行書用方勢筆法,隸意十足;而顏體行書用圓勢筆法,帶篆籀氣。顏真卿在他的自書帖中曾說道:“自南朝以來,上祖多以草隸篆籀為當代所稱及,至小子斯道大喪。”此語可作我們審視顏體行書的導語。米芾獨賞顏真卿《爭座位帖》,就是認為此帖有篆籀氣。茲後,柳公權、楊凝式、蘇黃米蔡等,無不受顏體行書的影響。天下三大行書傑作,《蘭亭序》為第一,《祭侄稿》為第二,《寒食帖》》為第三,此中兩帖為行書第三發展階段所擁有。對東晉行書的第一次飛躍和此第二次飛躍,後人用 “尚韻”、“尚意”揭示出各自的特色。

行書史上的三次大飛躍,王羲之時代是屬於哪次呢,來看看

蘭亭序


元代至明朝中期是行書發展的第四個階段,這個階段的特點類似於南北朝至初唐的第二個階段。無論是趙孟頫、鮮于樞、康裡巎巎,還是祝允明、文徵明、董其昌,都或在 “尚韻”行書或在 “尚意”行書中求得一席之地,受到王羲之、顏真卿行書風格的影響。即使是不合群的楊維楨的行書,也可從五代楊凝式的行書中察知其淵源。

行書史上的三次大飛躍,王羲之時代是屬於哪次呢,來看看

王珣 《伯遠帖》


明代晚期至清朝是行書發展的第五個階段。這是行書發展達到第三次質的飛躍的階段,其標誌有二:一是出現群體傾向的明顯帶有浪漫奇逸風格的行草書家,如徐渭、張瑞圖、黃道周、王鐸、傅山、鄭板橋、李鮮等,儘管他們的政治生涯在明清之際各有選擇,他們的書法創作也各具個性面貌,但一個共同的傾向似乎籠罩在他們的作品之上,即縱筆放任、不拘點畫,以狂飆式的筆勢構成視覺形象。

有的評其為“尚勢”書風,有的評其為個性解放思潮下的產物,有的評其為市民文化,總之是難以用以往的行書風格來觀照的。二是碑學思潮下出現用北碑筆法寫行書的風格,如金農、張裕釗、趙之謙、楊守敬、康有為、吳大澂、沈曾植、于右任等。他們的行書凝重拙樸,厚勁穩實,富有金石氣,別開新面。如果說徐渭、張瑞圖等人的“尚勢”書風,或多或少還受到傳統文人的一些影響的話,那麼金農、趙之謙等人的北碑行書,則是用文化人的藝術思維重新創造了源於民間的碑書體格,為行書的創新發展提供了可貴的借鑑。


行書發展的五個階段三次飛躍,雖有波浪起伏,但未出現衰極至谷底的現象,而是層層推進,時時趨變,書家輩出,作品豐繁,是整個書法史上最為壯觀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