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務造假,會計難道只能當“背鍋俠”?

今年五月,康美藥業年報調整貨幣資金蒸發近300億的新聞刷爆了朋友圈,公司涉嫌財務造假,再次把咱們會計人員推到了風口浪尖,作為編制報表的會計人員,冤不冤?

財務造假,會計難道只能當“背鍋俠”?

隨著上市公司第一季度季報的陸續披露,上市公司涉嫌財務造假或舞弊的醜聞也不斷見諸報端,康美藥業事件之所以出名,主要有兩方面:一是近300億元的“天文數字”,吸引了大眾的眼球,二是300億貨幣資金經審計調整,說沒就沒了(變成了存貨、在建工程和應收款項)。此事涉嫌財務造假,會計舞弊......廣大吃瓜群眾(特別是股民),眾口聲討要個說法,相信這時候日子最難過的莫過於康美藥業的財務總監,及其麾下的一群會計人員。

財務造假,會計難道只能當“背鍋俠”?

在這次事件中,很多會計人員都會覺得財務很冤,但小e並不這樣認為,如果一個公司出現財務造假或者會計舞弊,會計人員要承擔一定的責任,一點都不冤,為何這樣說呢?賬目是你做的吧?報表是你編制的吧?審計資料是你提供的吧?……你說你一點都不知情,誰會相信呢?作為掌握公司核心數據的部門和人員,對公司所有涉及會計數據的異動應是第一時間知曉的。

但是,咱們會計又很冤,為何這樣說?因為財務造假,會計人員說了不算,基本上都是老闆或高層的決策,會計人員只是具體的執行者而已,既無力阻止和干涉,又不得不迫於壓力而為之。但是,數據核算只是其中一個環節,財務造假一般都要從業務端開始,涉及採購,生產和銷售等諸多環節,絕非財務部一個部門或會計人員一己之力可以完成的。所以,如果財務造假事件一旦曝光,絕不應該把鍋都甩給會計人員,如果把矛頭對準財務部門,咱們會計人員真的很冤!財務工作的確是高危行業,很多求職的會計人員對入職的東家情況不熟悉,很容易掉進“坑”裡。我在檢察院工作的同學就曾經辦過入職P2P公司才一個月不到的會計人員因所在公司涉嫌金融詐騙而鋃鐺入獄的案子,你說這個會計冤不冤?

財務造假,會計難道只能當“背鍋俠”?

雖然,我們要求會計人員遵循企業會計準則編制會計報表,也一再強調會計人員“不做假賬”的職業修養,但是,大多數公司的財務部門或者會計人員,在公司幾乎沒有什麼地位,基本不受待見,更談不上受到重視。公司至下而上,從業務部門到高層,普遍認為財務部門就是算算賬而已,會計人員不能像業務人員那樣為公司創造效益,所以財務位卑言輕,以致於賬怎麼做,報表怎麼編,並不完全由會計人員說了算。什麼?你就是要堅持原則,固守己見,老闆(老總)一聲令下 “趕緊捲起鋪蓋卷滾蛋!”。目前,會計人員的生存環境越來越惡劣,一方面職業操守要求實事求是如實記錄和反映企業的經營狀況,另一方面卻迫於生計不得不對企業的某些非分要求妥協,但辛苦忙碌傾力付出的結果往往是既沒有功勞也沒有苦勞,在企業的財務問題曝光之時,卻是第一個要站出來“背鍋”的人。

其實,如果會計人員的權力真的很大,這樣也無可厚非,但事實上,會計人員並沒有參與決策的權力,許多公司雖然名義上有財務總監,但實際上財務總監並沒有什麼實權,平時很大程度上成為“花瓶”,關鍵時刻成為掃雷的“工兵”。一般來說,出現財務異常的公司,特別是上市公司,事件的處理結果基本上都少不了“財務總監引咎辭職”或者更換公司財務總監。大鵬也曾跳槽到民營企業擔任財務總監或CFO,剛開始並不清楚企業的情況,入職後才慢慢明白前一任財務總監離職的真實原因。

在培訓授課時,課間有學員提問“小e老師,我目前就職的公司存在很大的財務風險,老闆又不重視財務工作,我該怎麼辦?”這個問題基本上是大多數會計人員的共性問題,看似簡單,要回答卻很難。對此,我只能給出三點建議作為參考:一是站在公司角度而非財務角度思考問題,財務能給業務一些解決方案;二是要在經營過程中對發現的財務風險及時預警,防患於未然;三是要有職業底線,不踩紅線不碰高壓線,有說“NO”的勇氣。其實,要做到這三點真的不簡單,很多問題並不能立刻解決,需要咱們會計人員慢慢宣貫,潛移默化影響。

芸窗e財會,為千萬財會人服務

轉自:大鵬說會計


分享到:


相關文章: