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故事匯」一家八口同長徵

「紅色故事匯」一家八口同長徵

「紅色故事匯」一家八口同長徵

在張家界永定區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紀念館裡,陳列著一幅《一家八口同長徵》的油畫。畫裡面的人叫侯清芝,他的父親是侯德成、母親殷成福、妻子劉大梅、叔叔侯昌貴、大弟侯清平、二弟侯宗元、妹妹侯么妹。80多年前,這一家八口最大的50多歲,最小的才7歲。他們全家參加紅軍,參加長征,用鮮血和生命講述了一個紅色家庭的壯烈故事。

「红色故事汇」一家八口同长征

侯清芝回到大庸工作後,1955年授予開國上校軍銜拍攝的照片 圖片來源:永定區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紀念館

1934年秋,任弼時、賀龍等領導的紅二、六軍團為策應中央紅軍戰略轉移,揮師湘西創建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侯清芝和叔叔侯昌貴、大弟侯清平三人參加了紅軍。根據地建立後,侯清芝的父親、母親、妻子、妹妹、二弟也相繼參加了紅軍,安排在家屬連工作。

1935年9月,紅二、六軍團奉命長征北上與中央紅軍會合。隊伍開拔前,組織上多次動員侯家家屬回家,但這一家八口鐵下心要跟著紅軍隊伍一起走。7歲的二弟大聲喊道:“我生是紅軍的人,死是紅軍的鬼。”侯家八口的堅定決心,深深感動了賀龍,同意他們隨軍出發長征,並特批了一匹小棕馬用來馱7歲的侯宗元。

1934年秋,任弼時、賀龍等領導的紅二、六軍團為策應中央紅軍戰略轉移,揮師湘西創建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侯清芝和叔叔侯昌貴、大弟侯清平三人參加了紅軍。根據地建立後,侯清芝的父親、母親、妻子、妹妹、二弟也相繼參加了紅軍,安排在家屬連工作。

1935年9月,紅二、六軍團奉命長征北上與中央紅軍會合。隊伍開拔前,組織上多次動員侯家家屬回家,但這一家八口鐵下心要跟著紅軍隊伍一起走。叔叔侯昌貴說:“我家上無片瓦,下無寸土,橫豎是個死,倒不如跟著紅軍求個活命。”7歲的二弟大聲喊道:“我生是紅軍的人,死是紅軍的鬼。”侯家八口的堅定決心,深深感動了賀龍,同意他們隨軍出發長征,並特批了一匹小棕馬用來馱7歲的侯宗元。

「红色故事汇」一家八口同长征

1935年11月19日,紅二、六軍團從桑植劉家坪出發開始長征,突破澧水封鎖線,侯家人跟隨著隊伍滾滾洪流,遠遠地離開了故鄉。

過雪山前,一家八口聚在了一起。父親侯德成叮囑全家:“我們要做最壞的打算,萬一哪個掉隊了,只要剩下最後一口氣,都要找到紅軍隊伍。”後來,侯家人在過雪山草地時死的死,散的散,失蹤的失蹤,過雪山前的相聚竟成了最後一次生死決別。

1936年9月,紅軍在甘肅遭到敵人重兵阻擊,父親侯德成英勇犧牲,部隊只好把8歲的二弟寄養在當地農民家裡。17歲的侯么妹在長征路上當上衛生員,搶救傷員時不幸中彈犧牲,鮮花一樣的生命永遠綻放在雪山上。叔叔侯昌貴過雪山時被大雪掩埋,長眠於皚皚白雪。身懷六甲的妻子劉大梅在四川紅原被敵軍衝散,當地一個藏民收留了她,生下一個男嬰後,她動身尋找紅軍,不幸迷失在茫茫草地。侯清芝、殷成福、侯清平在槍林彈雨中活了下來,八口之家,為革命犧牲了父親、叔叔、妻子、妹妹。從此,侯家血肉至親天各一方,天涯相望。

侯清芝後來參加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湘西剿匪,身經百戰,多次負傷。回鄉之後,他和母親一直苦苦尋找失散的親人,但最終還是帶著無盡的遺憾和牽掛走了。

「红色故事汇」一家八口同长征

長征途中遺失的二弟和自己的孩子今在何方?紀念館這張“全家福”是跨越70年後的重逢,畫面上雖然少了侯清芝母子,但卻多了兩位古稀老人。他們一個是長征途中失散時年僅8歲的侯宗元,一個是劉大梅遺失在紅原的嬰兒侯德明。2005年4月23日,苦苦相尋了半個世紀的侯德明回到家鄉,在長眠不醒的父母墳前長跪不起,這是生者對死者的告慰,這是艱辛與苦難之後的結局!

侯清芝一家八口同長徵的傳奇故事,是偉大長征中的一個小小縮影,千千萬萬的革命先烈們不忘初心、堅定信念、勇於犧牲的精神必將激勵我們踏著他們的足跡,在實現“中國夢”的征途上奮力前行。(文字由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紀念館提供)

「红色故事汇」一家八口同长征「红色故事汇」一家八口同长征
「红色故事汇」一家八口同长征

本平臺為張家界日報社所有。任何單位、個人使用、轉載或者傳播張家界日報社旗下媒體版權內容的,必須事先獲得書面授權。除法定合理使用範疇外,未經許可,不得轉載、傳播其享有版權的作品(作品形式不限於文字)。

「红色故事汇」一家八口同长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