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地、園區、品牌:農業市場化路徑終極攻略

基地、園區、品牌:農業市場化路徑終極攻略

農業如何與市場更好地對接?多年來,梳理農業的市場化線路,清晰可見的路徑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農業生產基地建設,農業管理效率極大提升

在自然發育過程中,同類的東西慢慢會聚集在一起。如某地傳統產品,老百姓自然形成的傳統種養殖習慣,就是物以類聚的結果。但是依靠市場選擇和自然凝聚的速度太慢,效果顯現必須有較長的時日。於是,必須藉助有形的手——政府的力量的推動,按照“政府主導、市場主體、農民參與、產業集中”的原則,實現儘快的“物以聚類”。這個過程,實質就是農業生產基地建設的過程。

政府主動推動建立農產品生產基地,發端於上個世紀末期,而後逐漸發展壯大。其核心的理由在於:

農產品的比較優勢。俗話講,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其實不僅如此,一方水土還養一方動植物,“桔生淮南則為桔,生於淮北則為枳”。動植物有最適合自己生產發育的地方,換句話說,一個地方也有最適合自己的動植物。交通設施的改善,使鮮活、笨重的農產品的交換日趨便利。市場經濟就是交換經濟,發揮自己的比較優勢,建立自己最有比較優勢的動植物生產基地,寧做大而專,不做小而全,通過市場交換,換回自己需要的東西,這是經濟理性的選擇。

種養殖的管理便利。面對千家萬戶的小農,應對各種各樣的動植物品種,要提升數量、質量和效益,管理實施起來實在不容易(這也是質量安全問題頻出的原因),建立基地實現大面積、單品種或少數幾個品種的種養殖確實方便的多:

1.科技傳播便利。農業發展靠科技。基地生產品種單一,生產經營主體集中,先進科技通過相互輻射和乘數效應的發揮,傳播的速度、應用的程度大大提升。

2.標準化生產組織便利。市場化農業要求農產品的標準化生產,標準化程度越高,越便於加工升值,價格越有保證,基地便於統一品種、統一種苗、統一技術服務,統一生產規程,生產的標準化程度自然要高。

3.有利於降低投入品價格。基地所需農業生產投入品量大,話語權強,在銷售雙方博弈中佔優勢,有可能獲得較低價的農業投入品。

繁榮農產品貿易。在生產基地農產品集中產出量大質優,農產品收購商、加工商、生產資料供應商、科技研發者、農業經營主體願意來。人氣旺,商氣就足,甚至交易市場都會自發形成。

立足自身自然、人文和歷史條件,著眼於“一縣一業、一鄉一業、一村一品”,打造專門農產品生產基地,是地方政府推進市場化農業、提升農業競爭力的一大進步——核心解決了農業生產的集聚問題。

但是基地建設仍然著眼於農業生產環節,社會實踐早已證明,農業生產端利潤率低,加工端、銷售端才是利潤率的高端環節。

第二階段:農業綜合園區建設,三產融合下資源優化、效益大增

園區,往往是一園若干區。一園之內,集中農業生產區、初加工區、精加工區、交易區、旅遊休閒區等多個區域。與基地僅僅著眼於生產端不同,園區建設按照產業鏈思維和產業輻射面思維發展農業,把農業生產同冷藏存儲、初加工、精加工的產業鏈串聯起來;把農業生產同鄉村旅遊、休閒、體驗、觀光、創意農業等農業輻射面產業結合起來。

通過整體規劃、統籌佈局,實現農業、加工業、服務業合理的產業配置、空間配置、時間配置、勞力配置和有機銜接,實現對農產品自身和增值服務功能的吃幹榨盡。發展農業園區的理念較農業生產基地已經有了較大提升:

形成一二三產業綜合發展效應。建立了農業生產基地,有了充足的原材料,沿著產業的鏈條,就可以吸納原料初加工企業,有了初加工企業,就可以吸納精加工企業,產業集聚由此展開。畢竟在原材料基地建企業,可以減少物流交易成本,消除原材料供應不足之慮。一、二產業的發展,就有了人氣,有了人氣,就需要服務業,三產應運而生。另外,城鎮化的加快,城市人滿為患,城市人群需要身體放鬆、靈魂修養之所,農業生產區就附帶著成為旅遊休閒的佳地。

讓農產品實現N次增值。農業是生產鏈條的最前端,利潤率較低,引進加工業、服務業,實現農產品的二次或N次增值,才可能把更多的利潤留在農業和農村,帶動農民就業。

促進農業與工業的循環開發。循環經濟不僅適用於農業產業內部,農業與工業之間也可適用,如種高粱、玉米作為釀酒的原料,酒加工過後的酒糟可以作為豬飼料,豬糞可以肥田。合理佈局,循環開發有望在園區內實現。

勞動力配置更加均衡。在農業內部,由於生長髮育季節趨同,勞動力忙時忙死、閒時發慌;企業呢,時而勞動力難求,時而勞動力閒置。而園區內部企業眾多、行業不同,有望實現勞動力的動態均衡配置,企業無用工之慮,勞動力無失業之憂。

農業園區建設發端於本世紀初期,由於科技促進、示範帶動、農業增值、農民增收效果顯著,在全國各地呈現出蓬勃發展之勢。

第三階段:品牌建設,農業產業發展路徑的制高點

農業基地侷限於農業的種養殖,是低端利益鏈的生產。農業園區以一產為主,融合二、三產業全產業鏈條和增值服務功能,但園區的核心仍然侷限在一、二產業的生產領域。對基地和園區而言,銷售只是實現從產品到商品的一次性跨越,是先有生產再找市場。

品牌則直接切入市場,從本地資源優勢、自然文化條件和社會市場環境綜合分析,歸納提煉出本地要打什麼品牌,把品牌建設作為至高點,梳理產業發展的思路和路徑。基地或園區的產品也注重品牌建設,但是與以品牌策劃帶動園區或基地不同。農業品牌建設最近幾年剛剛興起,但因風雲際會、適應形勢,已呈現出蓬勃發展之勢。

為什麼要從品牌切入?

取決於供大於求的市場現狀。成熟市場經濟的重要特點是產品的全方位過剩。市場上無論什麼產品,無論創造出什麼新的需求,都會被市場迅速跟進以致填滿。產品只有賣得出去才是商品,賣出個好價錢才能維持和擴大再生產;誰佔有了市場,誰才能生存。佔有市場首先就要有響亮的品牌,品牌是市場至上的必然產物。

品牌抵禦市場風險能力強。普通的產品只能享受較低的社會平均利潤,遇到供嚴重過於求的時期,甚至血本無歸,將(姜)你軍、鬥(豆)你玩、算(蒜)你很、糖(甘蔗)高宗、豬週期,一幕幕斷崖式的暴跌和暴漲,讓種養殖者心驚肉跳。但是隻有品牌產品屹立不倒。做農業,首要的是做品牌,有了品牌,就有了市場,不愁沒有加工、沒有種養殖基地。

當然品牌作為無形資產,最終必須依附於實體身上,品牌真正的傳播必須依靠基地和園區,必須依賴於優質的產品品質和標準化生產的產品,但這絲毫不能掩蓋品牌的作用。

品牌農產品能獲得超額回報。社會有富人也有窮人,無論富人窮人都要吃飯穿衣,窮人可能只吃價格低廉、能填飽肚子的東西,富人則要更講求生態、安全、名牌,品牌農產品是他們的首選。柳桃、儲橙的價格高於普通產品數倍甚至數十倍,卻仍然供不應求。

品牌讓質量更有保證。品牌是巨大的無形資產,品牌的毀損將給農業經營主體帶來難以估量的損失。品牌農產品生產者和經營者對質量的保護會更為精細和盡心,品牌農產品質量因此也更有保證。

以品牌為中心輻射產品群。品牌的建立難,但收益更大。一個知名度較強的品牌可以涵蓋多種產品,農業品、工業品、旅遊產品和文化產品,讓麾下的所有農產品共享品牌的陽光雨露滋潤。

三個階段逐漸遞進,農業市場化的頂層設計和手段愈加成熟

基地、園區、品牌建設並不是截然分開的三個階段,而是相互銜接、有機聯繫、逐漸遞進,園區建設以基地建設為基礎,品牌建設也要依靠基地、園區等物質形態。區別在於思考問題、設計路徑的出發點和建設的制高點。從這個方面來看,基地、園區到品牌建設的遞進邏輯思路是非常明確的。

市場導向更加直接。基地建設的主要著眼點仍然在於生產環節,缺乏明確的市場目標;園區通過擴大產業鏈條和服務功能,把面向外部不確定的市場引進到園區內部,變自產外銷到實現部分自產自銷,市場目標已比較清晰;品牌建設則是直接切入市場,從市場端進行客戶、產品、渠道分析,結合本地優勢和各種條件,決定打什麼品牌,種什麼、養什麼,加工什麼,如何服務,梳理產業和服務鏈條。

市場操作手段更加成熟。從農產品拼價格、拼服務、拼質量、拼渠道到以品牌取勝,市場操作的手段日漸成熟、逐步深入。

效益目標更加明確。基地、園區、品牌距離市場越來越近,靠近市場、直接切入市場不是目的,只是手段,其核心是解決效益問題。

產業聯動路徑更加清晰。基地重在一產,園區則一、二、三產統籌規劃,品牌建設更是從品牌建設的角度打造一、二、三產和文化服務業。

社會在鉅變,農業也在鉅變。從基地到園區再到品牌建設,其外在的邏輯是適應市場的策略變化,推動農業發展的手段更加成熟。其內在的邏輯是農業人不斷探索和實踐的精神追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