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真,聰明的搶人城市都在搶產業

講真,聰明的搶人城市都在搶產業

城市在搶人這條賽道上碰撞已經越來越激烈了。

講真,聰明的搶人城市都在搶產業

人口,已慢慢成為樓市最核心的驅動力

但是一直有個問題,似乎被遺忘,那就是搶來人,如何留下來。

其實我覺得這個問題也不難回答,一個城市對年輕人能有多少誠意,就看他的產業能給年輕人開出多少薪水,而不是拿著工資死心的房價。

這點上,我發現相比熱熱鬧鬧的中西部城市,東部城市普遍比較沉默。

01

我們打個比方,比如最近興起的造車新勢力新勢力的分佈,發現很有意思。

講真,聰明的搶人城市都在搶產業

造車新勢力品牌中,工廠和生產基地所在省份和城市的分佈中,江浙滬地區佔約57.1%,近六成比例。

講真,聰明的搶人城市都在搶產業

其實背後邏輯也不復雜,在2017年內,全國汽車產能已接近6500萬輛,而江浙滬三地的產能卻超1200萬輛,佔比全國汽車產能約20%,中國最完備汽車產業鏈就在長三角。

意味著,這車企,在這裡能借到勢,有了這樣產業聯動根基,升級這件事,才能不是口嗨。

而反過來,每家整車廠的落位,至少能帶來150家配套商的跟進,這樣又以產業集群的形式,反哺給區域,這樣整個區域的生態,在良性互動中,不停的向前滾動。

這樣產業縫合的邏輯下,長三角都市圈便的越發緊密,而珠三角在大灣區的出世後,這樣差異互補的產業聯動則更加明顯。

講真,聰明的搶人城市都在搶產業

所以我們看到長三角,珠三角的城市,在對待搶人,相對還是比較淡定的,

產業能聯動,能升級,城市自然能開出留人的薪水,這個方面,也解釋了這兩個地區,房價能保持一種強勢的抬升。

另一個層面,我們同樣看到很多內陸的城市依然在瘋狂的搶人。某種程度,這樣單點強勢,但沒有沿海產業先發基礎城市,你很難確定他的產業能走到哪一步,那些被派出所“強上”戶口的人,留下來能幹嘛。

那麼哪些城市可以有機會更好的留人呢

02

其實我們進口榜單已經很好給我們答案了,2017年,我國有六項進口金額超過1500億人民幣的中高端工業品,分別是集成電路,汽車及其零部件,顯示面板,自動數據處理設備,醫藥品,以及大飛機,再加上互聯網產業。

說白了,以我們現在如此產業集群,現在依然玩不轉這些,所以這樣才是能賺錢的產業

汽車前面說過了,先聊聊讓我們最急需的半導體產業好了

這裡我想先和大家講一個容易被忽略,但卻教課書般崛起的城市,合肥。

其實知道的人不多,合肥早在2011年,就是中國最大家電製造基地了。2017年合肥冰箱,洗衣機,空調,彩電四大家電的產量達到7000萬臺套,不僅所有的家電品牌這裡都有工廠,惠而浦更是把中國區總部和全球研發中心設在合肥。

可實話說,家電現在並不是附加值很高的那種產業了,合肥卻積極做了另外一件事。對半導體有了解的人,都知道國內有個快速崛起的龍頭,叫京東方,並且對城市還是蠻挑剔的。

講真,聰明的搶人城市都在搶產業

這是京東方全國工廠的分佈,而這九個工廠中,合肥已是最大的那個。

京東方這樣高端產業落地到底給合肥帶來多驚人濱化呢?自身的能量不必說,配套的上游紛紛跟投到合肥,有玻璃基板的康寧,顯示面板的欣奕華,樂凱,靶材領域的先導都是招商都很難的名企。

甚至還攪動下游,把長虹,惠科拉來合肥,就近供貨。加上存儲器的合肥長鑫公司,合肥已經是全國三大存儲器基地之一和知名的半導體產業集群,而這兩年合肥的增速,每年都會超越一兩個城市。

講真,聰明的搶人城市都在搶產業

市場上對合肥的房價,還是充滿偏見的,其實哪有那麼多道理可言,每一個城市快速崛的背後,都是一場產業迭代的折射。

03

講真的,對比送戶口這樣的毛毛雨,搶高端產業要送的是真金白銀的誠意。

還是一件京東方的真事,14年的重慶已經有了相當完善的手機和電腦下游產業鏈了,特別想引進京東方。不過那時京東方的局面,技術有,錢不夠,還不是小數目,差了三百億。

這時候,就能看出想搶產業城市的魄力,雖然但是重慶也拿不出這筆錢,但用股票,用增發,用擔保,用貸款,總之,幫京東方湊足了這300億。

所以重慶的京東方15年就能迅速投產,供不應求,當年通過股票,就返給了重慶400億。

除了城市收益巨大,產業通過靠“搶”迅速拉進和一線的代差,

至少那些從一線回來的人次,不會有找不到合適工作的落差感。

不過這樣的道理,弱線城市未必不明白,可有時,就是缺那麼點勇氣和智慧。

04

不知道各位有沒有發覺,有個三線城市越來越頻繁和馬雲,馬化騰一起經常上頭條了,這個城市就是貴陽。

講真,聰明的搶人城市都在搶產業

前兩年我和互聯網圈朋友聊天,說到大數據的各種峰會很多都是在貴陽開的,我挺奇怪,這種的高端信息服務產業,不在一線就在杭州吧,跑到貴陽這樣三線弱市幹嘛。

而這樣高端產業能落位貴陽,箇中曲折知道不多了。13年的貴陽,大概除了老乾媽,沒一家能讓外人記住企業了。而但是貴陽的最高領導人,面對百業待興的貴陽,毅然去了北京,像業務員一樣在中關村找投資。

說實話,企業還是現實,哪怕是搞科技的,一聽說貴陽,不去。最終兩個人被誠意打動,答應先去貴陽看看,這兩個人就是柳傳志和王小蘭,貴陽大數據的故事也就是從這裡開始。

後來,我還特地去了一趟貴陽,其實在之前,我對這樣土地還是有偏見的,但實地看到這樣的三線城市,確實在散發著蓬勃生機,某種程度,也算照應了貴陽房價的勢頭吧。

05

1964年,中央政府做了一次全國產業的盤點,發現“產業過分集中,全國14個百萬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就集中了約60%的主要民用機械工業和52%的國防工業

”。

而實際上我們的城市格局演化到今天,本質上並沒有什麼特別大改變,而未來以產業為維度,城市間馬太效應還會更加激烈。

長三角,珠三角,北京有著最好的產業積澱和聯動,只要安心的玩好迭代的遊戲,就基本能躺贏,人和錢還是不斷往這裡匯聚,沒辦法,這就是先發優勢的命。

而對於那些有野心的城市而言,絕不僅是給來到的人才一個戶口或者喊兩句“搶人”的口號,要付出的遠比這些更多。

至少,最聰明的城市,當然是搶產業啦。

在這個層面,個體面對眼花繚亂的搶人口號,選擇就簡單多了,我個人覺得就一個標準,你這個城市,到底能不能提供令我滿意的薪水和工作。

嗯,就這麼簡單。

講真,聰明的搶人城市都在搶產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