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鋼琴師:一架鋼琴,琴鍵是始,琴鍵是終

《海上鋼琴師》(Novecento. Un monologo)作者是意大利的亞歷山德羅·巴里科。本書完整收錄電影《海上鋼琴師》原著,以及被《泰晤士報》讚譽為"文學瑰寶"的《絲綢》。

海上鋼琴師:一架鋼琴,琴鍵是始,琴鍵是終

《海上鋼琴師》是朱塞佩·託納多雷執導的同名電影原作,講述了海上鋼琴師"一九〇〇"傳奇的一生。1900年,"弗吉尼亞人"號豪華郵輪上,一個孤兒被遺棄在頭等艙,由船上的水手撫養長大,取名一九○○。一九○○慢慢長大,顯示出無師自通的鋼琴天賦,在船上的樂隊表演鋼琴,聽過他演奏的人,都被深深打動。爵士樂鼻祖傑立·羅爾·莫頓聽說一九○○技藝高超,專門上船和他比賽,最後黯然離去。這一切都發生在海上,一九○○從來不願踏上陸地,直到有一天,他想在陸地上看看大海,但最終依然沒有下船。後來郵輪被廢棄、引爆,一九○○不願離開生於斯長於斯的"弗吉尼亞人"號,隨之而去。

海上鋼琴師:一架鋼琴,琴鍵是始,琴鍵是終

海上鋼琴師1900顯然是一位命運悲劇與性格悲劇交織的受苦者,但卻也是一位高貴的典型。與那些寧可忍受驚濤駭浪也願去美洲"淘金"的移民不同,他絲毫沒有到陸地世界去尋找"金礦"的衝動。要不是因為那場"該死的戰爭",1900的人生倒也是純美的。然而,1900最終步入了絕境,在效果上獲得"毀滅"的表現,這一點與古希臘的悲劇秉承一致。但是,與反抗命運的悲劇不同,1900接受了自我毀滅的結局,從而也就沒有以嚴肅的態度來對待人生,反而從中產生了荒誕感、孤獨感、恐懼感和絕望感,缺乏了與命運抗爭的尊嚴和信心。他所表現出的種種悲劇意識顯然是消極的,固然也是存在主義文學悲劇意識作品的典範。1900的故事雖然是象徵的,卻是真實的,不僅是藝術的真實,也是現實生活的真實。他的種種消極悲觀情緒正是現代社會中人們消極情緒的極端表現。

海上鋼琴師:一架鋼琴,琴鍵是始,琴鍵是終

在朋友MAX的眼中,1900的生活範圍是狹小的,狹小到他的整個一生都只在"佛吉尼亞人號"船上度過,至死都沒有踏上陸地一步。他的生命始於此,也終於此。1900以這種離奇的生活經歷,犀利地揭示了現代人心中的一道傷痕--孤獨感。在心理學裡,孤獨感是指長時間地獨處所產生的心理感受,指在孤獨環境下的一種心理反映。1900的孤獨僅僅是由於環境的隔絕而產生的,而現代生活中的現代人,一方面生活在熙熙攘攘甚至是擁擠的人群中,另一方面卻像得了感冒似的被孤獨情緒包圍著,這種身處鬧市的孤獨卻發自人們的內心深處。面對著種種慾望的破滅,激烈競爭陰影下的身心疲憊,信任感的喪失危機以及濃濃的自我保護意識,這些都無不使現代人產生了要去關閉感受社會情感大門的願望,孤獨感反倒成了現代文明帶來的"富貴病"。每個人都在心中或多或少地守著自己的"佛吉尼亞人號",不但守著,還願意像1900那樣享受這種"孤獨",把"佛吉尼亞人號"視為永恆的家,精神的寄託,生命的堡壘。但是,這種孤獨感畢竟是消極的,就像1900的命運悲劇一樣,一旦被這種"孤獨病毒"感染,就不願從自己心中的"佛吉尼亞人號"中走出。孤獨感也就成了現代人悲觀情緒的墓誌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