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極拷問:孩子不感興趣,家長要不要再“逼”一把?


終極拷問:孩子不感興趣,家長要不要再“逼”一把?


人生是一步一步來的,走了這一步才有下一步。

興趣是練出來的!謝謝爸爸,逼我練琴!

這是郎朗在回憶自己的成長之路時說過的話。

終極拷問:孩子不感興趣,家長要不要再“逼”一把?

對此,很多人不敢苟同,認為郎朗是被逼出來的“匠人”,無法接受犧牲孩子童年幸福的教育方式。


也有人認為不能打著“愛孩子”的幌子對孩子放任,不想學就放棄,這才是對孩子的不負責任。


那麼當孩子說“我沒興趣了”想放棄的時候,我們該怎麼回答呢?



孩子,不要讓你的人生止步於興趣


外甥3歲時,表妹就帶孩子奔波於各種興趣班,試圖從不斷嘗試中,找出孩子真正感興趣的事情。

然而,每個興趣班外甥都不能長久,上一段時間就不喜歡了,要換另一個。

就這樣表妹跟著外甥的興趣換來換去,3年換了6個興趣班,卻沒有找到一個孩子真正感興趣的。

這令表妹很發愁,到底該不該逼孩子學他不感興趣的東西呢?

俞敏洪的女兒從小開始學鋼琴,7歲時獲得“溫哥華少兒鋼琴比賽”第一名,8歲時就考了鋼琴10級。

他太太覺得女兒在鋼琴上有天賦,想培養成鋼琴家,於是大幅增加了孩子的練琴時間。

可沒想到孩子的學琴熱情驟降,對俞敏洪說:“老爸,我不學了,我對鋼琴沒有興趣了。”

聽了女兒的話,俞敏洪說了一番語重心長的話:

寶貝,長大後, 每個人都會有很多孤單的時候,如果那時我和媽媽都不在你身邊,如果能有鋼琴、音樂陪伴你,你就不會感覺到孤單了,因為你能傾訴。

要不要繼續,你自己決定,這是老爸對你的一貫原則。

一週後,他帶女兒去聽場音樂會。

音樂會過後,俞敏洪對女兒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跟女兒描繪了音樂對生活的重要性以及突然放棄的可惜。

聽完父親的話後,女兒不但沒有放棄鋼琴,反而更加自覺地去練琴。

之後她的鋼琴彈得越來越好,獲得很多知名獎項。

羅賓夏瑪在《死時你為誰哭泣》中寫道:

不是因為某件事難,你才不想做,而是因為你不想做,讓這件事變得很難。

別讓多年後的自己後悔

任何學習過程都要經歷一段枯燥乏味的階段。

這時候家長不“逼”孩子,讓孩子“不想學就不學”,那麼孩子永遠只能停留在淺嘗輒止的階段,無法體會到深層次學習的樂趣,更別談大的成就了。

去年綜藝節目《嚮往的生活》節目的一個場景,感觸頗深。

當時,小提琴家呂思清做客《嚮往的生活》,為了歡迎他的到來,劉憲華和呂思清合奏了一曲。

演奏完後,Angelababy私下問劉憲華:“你是小時候被父母逼著學的?”

劉憲華回答說:“對,被逼著。”

“那你小時候願意嗎?”

“我不願意,一直到我十一二歲,就一直不想拉,然後我就參加第一個比賽,然後從那個時候,就開始喜歡了。”

“那你覺得現在感謝父母嗎?”

“非常非常感謝。”

我想,這句話潛在意思是,為什麼父母當年沒有培養自己一項興趣愛好,以至於長大後沒有一個拿出手的技能。

曾看過一則微博:

一位00後小姑娘放暑假在青島一家商場內做兼職。這已是她的第三份工作了,之前的兩個工作一共幹了四天,“領導說我不適合”。她說,自己現在17歲就有生活壓力了,出來掙錢很不容易,後悔當初沒好好學習。

長大後讓我們後悔的,往往不是自己曾經做錯了什麼,而是沒有做什麼。

孩子,小時候不努力,長大了就只能給別人點贊。

感興趣也許是個偽命題

原新東方名師李笑來在《把時間當朋友》中寫道:

興趣,是最大的謊言,不是因為有興趣才做某事,而是做好了才有興趣。

一件事從不瞭解、瞭解、試做、經驗、倡導五階段,任何一個階段取得了恰當的小的成就。

小的成功,才能推動行為向下一階段改變,所謂的興趣來源於此。

大火的電影《摔跤吧,爸爸》就印證了這個道理。

Geeta起初不願意學摔跤,後來取得成績了,才有了興趣,最後甚至變成了自己的夢想。

終極拷問:孩子不感興趣,家長要不要再“逼”一把?

對於摔跤,女兒們一直很排斥,她們受不了爸爸的魔鬼訓練,也羨慕其他女孩子能打扮、跳舞。

Geeta對著新娘朋友哭訴:“上帝從沒給其他孩子這樣的爸爸。”

終極拷問:孩子不感興趣,家長要不要再“逼”一把?

可當爸爸第一次帶Geeta去參加摔跤比賽,她雖沒有贏得第一,但是拿了個“特別獎”。

這一場比賽,讓她嘗試到了比賽獲獎所帶來的榮譽和尊重。

從那時她開始喜歡這項運動了,她主動詢問爸爸:“下次比賽什麼時候?”

過去兩個女兒總因為練摔跤而被同學嘲笑“像個男人一樣”,這種嘲笑讓她們低著頭走路,一度很自卑。

但自從獲得摔跤獎勵之後,過去那些嘲笑Geeta的同學成了她的粉絲。

被選進國家隊之後,Geeta得到學校通報表彰,被校領導稱為“我們城市的驕傲”。

終極拷問:孩子不感興趣,家長要不要再“逼”一把?

這種逆襲感,讓她從被逼著學到自己主動為之付出努力。

在這個過程中,父親馬哈維亞父親不容置疑的堅持,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心理學研究指出,人們的大腦中存在一個“獎賞迴路”。

如果我們做出一個行為,立刻就能獲得好的反饋,大腦會鼓勵我們重複這一行為,反之則要求我們放棄。

所以,並不是有興趣才能做好,而是做好了才有興趣。

一件事孩子聽起來或看起來覺得好玩,產生了想學的念頭,可經過反覆訓練後,新鮮感消失了。

這時候如果孩子做好了,有了成就感,體驗到學習的快樂,自然就有興趣了。

相反,如果在學習的過程中孩子一直做不好,讓困難打擊了信心,那麼就可能失去對它的興趣。

也許,感興趣只是一個偽命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