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樂山市五通橋區竹根鎮興隆裡村被評選為第二批“四川最美古村落”,一時間成為人們關注的話題。
為探尋究竟,進行了一番走訪和了解,以饗讀者。
五通橋區竹根鎮興隆裡村位於五通橋區竹根鎮花鹽街鎖龍橋一帶。要說到這一帶的發展,就不得不提五通橋的歷史,五通橋的行政建制、隸轄關係頻繁變更,隋朝至元朝時,由犍為縣、大牢縣、玉津縣分治,明清至新中國成立間,今區境主體由犍為縣所隸,部分隸屬樂山縣。1951年成立五通橋市,1959年撤銷五通橋市,併入樂山縣,為樂山縣五通橋區,1962年7月,恢復五通橋市建制,直隸樂山專區。1964年,改五通橋市為五通橋區,為樂山專區直轄區。1985年,五通橋區為樂山市轄區,這才有瞭如今的區境轄範圍。
但無論怎麼變動,“鹽”都是在五通橋發展史中佔有重要地位,從秦朝李冰平鹽溉,到明末清初的“犍鹽入滇”、至清後期的“川鹽濟楚”,到國民政府財政部鹽務總局內遷五通橋,都是由“鹽”給五通橋帶來發展和變化。五通橋鹽業發展較好的有三個重要時期,一是清康熙時期,二是太平天國時期,三是民國時期。
由於明末清初戰亂,經濟受損,四川人口銳減,清康熙年間,朝庭制定鹽業政策,引發了許多人外地人到五通橋挖井製鹽、販鹽,五通橋城市和人口迅速得到發展。之後讓五通橋鹽商們發了大財的時期是在太平天國時期,1851年,中國近代的一次大規模農民起義爆發,建立太平天國。清咸豐三年(1853年),太平軍建都南京,淮鹽不能上運湘鄂,清廷飭令川鹽濟楚,給川鹽以廣闊的兩湖市場,也給五通橋鹽業的急劇發展帶來了契機。
豐饒的資源、精湛的技術、廣闊的市場、高額的利潤,使五通橋鹽商們大大受益,一時間賺得盆滿缽滿。有了錢之後,鹽商們就商議選一處風水好的地方建宅院,大家相鄰而居,相互有個照應,龍、何、楊、王等幾家大鹽商選中了鎖龍橋這個地方,這個地方前面有緩緩流過的茫溪河水,後有青山為依靠,山腰處有幾口泉眼常年不斷,隨山而下是一條彎曲的小溪溝,巧的是半山腰還有兩個突出的圓石,從山頂上看,這個小溪就像一條龍,那兩個圓石就是龍的眼睛,真是一處好地方,於是他們就在這裡修房造屋,房屋修建依山就勢,有穿鬥式、有中西合璧式,並因地制宜建吊腳樓,又因鹽運主要靠水運為主,為祈福水運順利,他們還建有船形屋,這些建成後的建築群極富騰挪迭宕之勢,房屋與房屋之間形成小巷。
怎樣命名這個地方,這裡的鹽商大戶費了一番心思,他們取名“興隆”的意思就是希望他們的生意興隆,這群落中居住的鹽商有的到過大上海,看到了上海十里洋場的繁華,那上海稱小巷為“里弄”,他們想效仿大上海,於是兩相結合就把這裡叫“興隆裡”。
興隆裡的建成,帶動了周邊人們紛紛在這一帶修房造屋。於是這裡形成人口增多、街市熱鬧的花鹽街(名字來源於似雪花的鹽,也喻雪花的銀子)。以“迎神祈、襄義舉、敘鄉情”為修建意圖的陝西人就在這附近修建了中西合璧高達四層的陝西會館,是這裡曾經非常雄偉莊重的建築(曾作為民國時鹽務總局的辦公場所)。
之後,在興隆里居住的一個鹽商大戶找了位陰陽先生看風水,那陰陽先生說那條小溪溝是條龍,怕有朝一日會飛昇上天,就叫鹽商在水溪溝上建座橋如同一把鎖,把龍鎖住,以免龍飛昇離開此處後,鹽商大戶的家業會遭難。因此鹽商就在這小溪上建了一座小橋,稱為鎖龍橋。這裡的小巷,又被人們稱作鎖龍巷。
民國時期,鹽務總局內遷五通橋後,給五通橋鹽業又一次帶來發展機遇,花鹽街一時間茶樓酒肆林立、房屋鱗次櫛比,街道上人們摩肩接踵,成為當時的經濟、文化中心地帶。
隨著時代的發展,這裡漸漸被人們遺忘在歷史的角落,現今當地政府部門十分關注起五通橋的歷史文化,拾起這段久遠的歷史,把興隆裡一帶作為一個村落——興隆裡村(村落主要指大的聚落或多個聚落形成的群體)來申報和打造,意義重大,必將在未來煥發出新的生機。
閱讀更多 噠噠君的視野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