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紀實:血戰飛狐口(續)-1

上接:抗戰紀實:血戰飛狐口

交戰

埋伏在明鋪村的一個連率先殺出,迎著日軍猛撲過去,劉轉連團長注意到日軍主力距離明鋪村還有幾百米距離,他下令貼上去,徹底封死敵軍的機動空間。

幾乎是與此同時,日軍竟然也迎著劉轉連的一連迎頭殺來,其首車上架著一挺機槍,一面瘋狂地掃射著,一面朝八路軍的戰線衝了過來,已經下車的日軍跟在車後也邊射擊邊跟隨車輛發起了衝鋒。

在日軍的撫卹檔案中,我們發現,這一路日軍中軍銜最高的田原少佐,並不是輜重兵出身,而是一名騎兵出身的軍官,也許這種出身使他在遭到襲擊的瞬間沒有選擇防守,而是發起了進攻!

他選擇進攻的方向便是明鋪,試圖從這裡撕開八路軍的重圍,帶領車隊突向目的地淶源。田原對日軍“無堅不摧”的攻擊力十分自信,但現實狠狠給了他一個教訓——左齊參謀長佈置的地雷並不是僅僅一顆,日軍的首車儘管開下公路仍然壓上了一顆,劇烈的爆炸將整個駕駛樓變成了一個大火炬。跟隨衝鋒的日軍車輛也有不走運者隨之中雷。意識到前方是雷區,日軍被迫就地臥倒,開始和劉轉連的一連對射。

左齊在日記中這樣描述這一幕:“這時候,一個戴眼鏡的日本軍官,揮著戰刀把鬼子趕上卡車,車輛開足馬力,向前猛衝,企圖衝出我軍的封鎖線。但前導車剛進村口就壓上了地雷,只聽轟轟幾聲巨響,領頭的幾輛被炸翻在公路上,後面衝上來的三十多輛車子,被炸翻的車輛堵塞起來,進不得也退不得,鬼子紛紛跳下車來。”這個戴眼鏡的日本軍官,便是田原傳造少佐。


抗戰紀實:血戰飛狐口(續)-1


​但即使是這樣,一連也沒能取得完全的優勢。一連是七一七團的基準連,為了阻止日軍強攻明鋪,劉轉連團長在一連集中了6挺輕機槍,堪稱火力強勁。但老八路會告訴你,1942年前的老鬼子個個都是神槍手,而我軍使用的捷克式輕機槍射擊時姿態稍高。雙方隔著地雷陣的對射結果是八路軍的機槍手上去一個被打掉一個,這面盾牌打得犧牲很大。

但在一連的頑強抵抗之下,田原少佐很快就攻不動了,他的後隊遭到八路軍猛烈的攻擊。七一七團埋伏的那口刀動了!一營營長何家產親自帶二連從山坡上猛撲下來,和鹽見少尉指揮的日軍後衛部隊撞在了一起。何家產是出身紅六軍團的一員猛將,他知道自己的任務不僅是打下山口,而且要守住這裡,所以他指揮部隊不顧日軍車隊方向射來的子彈,從山坡上飛奔而下,一直衝到距敵30多米的時候,才投出了第一排手榴彈,而後雙方的前鋒便撞擊在了一起。這裡是此戰中最早發生白刃戰的地方。

戰鬥剛一打響,一刀一盾便打得血火飛迸,但指揮主力的左齊參謀長並沒有立即指揮二營衝下去。

他覺察到日軍的兵力似乎與最初的推測有些不符——從山坡上看下去,日軍的兵力比預期要多,這就意味著八路軍並沒有預期的10倍兵力優勢,原有的作戰計劃必須做出調整。

撤嗎?怎麼可能?既然已經狹路相逢,那就唯有亮劍!不過,亮劍並不意味著死打硬拼。左齊敏銳地注意到,由於道路狹窄,日軍在前後能夠投入的兵力有限,大量日軍還沒有完全清醒過來,還在公路上茫然地等待命令,而八路軍所在的山坡上看下去,日軍正在射擊範圍之內,全無遮攔,八路軍的手榴彈可以直丟進日軍中去,但日軍的手榴彈卻根本扔不上來。

於是,左齊下令山坡上的二營和一營的一個連立即展開全部火力,不惜把子彈打光,最大限度地殺傷日軍的有生力量,然後再向日軍發起衝鋒。《啊,三宅隊的最後》一文中如是描述:“捷克式機槍、迫擊炮、手榴彈,在友軍的前後左右炸裂……”


抗戰紀實:血戰飛狐口(續)-1


但日軍的反擊也同樣迅速而犀利。長城小站的大鷹在《八路軍飛狐峪-明鋪戰鬥歷史隨筆》中根據戰鬥簡報寫道:“日軍指揮官臨危不慌,在受到襲擊之後很快回過神來,並準確判斷了八路軍團指揮所的位置,組織的反衝擊見效,竟然在200~300米距離使用步槍、機槍利用仰射打掉重要團指揮員,使八路軍團指揮所陷入一定程度混亂。”

這段描述非常準確,這個“重要團指揮員”,便是在飛狐峪口200高地指揮作戰的左齊參謀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