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北洋三傑之首,知名度卻最小,骨子裡透著的是精明

袁世凱的北洋有三傑,也稱為北洋的‘龍’、‘虎’、‘狗’

,其中段祺瑞(虎)和馮國璋(狗,非貶義詞)名聲顯赫,排名第一的北洋之龍王士珍,反而知名度最低,我們就來看看這位北洋三傑之首的傳奇經歷。

他是北洋三傑之首,知名度卻最小,骨子裡透著的是精明

北洋三傑(王士珍、段祺瑞、馮國璋)

出身簡介

王士珍(1861年-1930年),字聘卿,號冠儒,直隸正定牛家莊(今河北正定)人。小時候入私塾讀書,15歲時被葉志超(李鴻章淮軍親信)看中,收在屬下當勤務兵。1885年,入天津武備學堂,在炮兵科學習3年,這樣的經歷在當時可謂罕見,頂尖人才。

他是北洋三傑之首,知名度卻最小,骨子裡透著的是精明

王士珍

1894年隨葉志超入朝對日作戰,守衛平壤時,王士珍觀察地形後,極力建議“宜於城外,山上設奇佈防,敵至方能應戰”。葉志超以王士珍年輕無實戰經驗為由,不予採納。在戰鬥中作戰勇敢,左手無名指被炸掉,額頭左上部被彈片擊傷,留下一寸多長的傷口。

崛起小站

甲午後,清政府決心訓練新式陸軍。由袁世凱在小站練兵,王士珍由蔭昌推薦給袁世凱。袁世凱初見王士珍時,覺得其貌不揚,但當議及軍事,王士珍則面面俱到,極有規劃。袁世凱大喜,認為其才可堪重用,對王士珍越發信任和重用。

他是北洋三傑之首,知名度卻最小,骨子裡透著的是精明

袁世凱

凡是王士珍提出的要求,無不應允。凡重要軍事問題,袁必諮詢士珍而後行,說:“聘卿核否?” 甚至連奏摺中,上奏或下發的文稿也一定讓王圈閱修改,臨發前還要讓王審閱。因此當時不少人稱王為袁的“眼睛”,袁世凱直稱:“聘卿乃北洋第一軍事人才也。如此信任,堪比徐世昌。

他是北洋三傑之首,知名度卻最小,骨子裡透著的是精明

徐世昌

1897年,北洋大臣直隸總督榮祿奉詔到小站檢閱新建陸軍。整場檢閱在王士珍的統籌下,進行得井井有條,再加上軍容整齊,榮祿大加讚賞,向袁世凱讚歎道:“此人負治國之才,不第長於軍事也。

那時候,王士珍的聲望一直在段祺瑞和馮國璋之上,直到袁世凱被攝政王載灃趕回家。在袁世凱走後,王士珍也申請開缺,一則為避免嫌疑,二則為報袁世凱知遇之恩。辛亥革命爆發,王士珍的骨子裡忠於清廷,為清室竭力爭取優待條件。為表示忠於清廷,不願副署退位詔書,隨後辭官回鄉。

淡泊名利

袁世凱復出後,段祺瑞和馮國璋勢力漸長,特別是辛亥革命後,逐漸有尾大不掉之勢。

王士珍向來淡泊名利,不培植私人勢力,因此袁世凱力請他出山,讓他出來調和壓制二人。袁世凱要稱帝,有人試探他,他淡淡一笑:“自己人嘛,用不著這套。” 輕輕的把話題推開。

他是北洋三傑之首,知名度卻最小,骨子裡透著的是精明

段祺瑞

袁世凱死後,北洋內部開始分裂,段祺瑞和馮國璋開始爭權奪利。對於“虎”、“狗”兩家的內訌,王士珍無可奈何,對人連連嘆息;“兄弟鬩於牆,自毀家門。” 之後,當上大總統的馮國璋,竭力請王士珍出山當總理,不過僅僅只有3個月,他便以病為託詞辭職而去。夾在段祺瑞和馮國璋中間,的確很難辦。

他是北洋三傑之首,知名度卻最小,骨子裡透著的是精明

馮國璋

急流勇退

1920年起,王士珍徹底退出政壇,以閒雲野鶴自處。1930年7月,因病在北京去世,享年70歲。王士珍一生,始終以超然的姿態處事,沒有刻意培植個人勢力。在北洋內部,對袁忠心,和誰都過得去,屬於“老好人”。作為北洋的元老,需要我的時候我就出來,不需要就撤了。在直皖戰爭和直奉戰爭時,都以北洋元老的身份居中調停。

一般來說,王士珍一直儘量不參與政治。但是當北京出現權力混戰時,憑藉多年資歷,他會積極組織治安維持會,盡心竭力的維護社會秩序,使北京免遭戰爭的災難,受到民眾的欽佩。下面再看幾個小故事,以便一窺王士珍的過人之處:

料事精準

1898年2月,榮祿再次檢閱軍隊,路過海河,尚有冰凍。王士珍用特製的帆布做橋,搭於冰上,行如坦途。等到檢閱完畢回去再過海河時,王士珍仍為他架設帆布橋,榮祿擔心天已漸暖,冰河解凍,存有危險。王士珍稟告說:“不用擔心,三天後冰凍方解。後果然如此。榮祿深服王士珍料事精確。

處事明決

1900年6月,端郡王載漪、莊王載勳不滿袁世凱在山東鎮壓義和團,於是二王派了一個義和團的大師兄,拿著端王的令箭命令袁世凱安撫義和團,允許設壇繼續操練。袁世凱召集眾人商量怎麼處理,幕僚們都覺得棘手。王士珍挺身而出,說:“由我來處理。”。結果,直接將這個大師兄以盜竊令箭的罪名推出斬首。會議還沒散,袁問:“處理的如何了?” 王答:“已經處決了,可以把令箭封起來送還端、莊二王。” 袁世凱頓時醒悟,十分佩服王士珍處事明決。

心存憐憫

當年在朝鮮逃跑撤退時,手下眾人飢渴難耐,在一朝鮮村莊休息時,在亂柴下發現兩口大缸,裡面裝著衣服和麥粉。王士珍只准官兵以麥粉充飢,臨行前,他將五兩銀子放在缸中,依舊封好,才命手下上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