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舒城:難忘的母校——回憶舒城私立止善小學

安徽舒城:難忘的母校——回憶舒城私立止善小學

舒城止善小學,歷史悠久。自清嘉慶年代,建立書樓,創設塾館,迄1949年。百餘年來,絃歌不斷,文風崛起,人才輩出,遐邇聞名。名師出高徒,桃李滿天下。當今,在國內外校友眾多,其中不少知名人士。該校聲譽,在我龍舒境內,實屬屈指可數。

盛世寫史,惠及後代。且是精神文明的一個重要方面,愛就記憶所及,身所感受,簡述於後。惟童年往事,皓首回憶,錯漏難免。但願拋磚引玉,盼我海內外校友,都撥冗為母校撰寫回憶,則幸甚!幸甚!

一、校史簡介

清乾隆年間,劉氏在今舒城縣八里鄉紅光村(編者注:今棠樹鄉劉院村),購朱姓宅,改稱劉家院,後增建讀書樓,為子孫讀書之所。嘉慶以後,於此設塾,招納學子,是為學校之前身。道光之世,政治日益腐敗,招致帝國主義者紛紛入侵,炮艦政策下割地賠款,辱國喪權條約接踵而至。民生調敝,國勢日蹙,沉沉大陸,幾有瓜分亡國之禍。有識之士,鑑於教育是救國治國之本,乃建議清廷,廢除腐朽的科舉舊制度,推行新教育,講求實用之學。於是,全國設立大、中、小學堂。

安徽舒城:難忘的母校——回憶舒城私立止善小學

舒城縣止善小學本部分校示意圖(製作 | 束文傑)

光緒27年(1901),舒城在縣城內設斌農學堂,旋改為中學堂。各鄉、鎮先後設小學堂。光緒33年(1908),舒城縣南區第一小學堂,設八里橋,借用劉家院書樓為校舍,以裡中秀才張靜波為堂長。靜波未受過新教育,一切由劉昭蔭(注一)襄助。及昭蔭赴祁門中學任教,小學堂以經費、人員無著停辦,歷時還不到三年。

安徽舒城:難忘的母校——回憶舒城私立止善小學

劉家院殘存柱礎(來源 | 舒城廣播電視臺)

民國3年(1914),劉養泉在書樓辦明新學校,要劉隆民助教。有十餘學生,教經史,新式桌椅均無,毫無學校氣氛,一年歇業。劉雲青在她家裡辦女學,課文教學由劉隆民傳授,也一年倒閉,都未立案。民國9年(1920)春,劉德周(注二)在書樓設塾。同年秋初,將私塾改組為私立止善小學,取《大學》上“止於至善”之意。當時法令,私立學校要有固定資金。實則那時的私立學校所謂資金,多有名無實,只以學生學費為經費來源(注三),縣教育局補助少許,杯水車薪無濟於事,後以教育經費支絀,即此微小補助,亦多積欠不發,成為濫帳。故私立學校,在於辦學認真,校長和教師有良好的聲譽,始能存在和發展。民國11年(1922),劉家院長老及劉德周在創校艱難情況中,期待劉隆民(注四)到校任教。隆民以族辦學校並關懷桑梓教育,毅然放棄其他較優待遇,受聘止善高小教師。德周與隆民皆寒士出身,要藉薪金維持生活,故不能多聘教師。當時高小學生約四十人,都是自私塾或他校轉來,程度不齊,乃按學生水平分甲、乙、丙三組,合編一班。以隆民一人用複式法教學,國語、英語、算術、地理、歷史、社會、自然等課程,盡皆開設,學校初具規模。

安徽舒城:難忘的母校——回憶舒城私立止善小學

劉家院殘存木門(來源 | 舒城廣播電視臺)

民國12年(1923)2月,劉德周因病辭職,劉隆平(注五)接長校務。擴充班次,增聘教師,租用劉家院馬道子北端民房為初小校舍。因書樓在莊宅中,是舊式木結構建築,不合教學之用,乃籌建新校舍。同年6月,高小第一期學生畢業,於初小門首廣場舉行典禮,鄉鄰觀禮者達數百人。第一期畢業生六名,有劉泗(早年北師大畢業,曾在安徽大學任教授)、劉漢(早年清華大學畢業,後留美)、劉隆澤(曾任復旦大學教授)、朱傳統、朱傳緒及許式勤。同年12月28日,擇定劉家院東半華里許、劉昭渙捐助地為新校址(注六)。建築費用以劉氏族人捐助為主,鄉鄰亦有贊助。

安徽舒城:難忘的母校——回憶舒城私立止善小學

1924年栽種的松樹(攝影 | 張凌雲)

民國14年(1925)2月,報準縣教育局將初小改為縣立第二(學)區第三國民學校。初小為義務教育,學費全免。高、初小學在名義上雖有公、私立之分,因校長同為一人,人員分工、經費、房屋、設備均統一調配,事實上為一所完小,鄉里沿稱為“止善”或“劉家院”小學。同年六月,新校舍竣工,高、初兩校同時遷入。從此,有專用校舍,自成區域。續有擴充,確立了百年樹人大計,四方學子負笈,紛至沓來。校譽日隆,畢業生深造,均考入省內外重點中學,以後多入一流大學。僅就1933年這一年統計,止善高小畢業生:留美兩名,留日一名,國內一流大學十三名,省內外重點中學(包括高、初中各個年級)七十九名,殊屬難能可貴。

安徽舒城:難忘的母校——回憶舒城私立止善小學

1926年栽種的銀杏樹(攝影 | 張凌雲)

民國19年(1930)2月,設分校於缸窯鎮附近的劉氏宗祠。專收住宿生,劉家院校本部學生一律走讀。嗣因鄉間不靖,分校於民國20年(1931)8月遷南港鎮,先租閘外裘姓民房,後遷閘內韋姓民房。終因該鎮自衛能力不足,分校於次年(1932)8月,再遷至縣城,租西門內李鴻章後裔所有的舊當鋪後進為校舍,校門開向后街,且闢有運動場地,適合教學。當時內爭日起,軍隊雲集,為免校舍被徵用,我曾受託去漢口,找當時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駐鄂行營主任公署中將總參議朱傳經(注七)致函第十一路軍軍長劉茂恩,在分校門口張掛“學校重地,嚴禁官兵闖入”的佈告。

安徽舒城:難忘的母校——回憶舒城私立止善小學

西門老當鋪(來源 | 《舒城縣郵電志》)

分校遷移再三,由於學校教學質量高,聲譽好,學生家長深信不疑,故讓學生緊緊跟隨學校移動,而不願就近讀其他公、私立學校。當時動亂不定,也益令校方感到責任重大。

止善小學教師,起初延聘各地中學畢業的高材生,以後多聘自本小學出身、受過中等教育的優秀校友。都能盡心竭力,認真執教,而且合作無間,久安其職。校長兼文書、會計,授課時數不比教師少。分校由劉隆民負責,並定九月十日為校慶紀念日。1934年8月,劉隆民就職太和縣督學,城區分校由教師鄧季超(注八)負責。1935年8月,劉隆平以患胃病,不堪劉家院校本部與城中分校三十里徒步往返,乃長住分校,劉家院校本部事務由劉昌熾代理。

1937年7月,抗日戰爭爆發。烽煙無定,警報頻傳。舒城,位於安合公路上,日軍勢必佔取。於是,1938年2月將城中分校併入劉家院校本部。因人數驟增,學生部分住宿於附近民房。1938年6月7日,日軍侵佔舒城縣城,並分向鄉鎮竄擾,至8月4日離去。舒城淪陷四十九天,炮火紛飛,雞犬不寧,一夕數驚。而止善小學,始終教學未輟。

安徽舒城:難忘的母校——回憶舒城私立止善小學

1953年栽種的姐妹樹(攝影 | 張凌雲)

二、止善校歌

歌詞系趙宜銘所作。趙宜銘,字劭希,工詩詞,時住舒城縣城內。譜系其子冠群(字卓倫)作,1933年到1934年在城中分校教音樂。

為回憶歌譜,曾函國內外校友共同回憶,是僑居美國九十餘歲教師劉隆民賜知。“樹高千丈,葉落歸根”,盼老人早日返鄉,重聆訓誨。

安徽舒城:難忘的母校——回憶舒城私立止善小學

止善小學校歌(來源 | 《舒城文史資料》)

注:吳盈智、李超然、劉昌方等校友提供,劉慶樹校友校正。

三、課程

安徽舒城:難忘的母校——回憶舒城私立止善小學

今日劉院小學,教師宿舍(攝影 | 束文傑)

自歐風東漸,海禁大開,錮步自封的舊教材,不能適應時代需要。劉隆民先生教學有方,認為小學是百年樹人的基礎教育,學生學力,愛好有別,不可侷限所學。故對課程按實際程度分班,國語、英語、算術、歷史、地理、自然、體育、音樂、美術等皆有人教。教師要有能,以所學教人,尤要有德,以身示範。

學校住宿同學,高年級者,多數自動天明而起,各自誦讀或練習應做的課程,相互觀摩,養成濃厚的讀書風氣。學校圖書,動、植、礦物標本,歷史、地理掛圖,應有盡有。晚間自修,有值勤老師巡視指導。

安徽舒城:難忘的母校——回憶舒城私立止善小學

今日劉院小學,校園裡的大喇叭(攝影 | 束文傑)

劉隆平先生教國文,有些補充教材選自《論語》、《孟子》、《左傳》、《史記》、《昭明文選》、《古文觀止》、諸子百家等名著,尤注重保持民族尊嚴的文學。記得讀過多爾袞致史可法書、史可法復多爾袞書,及陸游、文天祥的詩。我們後來富有愛國思想,高昂的抗日情緒實基於此。劉隆民先生命題作文,注重應用及時事評論,如書信、規約、國民革命軍北伐(注九)、奉直戰爭(注十)、江浙戰爭(注十一)等。隆民先生改作文,是口、筆並用,說明要改的緣由。童年記憶力強,博學強記,對一生事業大有裨益。

安徽舒城:難忘的母校——回憶舒城私立止善小學

今日劉院小學,校園裡的石井(攝影 | 束文傑)

英語教材是模範讀本,畢業時讀完一、二、三冊,能識五百個左右的單詞。鮑逸之先生教英語,要求熟記單詞,注重文法,有誦課文。為練習發音,以三人為一組,互相問答。

算術是四則運算,分數、小數、比例、百分率等。書本上命題外,有補充題,都要練習。隆平先生仔細批閱。地理、歷史也是隆平先生講授,地理課張掛有關地圖。不少枯燥的地名,至今還能記得。歷史也不得照本宣讀,注重人物的評價,與時代背景等,其他各課筆難盡述。

為鍛鍊體格,學校東側有籃球場,劉家院宅後有足球場。我愛好球類,是小學教育養成。

安徽舒城:難忘的母校——回憶舒城私立止善小學

今日劉院小學,校園裡的乒乓球石桌(攝影 | 束文傑)

上述國語講授古文,作文為文言。是因同學中有來自私墊,讀過經書,有高小畢業,請求補習,故加授補充教材。普通班次,是遵教育規程辦理。

四、課外

止善小學,重視課堂內教學,也重視課外教育,簡述如下:

1、週末會議:

為灌輸“民權初步”的常識,訓練講話的口才,每週末按學生程度分班,舉行各種會議。內容不拘一格,或談讀書心得,或作專題講演,或唱歌,或講故事。同學們發言踴躍,各抒已見。輔導的教師,自始至終傾聽,或時而插話、講評,以促進學習興趣。

2、遠足:

安徽舒城:難忘的母校——回憶舒城私立止善小學

今日新開嶺(攝影 | 張為)

每當春意盎然,百花齊放,或秋高氣爽,紅葉滿地的時候,舉行遠足活動,同學們都興高采烈地參加。記得一次清明節,到沙河觀踏青,齊唱當時流行的“南園春畔踏青時,風和聞馬嘶”的歌曲。當爬上新開嶺山巔,俯看河水鄰粼東流,帶隊的鄧卓如先生引用論語中“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一語,勸勉我們“莫等閒白了少年頭”。又重九日,我們登雲霧山,山上有舊時土城遺蹟,同學嘻遊“安營紮寨”。隆民先生談及“馬稷失街亭”故事,要真正研究軍事教育,不可空談誤國。

3、個別教育:

教師常與同學個別談話,以瞭解各自愛好與困擾,而施以個別教育。黃昏時分,同學們常三五成群,散步郊外,或在寢室閒談。一次,陳世昌同學和我談及各自身世坎坷,家庭累遭不幸。鮑逸之先生聞之,以“呂蒙正幼年家貧,受人奚落,但能在艱苦中奮鬥,終於有大的成就”相勖勉,我深受啟發,至今不忘。又柏健民同學著呢料衣褲和衣而睡,隆民先生對他說了一個格言:“惜食惜衣,非為惜財兼惜德”,“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柏同學和周圍同學,皆深自儆惕。

安徽舒城:難忘的母校——回憶舒城私立止善小學

今日劉院小學,附近的老房子(攝影 | 束文傑)

教師們常講些典故,為同學增進學習興趣。陶冶情操,終身獲益。

寫在本文之後

(劉隆民先生在刪訂本文之後寫)

本文合為四項,前兩項是“校史”,本“臨文不諱”之義,對前輩和教師稱名;後兩項是“回憶”,對前輩和教師稱先生,胡校友在稱謂上是有斟酌的。

本文初稿由校友們輾轉抄來,偶有字跡模糊或印本錯誤。我眼花,手僵硬,筆不聽命。為求語意明白,憑已意填補,關山萬里,未及交胡校友過目。如日後發現與原文岐異之處,以原文為準。

往昔與本人同堂說教者,平均年齡,今在八十以上,執經問字者,亦在七十以上。念及多人服務社會國家,竭盡心力,無限興奮。亦有七十、六十以下,正有為之年,先我而去,“感慨系之矣!”

劉翁,1988年3月於美國加州,年九十四歲。

安徽舒城:難忘的母校——回憶舒城私立止善小學

止善小學舊址,今劉院村部(攝影 | 束文傑)

後注

注一:劉昭蔭,字召棠,清末秀才。由斌農學堂升安徽高等學堂,公費保送日本大學深造。歷任舒城及祁門中學教員,舒城教育會長、勸學所長有年。

注二:劉德周,字鳳歧,清末秀才,以授徒為業。

注三:我童年喪父,家貧。就讀止善時,免繳學、膳各費。

注四:劉隆民,字頌聲,畢業於省立第一師範,曾任縣立三高、五高教員。

注五:劉隆平,字坦如,畢業於舒城舊制中學。創建縣立蓮花墩初小並任校長七年,縣立第三高小教師四年,止善高小兼劉家院初小校長二十六年,畢生從事教育三十七年。

注六:劉昭渙,字凝軒,清末秀才。捐地為學校建新校舍,校舍圖樣由劉昭蔭制定。包工徐姓,建材是採自縣境西南深山中,由七里河水道運來。

注七:朱傳經,字伯林,保定軍校、陸軍大學畢業。

注八:鄧季超,字卓如,省立第一師範畢業。曾任教安慶大觀亭小學,1925年起連續任教止善二十餘年。

注九:國民革命軍於1926年7月9日誓師廣州北伐。

注十:奉直戰爭,是以吳佩孚為首的直系和以張作霖為首的奉天系混戰。

注十一:江浙戰爭,是1924年江蘇督軍齊燮元和浙江督軍盧永祥混戰,江南繁華地區深受其害。

編者注

公開資料及地方史料中,未發現作者胡廣益生卒年月、照片及個人資料,且詢問縣內教育、文藝、文史等領域專家學者無果。歡迎廣大知情人士提供線索!另由本篇所知,劉隆民生於1894年,為<strong>一文作者簡介作補充。


  • 作者:胡廣益(原文刊登於《舒城文史資料》第二輯)
  • 運營:束文傑
  • 編輯:束文傑
  • 製作:町甽融媒體工作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