濱州、滄州居古冀兗、今冀魯之界,瀕臨渤海得名,有複雜歷史淵源

濱州、滄州居古冀兗、今冀魯之界,瀕臨渤海得名,有複雜歷史淵源

注:現濱州、滄州,居古冀州、兗州之域,歷史上區劃變遷較大,禹定九州,部分區域時冀、時兗;春秋、戰國,時燕、時齊,大部屬齊無棣邑;漢代,始屬幽州渤海郡、又隸冀州渤海郡……

濱州、滄州居古冀兗、今冀魯之界,瀕臨渤海得名,有複雜歷史淵源

山東、河北為我國北方相鄰兩省,均瀕臨渤海,都為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歷史上淵源深厚且有著複雜的區劃變遷。元朝是我國行省制度的開端,此時兩地同屬中書省,稱為“腹裡”,到明朝山東、河北(北直隸)初步形成後。兩地分界才基本穩定下來。

濱州、滄州居古冀兗、今冀魯之界,瀕臨渤海得名,有複雜歷史淵源

現在,渤海之畔的山東、河北兩省相鄰兩市分別為濱州市、滄州市,兩市不僅均因瀕臨渤海而得名,歷史上更是有著複雜的歷史淵源。濱州地處山東省北部、渤海灣南岸,古屬兗州、青州,五代後周時置州,因濱渤海而得名,現為山東省地級市。滄州市位於河北省東南部,東臨渤海灣,古屬幽州、兗州,南北朝時設州,州以“滄海”為名,而滄海即渤海的古稱,現在滄州為河北省地級市。

濱州、滄州居古冀兗、今冀魯之界,瀕臨渤海得名,有複雜歷史淵源

說起濱州、滄州的淵源,渤海郡、棣州是兩個繞不過去的名詞,兩地的政區沿革關係也圍繞著這兩個古代行政區劃而展開。濱州市域戰國時屬齊,滄州則為齊國與趙、燕相交之地。秦滅六國後廣設郡縣,濱州為齊郡地,滄州則屬鉅鹿郡,西漢漢文帝時於浮陽縣(治今滄縣舊州鎮)置渤海郡,轄今滄州大部及濱州北部。

濱州、滄州居古冀兗、今冀魯之界,瀕臨渤海得名,有複雜歷史淵源

渤海郡自西漢初設立後,一直沿襲到唐朝中期,兩漢時期轄區較為穩定,魏晉南北朝時戰亂頻繁,區劃也更為混亂,渤海郡時置時廢且建制變換劇烈,而滄州也設於這一時期。滄州,北魏時於饒安縣(治所在今滄州鹽山)置,轄區與渤海郡有很大的重疊。隋朝開皇六年(公元586年)改滄州為棣州,治於陽信縣,大業二年(606年)棣州又改為渤海郡,仍治陽信,今滄州、濱州大部均為其所轄。

濱州、滄州居古冀兗、今冀魯之界,瀕臨渤海得名,有複雜歷史淵源

唐初,滄州於清池縣(治今滄縣東南舊州鎮)復置,而渤海郡又改稱棣州(仍治陽信縣),武德六年(623年)棣州省入滄州,滄州轄今濱州、滄州大部。唐貞觀十七年(644年)析滄州南部於厭次縣置棣州(治今惠民先棣州村),滄州、棣州自此分置。

濱州、滄州居古冀兗、今冀魯之界,瀕臨渤海得名,有複雜歷史淵源

滄州自唐始僅治所有所變遷,但一直沿襲到現在,現為河北省地級市。自唐至明初,棣州治所數遷但沿用棣州之名,而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山東設省後,棣州為山東濟南府所轄,永樂元年為避朱棣之諱改棣州為樂安州,宣德年間又改稱武定州,清朝時升為武定府並設附郭惠民縣。

濱州、滄州居古冀兗、今冀魯之界,瀕臨渤海得名,有複雜歷史淵源

抗日戰爭時期,地處冀魯邊的滄州南部、濱州同屬山東抗日根據地,解放戰爭時期同屬治於惠民縣的渤海行政區所轄,建國初仍設滄南專區(治南皮),上世紀五十年代經過重新劃界後才形成現在省界。

濱州、滄州居古冀兗、今冀魯之界,瀕臨渤海得名,有複雜歷史淵源

可以說,在西漢至唐初這八百多年間,今濱州、滄州市域大部曾長期處於同一政區,在建國前後滄州南部與今濱州也同屬於渤海行政區(治惠民縣),而渤海行政區撤銷後所設的惠民專區就為今濱州市的前身。由此可見,濱州、滄州兩地市歷史淵源可謂深厚。

濱州、滄州居古冀兗、今冀魯之界,瀕臨渤海得名,有複雜歷史淵源
濱州、滄州居古冀兗、今冀魯之界,瀕臨渤海得名,有複雜歷史淵源

參考文獻:中國歷史地圖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